遺風餘韻|憶文化風情,品瑰寶魅力

悠悠歲月

在歷史的銀河中漸漸沉澱下來

如那閃耀的星辰

一聲號子渾厚而清亮的唱響

穿越了百年斑斑的記憶

響徹華夏五千年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不屈的華夏民族

在傳承之路上屹立不倒

歷經代代坎坷

最終在斑駁的時空中

靜靜綻放泫然的美麗

它就是文化遺產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文化遺產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

哺育著我們東方大國的人民

我們常聽說“文化遺產”這個詞

那麼什麼是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包括哪些種類呢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遼寧作為一個文化大省

也有著多彩的文化遺產

快和團團一起去看看吧

物質文化遺產

九門口水上長城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九門口水上長城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臺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特色介紹:九門口水上長城位於遼寧省綏中縣,南臨渤海、北枕燕山,西與“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相連。這段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在2002年11月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省五十佳景之一。

歷史沿革: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公元479-502年),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後又進行多次修復。近年來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軍事防禦情況和軍士駐守長城的生活。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

瀋陽清福陵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清福陵簡稱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位於瀋陽舊城東北二十華里處,俗稱東陵。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特色介紹:於1929年闢為公園對公眾開放;1963年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東陵郊野公園山川鍾秀,古色蒼然,層樓朱壁,古樹參天,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浪漫度假於一體 ,是古城瀋陽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中外遊客欣賞世界遺產精粹文化,領略歷史建築古風神韻,迴歸自然,曠怡心境,福中添福,樂在其中的好去處。

歷史沿革:清福陵簡稱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 清福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崇德元年(1636)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現存古建築32座(組),是一處融滿漢民族特色於一體的皇陵建築群。

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陽鼓吹樂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遼寧鼓吹樂,俗稱鼓樂。它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民間器樂樂種之一,是遼寧民間日常節慶禮儀活動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歷史淵源:遼寧鼓樂早期為笙管樂,明清時期加入了嗩吶樂,清代中葉樂隊定型並趨於成熟。從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則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在樂調方面,遼寧鼓樂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調”實際是濫觴於唐宋的“移宮換調”,屬“燕樂二十八調”的餘緒。此外,遼寧鼓樂中嗩吶的七種調名稱謂為研究嗩吶形制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藝術特色:遼寧鼓樂有著自己的傳承譜系,它以民俗為依託,以家族班社為宗系,秉承“以師帶徒,口傳心授”的祖訓,聲聲不息,世代相傳至今。其傳承譜系可分為三個時期:清末民初:以張施文(1850-1921年),藝名張發為一代世襲宗師;以“福升堂”為代表的班社群體。

撫順滿族地秧歌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撫順地秧歌,是一種形成年代久遠,民族性、民間性及地域特色都極為濃厚的中華民族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在遼寧省東北部的撫順市。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歷史淵源:撫順地秧歌形成於清初,一直流傳至今。它與滿族先世的民間舞蹈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據史書記載,唐代已有名為"踏錘"的舞蹈,明代有被稱為"莽式"的歌舞,它們對撫順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藝術特色:撫順滿族地秧歌曾有兩個品種,一種是源於河北,由關內移民傳入撫順的地秧歌;一種是源於滿族傳統民間舞蹈,經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滿族秧歌。撫順地秧歌指的就是"撫順滿族地秧歌",又稱"太平歌",俗稱"韃子秧歌" 。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

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都極度的重視

並且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

對文化瑰寶進行保護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保護規劃

切實做好文物調查研究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實施工作。加強文物資源調查研究,並依法登記、建檔。在認真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分類制定文物保護規劃,認真組織實施。

重點工程

切實抓好重點文物維修工程。統籌規劃、集中資金,實施一批文物保護重點工程,排除重大文物險情,加強對重要瀕危文物的保護。

文物保護

提高館藏文物保護和展示水平。高度重視博物館建設,加強對藏品的登記、建檔和安全管理,落實藏品丟失、損毀追究責任制。

市場整頓

清理整頓文物流通市場。加強對文物市場的調控和監督管理,依法嚴格把握文物流通市場準入條件,規範文物經營和民間文物收藏行為,確保文物市場健康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遺產普查

各地區進一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全面瞭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佈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向社會公佈普查結果。

保護規劃

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國家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範圍,提出長遠目標和短期工作任務。

遺產搶救

採取有效措施,抓緊徵集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完善徵集和保管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博物館或展示中心。

建立名錄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進一步完善評審標準,嚴格評審工作,逐步建立國家和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總有一些傳承

不因時光消逝

作為新世紀的我們

也一定要了解文化瑰寶

傳承文化精神

審核:檸檸

遗风余韵|忆文化风情,品瑰宝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