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核心問題是就業還是青訓?

手機用戶19286521523

在家長方面,東亞文化千百年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根深蒂固,只要家庭條件允許,就一定要孩子去上大學。什麼演藝、體育、打遊戲通通是沒有出息的表現。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足球人才的大本營是東北了——經濟發展不行,沒有別的出路,唯有踢球才有可能翻身。成材率低無所謂,反正都是沒奔頭,萬一成才了呢?

而這幾年雖然大城市逐漸興起足球熱,但是在許多職業教練看來,這些孩子簡直是在開玩笑的。都是獨生子女,說不得碰不得,天天上課嘻嘻哈哈的,每節訓練課光維持秩序就要1/3的時間,剩下的時間練技術的時候都要祈禱孩子不要摔倒,只要孩子一摔倒,場外的家長馬上衝進場內噓寒問暖,問摔沒摔疼,訓練馬上停止。還記得某職業俱樂部的足校招生時招的一大半都是一點基礎沒有的小胖子嗎?也難怪現在很多基層教練都自嘲自己是“減肥班教練”。

而近些年,社會上諸如“學生體育課受傷,家長找學校索賠”的新聞層出不窮。當家長的都護著自己的“小皇帝”,使得很多孩子成為小皇帝。我不信當初所謂中國日本孩子“夏令營”的那些浮誇報導,我就相信眼前日本韓國孩子和中國小孩在足球方面的差距已經是無限大了。張嘿嘿指導說過:踢足球必然受傷,不要心存僥倖。但是同把孩子圈起來給他造成的心靈創傷比起來,身體上的傷痛可以忽略不計。

而這個社會,給了我們足球什麼土壤呢?多少公共場地被移作他用?拿北京來說,我小時候有大片的土場以及野地踢球。現在這些場地都成了什麼?目前北京除了個別大學可以踢踢野球,剩下的足球場均為收費,有這個背景,我們的足球談何發展?

從業者不把培養好苗子、振興中國足球為己任。有條件的都睡小球員女家長、收受家長送禮。球踢得好但沒錢?對不起,你就不要想著吃足球這碗飯了。多的不用說,我可以直接告訴大家,在當初BTV三高隊裡,王上源踢得連中上等都不算,那些踢得好的早就改行了,至於為什麼改行,大家都懂。

最後,足協的問題。日本有百年足球大綱,越南人證明搞好一國足球不用百年,踏踏實實做20年就足夠。我們從70年代就明白“足球從娃娃抓起”,40年了,水平卻一直下降。誰之過?不夠尊重足球規律,天天想的是“出線足球”、“政績足球”。國足未來什麼樣我不管,只求我任期內出成績,讓我升官發財就行。

於是中國足球成了誰都可以過來踩兩腳的“試驗田”,從王俊生以後,有正兒八經懂足球的人過問國足嗎?管田徑的可以管足協、水上運動管理中心的可以管足協、玩舉重、乒乓球的也可以來伸把手、甚至一個體育門外漢都可以當足協主席……

當雪崩來臨,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快意體育

中國足球核心問題還是青訓問題,家長觀念問題,大部分都是以為踢球就是不務正業,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現在出臺了很多政策踢足球也能上名校,但是還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學習與踢球兩者相結合。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中超球隊一些大牌外援的引入導致國內球員在關鍵位置上無球可踢,從而導致到了國家隊效率下降,引進外援初衷是好的但是現在已經變味了,以外援為核心的踢,沒外援就不會踢了。





起↑ ♪ 落↑ duang

青訓是有錢人的青訓!中國足球的希望在於擴大各級聯賽的陣容及建立區域、地方聯賽。在此基礎上,為滿足高質量的賽事水平,解除中超聯賽的外援限制。中乙可以擴充的到68支,每省兩支(可實施區域賽),中甲擴充到34支(每省一支),中超18支。再建立和完善一個區域聯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