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兵井岡:蓮花決策的前前後後

90年前,在秋收起義遭到嚴重挫折的緊要關頭,毛澤東在蓮花城南賓興館召集的前委會議上,作出了放棄退往湘南而轉兵井岡山的決策。引兵井岡,轉入農村,揭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序幕。應當說,蓮花決策是中國革命發展另闢蹊徑的新起點,是實現黨的戰略重心轉移的決定性一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引兵井岡:蓮花決策的前前後後

秋收起義受挫,文家市決議退兵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上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為了貫徹中央關於湘、鄂、贛、粵四省農民秋收暴動計劃,湖南省委制定了《關於湘南運動的大綱》。這個經過中央臨時政治局討論通過的大綱,提出了在湘南實行武裝割據的設想,這就是以汝城為中心,佔據宜章、彬縣等地,組成一個師的軍力,形成一政治局勢,以策應向廣東行進的南昌起義部隊再次北伐。從漢口回到長沙的毛澤東,參與了這一計劃的制訂,認為這個計劃從總的方向來看是正確可行的。

9月初,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將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安源礦警隊和工人糾察隊,湖南平江、瀏陽等地的農民自衛軍以及鄂南崇陽、通城的部分農民武裝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下轄3個團,共5000餘人。9月11日,作為前委書記的毛澤東領導三路起義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出發,會攻長沙舉行秋收起義。起義部隊在艱難地攻佔了醴陵、瀏陽等縣城後,遭到強敵的瘋狂反撲。由於敵人軍力強大,力量原本弱小的工農革命軍又犯了分兵出擊、麻痺輕敵的錯誤,加上缺乏經驗又指揮失當,各路起義部隊都損失慘重,由原來的5000人銳減至1500人,“竟至潰不成軍”。

面對強敵的圍攻和起義的挫敗,毛澤東審時度勢,於9月19日晚在文家市召開前委會議討論下一步的進軍方向。他果斷提出自己的主張,認為當地的農民起義並沒有形成巨大聲勢,單靠工農革命軍的現有力量不可能攻佔國民黨軍隊強固設防的長沙,湖南省委的計劃已無法實現,應當放棄進攻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農村,尋找落腳點,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

文家市的前委會議,目前留下的史料只有餘灑度和蘇先俊的報告。時為工農革命軍師長的餘灑度,在當時的報告中寫道:“19日抵文家鄉,距瀏陽城90裡。度乃建議取瀏陽直攻長沙(當時取瀏陽有把握)。後以前敵委員會決議,以保存實力,應退萍鄉。次日部隊向萍鄉退卻。”工農革命軍第3團團長蘇先俊也在當年的報告中說道:“前敵委員會決議退往湘南。”

毛澤東堅決反對反攻瀏陽再打長沙,主要是由於當時敵我軍力對比懸殊。工農革命軍包括傷兵在內才有1500餘人,而敵軍張國威有一個團在瀏陽屯兵堅城,另有一個團分駐於長壽街等地,還不包括各鄉的地主武裝清鄉局千餘人。至於長沙城內,更有何鍵軍警力量3萬餘眾,且防守得非常嚴密,我方既缺少城內的工人暴動,又未能發動四郊的農民。毛澤東為了說服他們,在會議上用了“叫花子不與龍王比寶”的比喻,闡明瞭目前不能打長沙、應該退到湘南實行割據的道理。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否定了“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最後作出了退往湘南、佔據湘粵大道的決定。

9月20日,出發前的工農革命軍在里仁學校的操場上召開了大會,由師長餘灑度宣佈了退往湘南的決定,毛澤東也作了“小石子終究打破大水缸”的鼓舞人心的講話。而工農革命軍官兵對於退往湘南,有著不同的思想情緒。毛澤東對於部隊中的思想動態是瞭解的,行軍途中也不時地找幹部、戰士們聊談,向他們做說服工作。

群眾歡欣鼓舞,蓮花來了革命軍

9月23日,部隊在距萍鄉30裡的蘆溪遭到敵朱士桂部一個營和萍鄉保安團的伏擊。工農革命軍損失四五百人,連以上軍官陣亡7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尤為嚴峻的是,軍心開始渙散,逃兵、傷病員不斷增加,部隊一路跋涉,戰鬥力明顯下降,而敵軍圍追堵截之勢不減。部隊瀰漫著一種消極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首次放棄退往湘南的計劃,決定部隊繞道蘆溪向蓮花前進。

工農革命軍疾行40餘里,途經張佳坊,於午後到達蘆溪的邊陲之地雜溪,擺脫了敵人的追擊。部隊到達雜溪後,毛澤東得知此去十多里就是蓮花縣境,不禁想到了他在考察醴陵農民運動期間認識的一個叫王佐的蓮花青年黨員,萌生了找他的念頭。24日清晨,被找到的王佐趕來雜溪。毛澤東與他見面交談,王佐提議:“部隊開到蓮花去,打下縣城再說。”毛澤東點頭讚許。

9月25日,工農革命軍進入了蓮花縣境。中午時分,部隊到達高灘村,毛澤東向部隊作了簡要的講話,號召指戰員們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爾後,部隊進抵高灘村宿營。中共蓮花縣黨組織負責人甘明山、賀國慶等聞訊,立即趕到高灘村。晚上,毛澤東不顧鞍馬勞頓,召開調查會,聽取甘明山、賀國慶等關於蓮花、永新一帶敵情及地勢的彙報。

蓮花縣,地處贛西,屬羅霄山脈中段的山地丘陵區,東南與江西永新、寧岡接壤,西南與湖南茶陵、攸縣相連。在大革命時期的1926年,蓮花就有了黨的組織,負責人是朱繩武、朱亦嶽、陳競進。當時,蓮花的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各地都成立了工會、農會,並建立了蓮花農民自衛軍,有槍60支。大革命失敗以後,反動派到處抓捕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血雨腥風遍佈城鄉。為保存實力,農民自衛軍被逼退入上西區“打埋伏”。

1927年7月,朱繩武被敵人殺害。隨後,蓮花大土豪李成蔭用金錢收買永新等地的地方武裝,又到上西來追殺農民自衛軍。9月18日,農民自衛軍得知縣城反動武裝已撤離,當即由陳競進、賀國慶率領自衛軍和群眾800餘人攻打縣城。未料入城後,農民群眾不懂軍紀,高聲呼叫,被敵人發現,遭到路過的敵正規部隊兩個連的襲擊。農民自衛軍犧牲70餘人,被捕90餘人。“九一八”撲城失利後,反動派變本加厲,到處追剿革命同志,逼繳槍支。結果,槍支損失59支,只剩下賀國慶保存的一支槍。

毛澤東聽了彙報,義憤填膺。為了營救革命同志,毛澤東決定攻打蓮花縣城,並立即召集軍中幹部進行具體部署。

26日清晨,工農革命軍在甘家村召開軍民大會,槍決了幾個從萍鄉抓來的豪紳,鼓舞了群眾的鬥志。隨後,軍民冒雨向蓮花縣城發起進攻。當時,城內沒有國民黨正規軍,只有李成蔭的保安隊。不到半個小時即攻克蓮花縣城。這是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從文家市退兵後奪下的第一個縣城。隨即,搗毀了國民黨縣黨部和偽縣長公署,活捉了國民黨縣黨部書記官,砸開了監獄,解救了被捕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並打開糧倉,將糧食分給貧苦農民,蓮花縣的革命群眾歡欣鼓舞,奔走相告:“蓮花來了革命軍!”

奪取蓮花縣城是秋收起義部隊失敗後所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在政治上鼓舞了部隊的士氣,經濟上暫時解決了部隊的困難,軍事上印證了邊遠地區敵軍力量的薄弱,有利於弱小革命力量的發展。

賓興館決議引兵井岡,向寧岡進發

在蓮花,工農革命軍與中共江西省委取得了聯繫。秋收起義爆發前,中共江西省委就非常注意工農革命軍這支武裝的情況,並派出一個交通員,來到秋收起義部隊第3團駐地銅鼓進行聯絡。3團黨組織也派出了第3中隊黨代表宋任窮,與江西省委交通員“去江西省委請示下一步的行動”。

根據宋任窮(當時名字為宋韻琴)的回憶資料,他原是瀏陽縣工農義勇大隊的文書、中隊黨代表。1927年8月下旬,該大隊奉命開赴江西南昌參加兵變,路途耽誤未趕上行動。隊伍停駐在江西銅鼓時,瀏陽縣委書記潘心源派他隨地方交通員前往南昌,向江西省委請示行動。“我和那位交通員離開銅鼓後,經過幾天的艱難跋涉,安全到達了南昌,找到了江西省委。江西省委的負責同志聽取了我的彙報後,指示我們向江西的寧岡轉移,並說寧岡那裡還有我們黨領導的幾十支槍,還有黨的組織。接著,又寫了一封指示信交給我。為了安全起見,我到街上買了一些紙,將省委的信夾在其中。”

9月26日,宋任窮在蓮花的陳家坊追上了向南轉移的秋收起義部隊,並在城南“賓興館”見到了毛澤東。他說:“我見到毛委員後,首先向他彙報了去南昌的情況,傳達了江西省委要部隊向寧岡轉移的指示,並將那份密信交給了毛委員。”

毛澤東看過信後,在賓興館連夜召集前委委員餘灑度、餘責民和蘇先俊召開前委會議。毛澤東提出按照江西省委的指示,再次放棄退往湘南的計劃,轉向井岡山發展,在湘贛邊界實行武裝割據。

毛澤東當時提出的理由主要有四個:一是中央已有規定,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到了哪個省的地面,就要接受哪個省的領導。現在已進入江西地面,江西省委已有明示,前委應該接受江西省委的指令。二是在文家市提出向萍鄉方向退卻,其最終目標是退向湘南,以汝城為中心佔據四五個縣,形成割據的政治局勢,以起到策應葉、賀主力北出廣東的作用。但是割據汝城的計劃前提是要有一個師的兵力,現在工農革命軍只剩下八九百人,又處於“潰不成軍”的地步,形勢和軍力都起了變化,就不能再實施原定的計劃了。三是通過輕取蓮花縣城,瞭解到湘贛邊界的各縣均沒有敵人的正規駐軍,這就有利於工農革命軍的休養生息。四是秋收起義部隊從文家市一路走過來,毛澤東看到了在羅霄山脈的中段,有一個比汝城大得多的天地。井岡山的地勢比湘南汝城一帶險要得多,群眾基礎也好,經濟上能夠自給自足。

由此可見,江西省委帶給毛澤東的這封信,對秋收起義部隊的走向起了很大的導向性、決策性作用。雖然秋收起義的失利,造成了退兵“上山”的必然趨勢,但中共江西省委的信堅定了毛澤東引兵井岡的決心和信心,為工農革命軍的下一步行動指明瞭方向。如果不是宋任窮攜來江西省委的指示信,秋收起義餘部可能不會轉兵井岡山,這可以說是一次偶然的機遇。正如毛澤東自己所說的“我上井岡是中途逼出來的”。毛澤東蓮花決策將秋收起義部隊的退卻終點由湘南汝城改為井岡山,使他成為大革命失敗後把武裝力量帶到鄉村區域的黨內“第一人”,揭開了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的偉大序幕。這是開拓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戰略決策,為革命戰略的轉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割據井岡,部隊安家茅坪

確定了轉兵井岡山的方略後,毛澤東覺得只有堅定地向寧岡進發。他認為這期間有兩件事是頭等緊要的,這就是與袁文才的聯繫與軍心的穩固。前委在蓮花賓興館會議的決策之所以沒有形成決議,是因為在蓮花還沒有與袁文才接上聯繫,不知道這位“山大王”的政治態度,因此對於工農革命軍能否上得去,毛澤東心裡沒有底。

9月 29日,毛澤東率部抵達永新的三灣。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根據部隊不足千人的潰散情狀,決定對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這次整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原則,對部隊進行了組織整頓,建立了民主制度。三灣改編後,部隊兵精將銳,煥然一新。與此同時,當部隊一到三灣,毛澤東即在駐地“協盛和”貨棧向店老闆借來筆墨,給袁文才寫了一封信,找到村裡的青年黨員李立,由他和其叔父李德勝連夜送往寧岡茅坪。直到10月2日晌午,袁文才的代表陳慕平和寧岡縣黨組織負責人龍超清趕到。通過交談後,毛澤東得知了袁文才對工農革命軍開往寧岡表示歡迎,心情大為高興,決定明日向寧岡進發。

10月3日中午,毛澤東率領部隊抵達古城。10月3日晚,前委在古城的聯奎書院召開營以上黨員幹部擴大會議,在為時兩天的會議上,經過多次爭論,最終確定“不去湘南,割據井岡”,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方針。

據曾參加過古城會議的何長工回憶:“毛澤東同志在這裡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是營以上幹部40多人。會議的主要內容:一是總結了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二是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根據當時具備的條件,認為應留在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建立根據地。”就這樣,毛澤東通過會議的形式,把自己對形勢的正確判斷變成黨的共識。這是毛澤東第二次放棄退往湘南的計劃,確定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

10月22日,起義軍從水口回師後,在大汾遭敵襲擊,部隊被打散,毛澤東率領餘部向井岡山方向轉移,在王佐的接應下,於10月27日進駐茨坪。毛澤東送王佐70支鋼槍,王佐回贈起義軍500擔稻穀和一些銀洋。11月初,毛澤東率部回到茅坪,“開始創建以寧岡為大本營的井岡山根據地”。秋收起義部隊由此找到了歸宿,完成了“引兵井岡”的轉折,開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鬥爭,走上了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道路。從此,中國革命完全以一條新的道路、一種新的面貌在中國大地上迅速發展起來。

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