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盛景紅石峽!

地名,是一個城市人文底蘊的體現。特別是一些老地名,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也有事過境遷的煙雨滄桑。


边塞盛景红石峡!​紅石峽 ,名冠邊塞,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的紅石峽,位於陝西榆林城北3公里處。因山岩紅色,水刷成峽,故名“紅石峽”;又因兩峽高聳,山勢雄偉,亦稱“雄石峽”。紅石峽門洞上額鐫刻的“紅石峽”三字,為我國著名書畫家、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家(革命先驅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89歲高齡時所題。 紅石峽分南北兩段,東西兩壁,長約350米,峽內紅巖對峙,楊柳成蔭,群花生豔,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不息。北峽兩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飛流瀑布,石壩橫截,北水南流,穿東壁石刻而下,水石相擊,如獅吼雷鳴,滾滾翻浪,蔚為壯觀。南峽兩壁對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一水中流,榆柳蔭映,山水爭秀。

边塞盛景红石峡!​紅石峽東西數十米高、百米長的懸崖峭壁上建有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大小石窟廟殿40餘處,為宋、元時期石窟藝術。崖壁上覆道飛簷、樓、閣、亭相望,似人間仙境。東崖高11.5米、長307米,有宋、元古剎雄山寺。西崖高13米、長333米,其石壁上的書法石刻頗為著名,多為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時在雄山寺豪飲唱和、賞景賦詩後所留。普渡橋飛架東西,勢如長虹,榆溪河串流其下,它的源頭遠在北200多公里外的內蒙古河套地區,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稱帝源水。

边塞盛景红石峡!​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一帶歸西夏國管轄。當時榆林紅山有泉水湧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渡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準備修長城。當時,榆林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夥搶奪當地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夥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之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紅石峽最負盛名的是其琳琅滿目的摩崖石刻。峽東西兩崖題刻達160多塊,字大者丈餘,小者寸許,篆、隸、楷、行、草齊全,諸家書體薈萃,筆力雄健、挺勁,更有罕見的蒙文題刻,堪屬一絕,是全國少有的石刻書法寶庫,被稱為“塞上碑林”。題刻有讚頌紅石峽境地優美的,如“中華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萊”“天開圖畫”“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軍事地位之險要的,如“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鑰”“雄鎮三秦”“榆關雄山”“威震九邊”等;還有展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如“中外一統”“蒙漢一家”等。在這160多幅題刻中,有晚清名將左宗棠所題的“榆溪勝地”及對聯“白雲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有抗日將領馬占山奮筆疾書的“還我河山”,有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杜斌丞先生領導榆林中學丁級畢業生共刻的“力挽狂瀾”。

边塞盛景红石峡!​紅石峽摩崖石刻是我國罕見的一處大型摩崖石刻群,被世人所矚目。在紅石峽的周邊,有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龐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之一,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和“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的鎮北臺,有“南塔北臺,六樓騎街”的榆林古城一條街。它們和紅石峽點綴了塞上文化名城——榆林城的古色古香和邊塞風光。紅石峽又是中共陝北黨中央的重要革命活動地點之一,在陝北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