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夏天來了,又到了不得不減肥的季節。你說你想去唐朝,因為在那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可以無拘無束地吃吃喝喝、躺著長肉,安靜做個肥宅?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太胖可當不了太子妃

楊貴妃“素有肉體”“資質豐豔”,卻讓唐玄宗“三千寵愛在一身”。連皇帝都喜歡胖胖的女子,這就是對“胖即美”的官方蓋章。但是帶著一身膘去唐朝真的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胖下去嗎?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唐玄宗曾命高力士為太子選妃,要求是“乃詔力士令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頎長潔白五人,將以賜太子”。“頎長”就是修長,看來皇帝不全是喜歡胖胖的女子,為太子選妃也對身材形體有要求。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實際上楊貴妃也並不是因為胖才受到唐玄宗的寵愛。

楊貴妃除了聰慧美貌以外,善歌舞、通音律、善解人意,這許多優秀的品質加成才使得她和唐玄宗相互確認了眼神,遇上對的人。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妖貓傳》中楊貴妃的形象

即使唐代著名人物畫家周昉所畫的仕女“多穠麗豐肥,有富貴氣”,但那也是貴族的標準,普通勞動人民仍然要為生活奔波。何況瀕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可見貴族和平民生活水平相差之大。

細腰 纖手 豐而不胖

在如今所見的唐代古畫中,女子看起來豐碩,線條不突出,也和她們的服裝有關:“寬身肥袖,裙腰提至胸下”,參考韓國傳統女性服飾。這樣的服裝剛好遮住了腰部,無法突出身材曲線。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 ■■■■

Q版唐代仕女圖 Vs 韓國傳統女性服飾

從唐朝描寫女子的詩文裡可以看出,他們還是很喜歡“細腰”、“纖手”的。“西北風來吹細腰,東南月上浮纖手”“玉山翹翠步無塵,楚腰如柳不勝春”。纖纖玉手翻飛,細腰盈盈一握,畫面感多強。

杜甫在《麗人行》裡就畫了重點:“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長安水邊的麗人也不是一動起來身上的肉就顫三顫的,而是不胖不瘦身材勻稱,這才是唐代美人的真實標準。

當然,你要是能做到臉大如銀盆、腰細如柳枝……哦,不好意思,那可能是個怪物。

下得苦功才能瘦而美

除了文化多元的唐朝,對女子身材要求比較寬鬆以外,其它時代的審美基本上還是“以瘦為美”,甚至有些極端。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當年因為“楚王好細腰”,所以“宮中多餓死”,場面確有些殘忍,但古人對身材的要求可見一斑。“楚腰纖細掌中輕”也是說漢朝成帝的妃子趙飛燕輕得能在手掌中跳舞。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圖片選自清代《百美新詠圖傳》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影視劇中趙飛燕的形象

所以,你還在猶豫什麼,歡迎加入“苗條古輕身營”。我們會給您提供最優質的項目,最精緻的服務,保證讓你瘦到自己都不認識!

踢踢球,健健身

請看!這是我們的1號項目——“蹴鞠樂”,蹴鞠活動在唐宋那是相當普及,上至皇帝宮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很喜歡,只要有個寬闊處就可以踢。愛體育的人都說它“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之功,勝華佗五禽之戲。”健體輕身功效比華佗發明的勞什子五禽戲厲害多了。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蹴鞠球用10-12張牛皮縫製而成,針腳細密,沒有線頭,不僅結實耐踢,而且更易踢,好上腳。

“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兒偏羨。”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蹴鞠十踢法

“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頭)、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頭)、控(控時需用雙眼顧)、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時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頭覷)、膁(何必頻頻問綠楊)”。

不管踢得好不好,至少可以讓你多跑一跑。

不久世界盃足球賽馬上開賽,我們也舉辦過好幾屆女子蹴鞠賽,你看明代翰林史官錢福為我們題的詩:

“蹴鞠當場二月天,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撲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斜曳露金蓮。幾回蹴罷嬌無力,恨殺長安美少年。”

巾幗不讓鬚眉,比完一場出一身汗輕上好幾斤,瘦身效果立竿見影。

你看,還有……

什麼?運動太累,還是要“三分練七分吃”?蘇軾說“無肉令人瘦”,那2號項目就非常地適合你——“輕輕食”。

少吃點,喝喝茶

我們專門做過調查,有一種方法叫“辟穀”,不食五穀,只服氣。《大戴禮記·易本命》把不吃東西捧到至高無上尊神的地位:“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春秋魯國人單豹避世深山,但有狗仔悄悄跟去,打探到他天天喝溪水,“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尤有童子之顏色。”不吃東西還能童顏不老,最後變成神,這種做法到底有些誇張了,相信一般人比如你,也做不到,畢竟你也不想成仙,想在人間好好活。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當年楚靈王喜歡細腰,於是朝臣們每天只吃一頓飯,餓得前胸貼後背,面色蠟黃,扶牆才能站得起來,吸氣後才繫腰帶這種做法也是不好的,硬餓對身體傷害太大。

《墨子•兼愛》: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那怎麼辦呢?當然吃還是要少吃的,另外我們還建議您多喝茶。茶葉是官方指定輕身佳品。《食療本草》就說了:“茶葉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為什麼呢?《神農本草》這樣解釋:“茶味苦, 飲之使人益思, 少臥, 輕身, 明目。”喝了苦苦的茶,讓你大腦飛速運轉,睡得少,身體輕,還能亮亮眼。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你覺得茶水太苦了不喜歡?

好的,那還有一個方法。

給你介紹一個異地戀人吧,或許這樣你有可能“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戀愛、減肥一舉兩得!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中華文化溯源|別瞎想了,唐代流行的胖跟你的胖根本不是一回事

(轉自:中華文化溯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