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靈璧石,隸屬於玉石類的變質岩,為隱晶岩石灰巖,由顆粒大小均勻的微粒方解石組成,因含金屬礦物或有機質而色漆黑或帶有花紋。產於安徽省靈璧縣漁溝鎮,靈璧奇石形成於8億多年前。璧縣境內在古代震旦紀期間(距今約8---4.4億年),經過呂梁構造運動,海水漫及境內,使靈璧成為一片淺海的海濱。

天下美石之眾,為何靈璧石獨佔鰲頭,曾被清朝乾隆皇帝御封為“天下第一石”,豔名遠播?

靈璧石之美名,非一朝一夕形成,靈璧石之美譽,也不是由小眾人捧起的,正是它悠久的賞石歷史,加上最廣泛的賞石人群,才形成今天靈璧石天下第一名石的地位。近十年,隨著石文化的發展,國內外掀起了一股較強的藏石風。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在中國,收藏及鑑賞奇石的傳統由來以久,號稱古代四大名石之首的靈璧石,古往今來,不知令多少文人騷客,達官貴人為之痴迷,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瞭解一下靈璧石文化發展的歷史,對於提高我們的靈璧石鑑賞水平是很有意義的。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靈璧石因產在安徽省靈璧縣而得名。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徐州上貢“泗濱浮磬”的記錄;另據《枸櫞篇》載“泗水之濱多美石”;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得之後,即譴使者“以幣求之”,分給“諸廟以為磬”,這裡的泗濱美石,就是人們所稱的靈璧石。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此後一段歷史時期,直至唐以前的墨人騷客,官宦達貴,在文獻中對靈璧石提及的甚少,但作為一種石文化現象,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春秋時代《闋子》裡曾記述了“宋之與人”因收藏奇石而遭人嘲笑的故事,秦漢直至南北朝時期,有關賞石的記載多限於皇家宮苑和貴族園林,被後人尊奉為賞石袒石陶淵明醉臥的醒石;,但並沒有確指是哪一石種,所以說,靈璧石同其它奇石一樣,在這個時期,人們賞玩還處於“朦朧期”。

唐代社會安定,文化繁榮,文人騷客,詩酒風流。他們將奇石引向民間,引進書房客廳,以玩石為時尚,面對奇石,待興勃發。靈璧石堅貞鏗介,不亢不卑,且峰巒洞壑,巖釉奇巧,清潤奇秀,色彩豔麗,自然引起他們的共鳴與喜好,一些著名詩人如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都是靈璧奇石的愛好者。白居易在今宿州毓村東林草堂居住,常徜徉於靈璧山水之間,將奇形怪狀的靈璧石置於中庭,支琴貯酒,傲嘯觴詠,如對上賓,白居易還在總結玩石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愛石十德”,比較全面的概括玩石的文化意趣,為賞石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宋代是靈璧石文化的繁榮期,而開“痴迷型”賞石風氣之先的,則是這一時代那位多愁善感,極富藝術家氣質的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祖籍徐州,繼承文志,置硯務官開發靈璧研山和皖南歙硯,自此靈璧石開始名揚四海,是時,李煜藏一方研山(中有墨池的奇石),為稀世之寶。據“靈璧石考》記載,這方研山徑逾尺,共36峰,各有其名,峰洞相連錯落有致,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龍池,天雨津潤,滴水少許於池內,經久不燥。後這方研山幾易其主,成為藏石史上的一段佳話。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宋代出現了蘇軾,米芾這兩個中國賞石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大藝術家。

蘇軾任徐州太守期間,酷愛靈璧石,曾數次到靈璧縣覓石請供,他賞石,玩石的性格就和他的性格一樣豁達,磊落,為的換取一方“麋鹿宛頸石”,他潑墨作《醜石風竹圖》貽之主人。靈璧張氏蘭皋園一石甚奇,稱小蓬萊,他索取後題其上曰“東坡居士最中觀之灑然而醒”對其珍愛有加。他調離徐州外駐,他還專程到靈璧拜訪張氏花園主人,應張氏之邀,寫了一篇《靈璧張氏園亭記》,留給後世。一次他偶得一石高興至極,竟喝的酩酊大醉,懷抱奇石躺在雲龍山北麓一塊巨石上呼呼大睡,半夜酒醒看滿天星斗,亂石縱橫,詩興大發揮毫寫下了 “中走上黃茅崗,滿崗亂石如群羊,崗頭醉倒石作床”的千古詩句,也因此這塊石頭叫做“東坡臥床”,古人今人來臥床前登石憑弔,不乏題詩作畫者,如同來 石一樣,成為千古佳話。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如果說蘇東坡在賞石史上的貢獻主要在於實踐,那麼米芾作為北宋著名的書畫家,則在蓄石,賞石的過程中常常獲得書畫創作的靈感,又將自己的書畫創作理論用於品石,提出了“皺、瘦、漏、透”的四原則,此四原則至今仍為當今評價靈璧石的基本原則,為賞石理論的完善作出了貢獻,至於“米芾神石”的故事,對後世賞石的影響,更是難以估量的。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南宋文學家葉夢得也是位石癖,他在《石林記》裡寫到:“好石良是一癖,古今文士,每見於詩詠者,未必真好也。其好者,正自不能解。餘紹興間春官下第歸,道靈璧縣,世以為出奇石。時臥病舟中,聞茶市多而求售,得其一,價八百,取之以歸。探所有七百金,假之同舍,而不覺病頓愈,夜抱之以眠。知餘之好石,不特其言。自行其壑,刳剔巖澗,馬藏於土中者,愈得愈奇,今巖洞殆十餘處,而奇石林立左右,不可以數計,心猶愛之不已。”這位老先生對靈璧石痴迷到如此程度,得一石,競抱之睡覺,高興得連病也好了,他的“每見於詩詠者未必真好也”,“其好者,正自不能解”和“心猶愛之不已”的感慨,正說明了他痴迷到石人合一,人石相融,能與石“溝通“,視石誹石,如夢如幻的境界,這正是靈璧石無窮魅力之所在。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明清是我國奇石文化集大成的時期,其表現為,一是品石專著層出不窮,賞石理論更加完善,嚴密。二是收藏奇石已不在是士大夫的專利,一些將校士兵,販夫走卒,農夫工匠,也走進了這個高雅的行列。

明朝最有名的藏石家當推人稱米太僕的米萬鍾,乃米芾之後裔。他所藏靈璧石,無不奇巧殊絕,各具刑勝。他心清欲淡,獨嗜奇石成癖,宦遊四方,袍袖所積,唯石而已。其中一方狀若飛雲欲墮,後刻有“泗濱浮玉”四篆字。又有一方靈璧石,已流傳了數百年,其珍無比,老太僕請大畫家吳文仲作畫,請大名士董其昌作“跋“,對其珍愛有加。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清代的愛石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齡。這兩位偉大的文學家的人生道路都極為坎坷,於是在奇石上寄託了無限的情思。人說《聊齋志異》寄託了蒲松齡的“孤憤”,其實在奇石身上,何嘗不是如此。《石清虛》一文,就是蒲翁愛石如命的自我寫照,故事中的順天人刑雲飛“好石,見佳不惜重直(值)” 。一次,他獲一奇石“四面玲瓏,峰巒疊秀”,喜極,如獲異珍。配以檀趺,供諸書案,以命相許。可卻屢之為豪強奪。刑雲飛矢志不移,直至欲以性命殉石。蒲松齡把石、人、神融為一體,真是一曲絕妙的石文化樂章。曾被蒲松齡珍藏的一方歷史名石“海嶽石”現珍藏在蒲松齡紀念館內,此靈璧石被列為國家珍貴文物。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明清時期,眾多的文人墨客不僅收藏靈璧石,還以齋館中懸掛靈璧石製品“編磬”和工藝品為雅事。風流皇帝乾隆下江南,不僅題寫了“天下第一名石”,還把江南不少名石運到北京,故宮御花園和中山公園社稷壇中的假山中,都有靈璧石,園中刻有乾隆題寫的“繪月”,刻有“青蓮朵”的,也是靈璧石。

到了近當代,把玩和收藏靈璧石的名家也是層出不窮,但研究靈璧石方面,未有多少突破。四十年化後,奇石文化中斷了幾十年之久,其間原因非三言兩語能道清。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近年來,靈璧石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靈璧石越來越引起中外藏石界的矚目。然而,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濫採現象嚴重,在很大程度上上破壞和浪費了靈璧石資源。二是一些功利主義者為了從中牟利,煞費苦心地“巧”施伎倆,大掄斧鑿,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壞了靈璧石的清譽。這些,已引起了當地政府及有識之士的充分關注。

中華一絕,靈璧石之美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聲如玉”,拭目未來,我們相信:風流數千年的靈璧奇石,沐浴著春風在歷史的長河裡必將更加璀璨輝煌。

古美術古玩藝術品拍賣正在預展中

今晚八點,正式開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