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起死回生嗎?妻子患癌去世,丈夫哭著送她去“人體冷凍”

周明給母親劉愛慧寫了一封致未來的信,他希望,未來真有那麼一天,母親在重生後能看到這封信。

雖然人體低溫保存技術依舊備受外界質疑,但對72歲的山東泰安市民劉愛慧的家人們而言,這早已超離了醫學層面的遺體捐獻,更是一份希望。

真能起死回生嗎?妻子患癌去世,丈夫哭著送她去“人體冷凍”

6月25日凌晨,又一例人體低溫保存宣告在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下稱“銀豐研究院”)成功完成——6月19日,劉愛慧離世兩天後,隔著玻璃窗,她的家屬們靜靜地目送老人被科研人員轉移到-196℃的液氮罐中。由此,劉愛慧成為國內公開報道的第二例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也是國內首次完成異地誌願者轉運及人體低溫保存的成功案例。

這再度引發了人們對於人體冷凍以及未來重生技術的關注。

最關鍵的幾分鐘

濟南至泰安,差不多一個小時的車程——他們要儘快趕到泰安,爭取劉愛慧去世後最關鍵的幾分鐘時間。

2017年夏天,劉愛慧尚在救治期間,她的小兒子周明看到“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消息並告訴了父親。在那之前,罹患肺癌多年的劉愛慧曾提出過將遺體捐獻供醫學研究的念頭。家人們在劉愛慧清醒時,為此徵求過她的意見。對於這個想法,劉愛慧同意了。

於是,2017年11月,劉愛慧的小女兒周霞聯繫到銀豐研究院,參觀和諮詢瞭解了人體低溫保存研究計劃、參與條件和法律程序等內容,並陪著父親和哥哥到銀豐研究院進一步溝通具體實施的步驟和細節後,簽署了參與研究計劃的相關文件。

另一邊,劉愛慧的生命指標在逐一歸零、消失。

作為世界知名人體低溫保存專家、銀豐首席專家阿倫·德雷克,和銀豐研究院臨床響應手術專家侯躍東等組成的團隊成員,飛速奔向ICU病房,與時間賽跑。

老人自己的意願

真能起死回生嗎?妻子患癌去世,丈夫哭著送她去“人體冷凍”

手術完成差不多三小時後,在生命支持系統的保護下,劉愛慧被小心地轉移到救護車上趕赴濟南。

這成為國內首次完成異地誌願者轉運及人體低溫保存的成功案例。

科研人員隨即對劉愛慧進行了血液置換、冷凍保護劑灌注和程序降溫等步驟。待一切準備完畢,6月19日下午,科研人員實施了最後一個步驟——將劉愛慧轉移到-196℃的液氮罐中進行保存。

這天,劉愛慧的家人們也一同抵達。

隔著玻璃,劉愛慧的丈夫周老先生一直緊緊的盯著另一邊的愛人,被逐漸移送入液氮罐,他雙手撐著玻璃牆,淚水從眼角慢慢滑落,嘴裡唸叨著劉愛慧的名字,“這是她最好的歸宿了,我還能再看到她。”

周老先生記得,劉愛慧生前經常會跟他聊天,她覺得到時候人走了,一把灰,也就那樣了,但如果能捐出遺體,對科學、醫學有點貢獻,總歸還是有意義。這促使劉愛慧在去世前就做出了遺體捐贈的決定。周老先生說,“既然老伴來了,將來我也會選擇這條路。”

在劉愛慧之前,阿倫·德雷克參與了70多例人體保存手術。他的團隊曾在2015年為中國首位冷凍申請人、重慶女作家杜虹實施了冷凍手術。

2017年5月,還是阿倫·德雷克,在濟南對展文蓮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凍存手術。

阿倫·德雷克表示,一年下來,展文蓮的保存狀況幾乎無恙,“人體低溫保存的好處是,一旦病人被儲存在液氮中,他們的身體就不會有任何變化,因為在-196℃下,細胞的新陳代謝幾乎為零,無論1年、10年,還是100年。”

能否復甦仍是未知

此前幾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案例報道,曾引發國內輿論對人體冷凍技術的關注。因為即便是Alcor(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首席執行官Max More自己都曾在當時向媒體坦言,目前對復活技術沒有足夠信心。

銀豐的專家侯躍東坦言,現代低溫冷凍保存技術,在長期保存技術上尚待進一步突破,未來還將探索細胞、組織和器官的長期深低溫保存的新原理、方法和技術。雖然以實現復甦為目的人體低溫保存目前還僅僅是低溫生物醫學的科技幻想,但不能不承認,人體組織器官低溫保存一直是低溫生物醫學專家孜孜追求的科學研究,也是當前人類遺傳資源和醫學迫切需要發展的新領域。

“利用現在人類掌握的低溫生物醫學技術保存人體,未來是否能夠實現生命復甦還未可知。”侯躍東表示,儘管希望渺茫,但這項計劃可以激發社會和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對低溫生物醫學的關注和參與,推動低溫醫學的發展。

6月19日那天,看到母親被放進液氮罐,周明很感慨,給母親寫下了一封致未來的喚醒信,希望有朝一日,母親有機會看到這封信。末了落款處,他刺破手指,按下一枚指印,“家裡一切如常,您的手機,我一直交著費呢……過幾年,醫學有重大突破,你再出來,咱們還和以前一樣。”

(應家屬要求,周明、周霞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