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

我出生在八里灣鎮柳樹溝村偏僻的一個小山村,這個小山村為什麼小?因為只有兩戶人家。我們家離村裡還要走1裡多地,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不難而知了,祖輩們就生活在只有兩戶人家的地方。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打從有記憶起,家裡最重要的事就是修路,那時我三歲,因為家裡房子不夠住,要修偏房,父親和哥哥請人做了一輛架子車,以前羊腸小道已經滿足不了生活的需要,修房用的所有建材在我還沒有出生前都是父輩祖輩們肩扛擔子擔,牲口從公路邊搬運到家裡。當時家裡五六口人全家出動,用擔子擔土,用鋤頭和鐵鍬將只能兩人並行的羊腸小道改成了架子車可以通行的路。

正是這條路,我們家和外面的世界有了連接,家裡的舊房子才得以翻新,才有可能在天旱渴死人的年代打水窖的材料得以用架子車轉運到家裡,也是這條路連接著村裡幾百畝的耕地,村裡人也陸陸續續有了架子車,農忙的負擔也減輕了許多,耕種過土地的人知道農路對農家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少流多少血汗,少磨破多少皮肉。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這條路我們家和村裡人走了十幾年,每當暴雨沖刷塌陷或者淤積泥沙,父親總會吆喝上全家人去處理,他也是我家和全村人的生命線,我們一家天天走,村裡人農忙走,這條路也見證了農村所有的變遷,我家96年通了電,村裡人用架子車拉著電杆和電線通過這條路,家裡的第一臺錄音機,家裡第一臺電視,都是父親和哥哥用架子車購置到家裡,父親當時是鎮上學校的老師,從事了四十幾年的教育工作,也是拿著“市園丁獎獲得者”從鎮上走到家裡,母親是鎮上衛生院抓藥的醫生,為了照顧婆婆和哥哥姐姐,每天早上去,晚上回,走了這麼四十幾年,因為身在農村,亦是亦公亦農,有件事到如今記憶深刻,因為父親離鎮上上班的學校還是四五里地,凌晨剛下過雨,我和父親走在這條路上,父親拉著我的手,路上全是泥濘和水坑;我總是不小心將鞋子和褲子弄溼,父親說:“你夜裡走泥路有訣竅,黑泥,白水,麻路”,於是按父親的叮囑,再也沒有在走夜路泥路的時候鑽進水坑裡過。而如今父親已經離世十年,每當逢年過節回家走過這段泥路的時候會想起父親說的話。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到我讀初中的時候,鎮上連片用推土機平整耕地,父親得知後就主動讓我家當成這些人休息點,免費在我們家住,免費在我們家吃,隔三差五改善一下生活,菸酒茶飯不幹怠慢,工作之餘停放機械,工作人員吃飯休息,經過半個月的勞作,我家周圍的耕地都變平整了,一條能夠通行農用三輪車的路也就誕生了,這些鎮上的工作人員也有了歇腳和休息吃飯的地方。這條路一直走到現在,村裡人務農也不用牲口拉車了,改成了拖拉機和農用三輪車。

這條路也見證了近年來農村的發展和變遷,寒來暑往,雨水的沖蝕,本來可以通過一輛農用汽車的路只能勉強通過一輛小轎車,每當下雪下雨基本無法通行。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前幾日清明回老家給父親上墳,恰逢小雨,車陷在泥裡前後不得,哥哥和嫂子以及村裡人折騰半天才得以脫身,這條承載村裡三分之一耕地的老路已經無法再正常給村裡人服務,也阻隔了世代通暢的親情,哥哥老是抱怨我無暇探望老母和管理老家的事,老母親時常在電話裡絮叨老家是她和父親辛勞一輩子經營的心血,這也成了心裡過不去的梗,每每想著盡孝養老,當想起這段回家的路就望而生畏,回家探望老母親從例行公事也慢慢變得力不從心,回老家的快樂也慢慢變成了回老家的負擔。

每當別人談論起他們村裡的路的時候讓人不禁唏噓,別人談論起家鄉變化,水泥路多寬多厚的時候也只能有噎在梗。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老母親也期盼著有一條水泥路能到家門口,這樣她就可以既能守住老房子,也能很容易見到兒孫們了。

期盼吧!村裡人,老母親的願望都能實現吧!

八柳2018年5月13日於安居小區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八柳,八零後,念過大學,當過代課老師,寫過文案,做過設計,發過報紙,發過傳單,拍過微電影,跑過黑車,現居甘谷,職業不定,靠打零工為生!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八里灣鎮柳樹溝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