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說句實話,不能理解真的有人相信那些歪到離譜的內容。就像大家喜聞樂見的“七粒米”,如果說一個人吃米飯按粒來數,確實是無稽之談。但是要是放到某位女明星身上,我們腦海中就會自行腦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劇情,這個女明星會不會參考某位“大師”的意見,進行絕食“辟穀”或者其他神秘的養生秘法,每天吃一顆棗或者每餐吃幾粒米。這麼一想,似乎對這個本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有那麼一絲絲懷疑。

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其實這個梗源於很早以前,魯豫的死黨竇文濤在節目裡說的內容。竇文濤本是揶揄一下這位身材消瘦的老朋友,沒想到被媒體抓住,成為了打入魯豫神秘生活內部的突破口,一發不可收拾。儘管幾次節目中魯豫和眾好友都在澄清這件事,大家卻更樂於相信魯豫每天吃七粒米是真實的。

這大概是因為除了工作之外很少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大眾對魯豫的認知存在一定的空白空間,人們總是在謀求自己的認知閉合,為了填補一種空白,自己就會組織相關的事件線索進行聯繫,一旦一個明確的聲音出現,便會不惜降低智商來迎合確立這種已知消息。確實有種“眾口鑠金”的意味。

這並不是魯豫第一次向外發聲,比如說近期有這樣一個段子。

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是不是很好笑,甚至於似乎還有一些哲思在裡面。其實原版本呢是一個陳年老段子,在眾多與精神病有關的笑話之一,網上你能搜到的版本都在十幾年前,但是原版本是一個精神病人想出院,找院長複查,院長給他出了一個小測試。

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但是得有張照片才更加真實麼,最開始的版本中用的嘉賓是段奕宏的照片,無奈觀眾太熟了,就扒了另一個不太知名的嘉賓採訪,年級稍大一點的朋友可能一眼就認出了,他不是什麼精神病院的院長,而是07年左右“華南虎案”的周正龍。就是這樣一個東拼西湊來的段子,在網上傳播開來,讓我們的魯豫女士頭痛不已。沒人關心其真偽,爭相轉發只求一樂。

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建立在痛苦上面的笑聲不叫幽默】

網友們可能覺得沒什麼,無非是一個段子麼,能有什麼大不了的,是不是當事人過於敏感,太上綱上線了?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喜歡段子,喜歡玩梗?因為在社交關係中,我們特別喜歡建立和加強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而懂得某個梗這種似隱秘的共知內容,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歡愉,也可以輕易地劃分出一個圈子,所以我們對於玩梗“樂此不疲”,那麼造梗甚至不惜造謠來創作一個段子,成了很多自媒體的手段。

在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中就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這句話兼具著看到愚蠢的可笑、反思自我的刺痛以及不可名狀的悲哀……

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小的時候,我們喜歡給別人起外號,搞一些惡作劇來博得全班的笑聲,但是這麼做可能會遭到老師的譴責。現在,我們長大了,在大的互聯網環境下,我們可以隱藏的每一個虛擬ID後面,對任何人品頭論足,而且ta離你的生活是如此的遙遠,你的生活似乎根本不會為自己的言論承擔任何後果。然後,為了謀求這種簡單劣質的快感,網絡暴力就這樣在慢慢滋生。是的,網絡暴力並不是一個團體,一個組織或者一類人特有的行為,它是緩慢滋生我們周圍的,就像病菌一樣存在於你我周圍甚至於你我的身上。

陳魯豫式“醒腦酒”,那些你所以為的江湖傳聞

我們都懂得玩笑需要一個度,但是這個度要怎樣衡量呢?其實特別簡單:

讓當事人覺得好笑的玩笑叫幽默,讓當事人覺得難堪的玩笑叫冒犯。

記得讀過一本叫做《象與騎象人》的書,上面說我們的感性就像一頭大象,理性就好像騎在大象身上的騎象人,兩者無時不刻的配合和抗爭,綜合起來就是我們自己。所以,每一次的理性的剋制都是我們脫離低級動物性的體現,這樣累積起來的個人素養會慢慢建構成整個社會的文明,網絡時代仍要謹記老祖宗那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