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是佛,此心是土

此心是佛,此心是土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禪宗與淨土,本是一法,只是入門的途徑有所區別,就像有人乘船而到達某地,有人乘車而到達某地,有人乘機而到達某地,甚至還有更多的方式而到達某地。這些人的途徑不同,然而,不同的途徑所指向的那個目標卻是一樣的。

世人不知其同,而妄論其異,執著在差異上,甚至錯亂了方向。若是這樣的話,持名唸佛,則不是淨土,參究話頭,也不是禪宗。何以故?參禪話頭的人,他不知他所參究的那個話,正是“話之源頭”,是諸佛法身。諸佛法身,豈能不淨?持名唸佛的人,他不知他所念的那個佛——阿彌陀佛,正是涅槃妙心。涅槃妙心,豈能不禪?

涅槃妙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涅槃妙心。是故禪即是淨,淨即是禪。唸佛即是念心,參禪即是參心。

參究話頭之法,直向心地上參,直向心地上究,如老鼠啃棺材,不透不止。參來參去,究來究去,豁然之間,根塵脫落,行者憑著般若正見,便能一眼把這個涅槃妙心認出來,是名花開見佛,亦名見性。

持名唸佛之法,直向心地上念,直向心地上觀,如推重車上山,追頂至極。念來念去,觀來觀去,豁然之間,打成一片,行者憑著般若正見,便能一眼把這個阿彌陀佛認出來,是名當下見性,亦名見佛。

見性與見佛,異名而實同,雖然在說法上有所不同,在引導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及修行的宗旨,則是相同的。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雲:

直須深信諦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離此念外,別求效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歧路矣。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謂也。[1]

禪是佛心,豈能不淨?淨是佛土,豈能不禪?禪之與淨,心之與土,名異而實同,切不可打作兩截。淨宗八祖蓮池大師雲:“心即是土,淨心之外無淨土。”淨宗九祖蕅益大師雲:“十萬億土,居凡夫介爾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

淨土一門,普攝群機,圓該萬法。如此廣大,如此方便,智慧不夠的人,難免會有錯誤地理解。若是依照錯誤的理解而修行,不但不能獲得利益,反而會受錯誤知見的危害。下面我們說說持名唸佛、三根普被的情況。

若是上根人,對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他信得及,見得徹,行得利,證得圓,一句彌陀,當下頓斷,當下見佛。當下見佛,當下往生,更不待來生,淨土宗所謂一念往生、十念往生是也。

若是中根人,聰明之故,對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他信不及,見不徹,總在意識裡打轉轉。信不及故,總是懷疑。依據經文,意識解會,卻實行不得。畫餅不能充飢,想象皆非實際,總不是他親證親見的,故曰見不徹。

若是下根人,愚鈍之故,信得切,見幾無。信得切故,沒有疑惑,深信有如此美好的極樂世界。深信之故,唸佛之時,誠心誠意,一心向往。深信之故,容易放下,容易成就。這樣的人,大都著相見佛,著相見淨土。著相見佛,著相見淨土,這是不能見佛的,這是不能見淨土的。這一類的人,須藉著他著相的力量,達到心一定境。達到心一定境時,再借著過來人的幫助,方能脫相證真,花開見佛,往生淨土。若無過來人的幫助,著相修行的人,那是無法走出自我編織的妄想境界的。所以,下根人的修行,也是十分困難的。

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外無土,土外無心,《維摩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修行人的心清淨了,則一切處清淨,一切時清淨,十方剎境,無不清淨。心若不淨,金銀圍繞,也是塵埃,名揚天下,亦同繩索。至於西方,放下之義,休歇之義。全體放下,一絲不掛,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亦名究竟解脫。此是淨土的本義。

淨土的本義,說與上根人,可以真心直說。上根人聞之,一聞便信,一信便行,一行便證。

淨土的本義,說與中根人,只須半隱半顯。半顯半隱之故,可以理解,可以得淨土修行的大致方向。同時,又令他思想不及,妄想不得。至此地步,唯有修行,求證實際。

淨土的本義,說與下根人,只須隱藏,將淨土的本義隱藏在方便說法中,若是直接說與他,告之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他便不生信仰。不生信仰故,則無動力,亦無行持。若無信無願無行,又怎能見彌陀?對於下根人,只好將淨土的本義隱藏在方便說法中,告之曰:佛具有怎樣的功德莊嚴,持名唸佛具有怎樣果報,等等。以佛的功德莊嚴,折服學人的貢高我慢。以持名唸佛的方法,消其學人的煩惱六賊,令學人於不知不覺之中,進入方便解脫之境。學人處於方便解脫之境,便會顯現大智慧。有了大智慧,便可與其說淨土的本義,令其當下見性,當下往生。

人有根器之差,法有方便之說。種種方便,迴向淨土,迴歸自性。迴歸了淨土,迴歸了自性,這裡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1]《徹悟禪師語錄》卷下。《卍續藏》第六二冊,第三四七頁上。

此心是佛,此心是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