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哪有“德勝門”?

齊齊哈爾哪有“德勝門”?

傳說中的齊齊哈爾德勝門

清代建築的齊齊哈爾城,當初有內木城和外土城。內城有四門,外城有五門,均無名。迄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木城為磚城,南、北、東、西四門始有名,即南名迎恩、北懷遠、東承暉、西平定。同時對磚城外的土城城門亦加修葺,也按方位命名,即南薰、北朝、東啟,因西有二門便以大、小西門稱之。這些早已見於文獻,盡人皆知,不再贅述。

齊齊哈爾哪有“德勝門”?

傳說中的齊齊哈爾德勝門遠景

近見有集歷史照片編印成書者,內容豐富珍貴,堪稱盛舉。唯其中有兩幅老照片,景物均為大道中的一座木牌樓,旁列石碣和石坊。其下各有註文,一為“清末齊齊哈爾德勝門遠景”,一為“德勝門是清代部隊勝利迴歸的入城門”。依此,便使齊齊哈爾城原有的九門之外又增加了一門。但為何齊齊哈爾也有一個同北京的城門重名的“德勝門”呢?

齊齊哈爾哪有“德勝門”?

今日齊齊哈爾

據知,北京原有“四九城”之說。所謂四九城,有的說是四面城牆,九個城門。也有的說是皇城有四個城門,內城有九個城門的總稱。無論怎麼說,北京的九個城門即:正陽門(是專走皇宮轎、車的),崇文門(是走酒車的),宣武門(是走囚車的),阜成門(是走煤車的),西直門(是走水車的),德勝門(是走兵車的。出兵打仗,諧音“得勝”之意),安定門(是班師回朝的),東直門(是走木材車的),朝陽門(是走糧車的)。

齊齊哈爾哪有“德勝門”?

今日齊齊哈爾

觀察照片,從圖中的木牌樓(或石牌坊)來尋求線索。首先照片的主體不是門,而是牌樓(或牌坊)。在清末黑龍江教育名家林傳甲所著的《龍江舊聞錄》(1914年出版)裡《木牌樓》一節中,起首即言“省城南大街有木牌樓,上列‘廣被仁風’蓋德政碑之類也……”又據東北著名報人魏毓蘭所著《龍城舊聞》(1919年出版)卷一《古蹟》中言“德將軍碑坊,舊在城南三里許,地藏廟大路,清同治癸酉(即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建。依將軍碑坊,在土城內十字街,光緒十五年(1889年)建,今拆。”按上述所言,德將軍可能就是德英,依將軍可能就是依克唐阿。德英任黑龍江將軍時間為同治八年至十三年(1869年—1874年),依克唐阿任黑龍江將軍時間為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年(1889年—1894年),再以牌樓所在地址與照片顯示的環境對勘,認定其為紀念德英的牌坊,應該說比較貼近。

齊齊哈爾哪有“德勝門”?

今日齊齊哈爾

牌坊是以石、木或磚為原料構建的以表彰忠孝節義人物的建築物。如功德牌坊、貞節牌坊等。早年這類牌坊在齊齊哈爾城內有很多。魏先生曾說:“滿洲、漢軍及營、站,孀婦守節者,有請旌例,今齊齊哈爾城中,節婦坊數座,唯磚城北梁氏一坊磚為之,規模較大,俗有賢孝牌之號。”

齊齊哈爾哪有“德勝門”?

建國前,有一些碑坊仍然可見。財神廟街(今已擴入永安大街)西側有張氏旌表坊(建於光緒十六年,即1890年)和翁尼嶽特氏的旌表坊,上面刻著“節著松筠”四個字;在啟明街北西側(現建華區啟明小區)為誥封一品夫人鑲黃旗那哈塔馬佳氏所立,上書“樂善好施”的牌坊……這些遺蹟早已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發展不復存在了。不過對其印象極深,雖然經過六十多年,實物久已不存,而其陳跡猶歷歷在目。今因敘說對所謂“德勝門”照片的說明,順便多說幾句,算是“正名辨物,賞奇析疑”吧。

作者系齊齊哈爾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市地方誌辦公室原副總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