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部門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進一步明晰思路

深入基層調研,反覆核實數據,不斷完善報告……近段時間,省環保廳《成都平原地區大氣環境問題及對策建議》課題調研組成員格外忙碌,“希望儘快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成效”。

在不斷升溫的“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我省各地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突出問題導向開展調查研究,積極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出謀劃策。活動過程中,一個共同的認識愈發明晰:必須加快補齊生態短板,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四川篇章。

找準問題 持續推進綠色發展

今年1-5月,我省平均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1.9天,同比減少3.3天,其中成都、樂山、眉山、自貢減少幅度較大,“四川藍”越來越多。

水環境質量也在持續好轉。1-5月,我省87個國考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71個,同比上升9.2個百分點。今年1-5月,沱江流域優良水體比例從6.25%提升至56.25%,水質明顯變好。

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省生態環境質量呈現出良好態勢,但成效並不穩固,部分地區面臨著一些突出環境問題。比如,全省仍有15個市環境空氣質量年均值未全面達標;岷江、沱江流域19條重點支流中的江安河、釜溪河、球溪河等長期處於劣V類水質。

各地各部門在調研中形成共識: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任。要進一步找準問題短板和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思路辦法和政策舉措,堅決推動黨中央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

樂山市在討論中分析並明確,要常態化辦好“環保曝光臺”,對群眾關心的環保問題進行及時曝光、掛牌督辦、跟蹤報道,形成立體化監督體系。打破部門職能界限和行政區劃壁壘,建立健全環境聯合執法監督、規劃環評會商、流域水環境協同保護等工作機制,形成汙染聯防聯治、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瀘州是長江出川的最後一道關口,當地重點研究從嚴把控環境准入,大力推進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管,從建立項目環評審批與規劃環評、現有項目環境管理、區域環境質量聯動機制入手,加快改善沱江等流域水環境質量,確保長江出川斷面水質安全。

省財政廳提出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完善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岷江、沱江、嘉陵江斷面水質實施嚴格考核。推動沱江流域10市建立跨市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長效保護機制。

深入調研 打好汙染防治“八大戰役”

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關鍵,特別是紮實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飲用水水源地問題整治攻堅戰、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散亂汙”企業整治攻堅戰等“八大戰役”。

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斌平認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戰役”是我省結合中央精神和四川實際,對突出環境問題的一次分解量化,充分體現了我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堅定決心。

5月28日至29日,省環保廳總工程師趙樂晨領隊赴北京調研機動車汙染防治工作,學習、借鑑北京機動車汙染防治先進經驗,以結合自身實際再加工,加快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等技術裝備的應用,打好藍天保衛戰。

目前,我省已著手製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以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三大區域為重點,強化聯防聯控,持續實施減排、抑塵、壓煤、治車、控秸“五大工程”,全力破解大氣環境突出問題。

打好碧水保衛戰,省水利廳在學習討論中提出,要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沱江、岷江流域和嘉陵江、渠江、涪江部分支流為重點,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大力實施流域汙染綜合治理,力爭優良水體大幅提升,為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實現重點流域水質根本性改善打下堅實基礎。

省住建廳調研明確,堅決打好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將開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專項行動,著力解決市政排水管網不配套、部分老城區仍採用合流制排水系統等問題,針對國家掛牌督辦的99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項目,鞏固已完成整治的項目治理成效,加大未完成整治項目推進力度,既實現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的近期目標,又實現“長制久清”的持久目標。

省林業廳則提出,全方位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加大退耕還林力度,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系統功能,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立健全國家公園政策制度體系,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區負面清單,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和荒漠生態治理行動,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0%,國土綠化覆蓋率達到70%,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5%。

轉型升級 優化綠色發展空間格局

目前,通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我省經濟結構實現了從“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全省單位GDP能耗下降24%、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2%,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節能環保裝備產業總產值由2015年的650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018億元,清潔能源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8.7%,比2013年提高10.9個百分點,高於全國28個百分點。

不過,我省綠色發展空間格局還需優化。省環保廳調研發現,盆地腹部區集聚了全省50%以上的人口和85%的GDP,部分區域國土空間開發不合理,城鎮規模、產業佈局、內部功能等局部失調,部分城市存在“城中廠、廠中城”問題,特別是沱江、岷江等流域沿岸分佈著大量耗能高、汙染大的重化工企業。

如何破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在討論學習中明確,大力發展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後產能,解決結構性汙染和佈局性環境風險,不再審批建設5萬千瓦以下的小水電,除在建項目外,嚴禁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範圍內新建重化工園區,嚴控中上游沿岸地區新建化工項目。

5月底,我省啟動環保督察“回頭看”,督察發現,一些市縣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綠色發展理念認識不深、能力不強、行動不實,對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工作要求重視不夠,部分企業環保守法意識淡薄,重企業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工作的現象較為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