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學友正在為小患者診療。
提到剛開診所的時候,張學友說:“那時候窮啊,東拼西湊地準備了3萬元。”為了節約成本,張學友選擇了一處“並不合適”的地方開了第一家門診。
張學友興奮地向大爺說:“大爺,我開診所呢,叫陽光診所。”
“別裝修了,別裝修了,我們看病都報銷,你在這裡開沒用。”杜大爺邊擺著手邊說。
雖然張學友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還是很受打擊。
張學友第一間診所只有40平方米,裝修也簡單,沒幾天就裝好了。診所開業第一天,白天一直沒有人,直到晚上10點多,那位杜大爺抱著自己發高燒的孫子跑進了張學友的診所裡,對張學友說道:“我那天是眼拙了,看來你在這邊開診所還是有用的。”
原來,其他門診都是按時上下班,而張學友當時為了區別於其他診所,從每天早上6點半營業到晚上12點。張學友說:“現在晚上12點多也經常還有患者,只要診所有患者我就不關門,流感高峰期的那陣往往會到凌晨二三點。為了不打擾家人睡覺,我經常都睡在診所裡。有時候剛下班回家,一到家門口電話就會響起,就要再回到診所,忙的時候,一晚上有十幾個電話。”
2005年農曆正月十一,很多人還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而張學友的陽光診所早已正常營業多天了。那天東營下了近10年來最大一場雪。張學友和往常一樣,到了晚上12點,等最後一位患者離開了,正準備關門回家好好休息,突然接到了一位孩子母親打來的電話:“張大夫,我自己在家,孩子三歲了,現在發燒了,能不能來看看,外面下著雪,我怕帶孩子出去孩子病更嚴重。”張學友二話沒說,把關上的門再度打開,拿起常用的退燒針、感冒藥等就往患者家走。外面的雪很深,有近30釐米厚,沒法開車,張學友步行2公里到了患者家。經過診斷,給孩子打了退燒針,已經是凌晨1點了。第二天,由於前一天晚上趕路、爬樓出了汗,受了涼,加上近幾天比較疲勞,張學友自己發起了高燒。張學友說:“發燒不要緊,只要患者能康復這些都無所謂。”
隨著時間推移,經過了幾次搬家,張學友的門診已由40平方米變成了460平方米,由原來的一間房變成了有獨立辦公室的診所。但張學友仍保持著很晚才關門的習慣,在診所過夜更是家常便飯。診所幾乎成了他的“第二個家”。
統籌策劃:劉爽
閱讀更多 中國醫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