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姥姥”在山西至少有5類叫法

近日,上海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科書中,將第24課《打碗碗花》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引起網上熱議。以山西來說,光從讀音上就有十幾種不同的叫法。那麼,山西各地人都是怎樣叫“姥姥”的?不同的稱謂在地域分佈上有哪些特點?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姥姥”在山西至少有5類叫法

僅山西中西部地區“姥姥”就有多種叫法

在山西中西部地區,“姥姥”的叫法有很多種。

以呂梁地區來說,汾陽、孝義一帶叫“布布”(音)居多,也有叫“伴兒”(音)、“貝貝”(音)的,交城叫“外外”,文水叫“婆婆”,還有一些地區叫“簡婆”的。平遙、介休則稱為“闆闆”(音),聞喜、新絳等地有稱為“舅舍娘”(音)的。

有的地方叫法和“姥姥”接近,在陽曲,有人把“姥姥”稱呼為“娘娘”(兩個娘都為四聲);石樓、永和等地有叫“外婆”的;在昔陽、壽陽、五臺等地,大部分叫“姥娘”,但發音略有差異,壽陽叫起來是“姥娘”(娘是平聲),五臺叫起來則是“姥娘”(娘是四聲)。

值得一提的是,在壽陽,一些四世同堂的家族一般把曾祖一輩,不分男女統稱為“老老”,發音和“姥姥”相同。

據山西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餘躍龍介紹,僅山西中西部對“外祖母”的稱謂就有五大類,分別是“姥姥”“姥娘”“婆婆”“簡/簡婆/姐婆”和“外婆”。

對於一些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稱呼為什麼會用來指代“姥姥”,餘躍龍解釋稱,汾陽、孝義一帶叫“姥姥”發“b”音的,其本字是“婆”,但語音起了變化。“簡婆/姐婆”中的“簡/姐”,其本字應該是“姐”,用以指代孃家親屬。

姥姥”的叫法並不是晉方言核心區域主流

為什麼山西中西部對“姥姥”的稱謂有如此大的差異性呢?餘躍龍介紹,該地區語言差異性大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保留了不同時代對於“姥姥”的稱呼。山西中西部是研究山西方言的核心區,其語言的存古性可以與南方方言媲美,所以不像北京官話或者中原官話那樣具有一致性。

二是不同地區語言多次衝突的結果。以呂梁地區來說,歷史上鮮卑、羌族、突厥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生活過,“姐婆”的叫法可能是少數民族語言的遺留轉化。

那麼,“姥姥”的叫法在山西是主流嗎?

“以山西方言來說,對外祖母一般叫‘婆婆’‘娘娘’的居多,‘姥姥’的叫法並不是晉方言核心區域的主流。”餘躍龍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