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俄羅斯

漫談俄羅斯

俄羅斯的黃昏

俄羅斯是個很獨特的國家。縱觀其歷史,從沙俄到前蘇聯,再到當今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總有那麼多獨特性,甚至還有點神秘感。

俄羅斯的獨特性不在其國土廣闊。加拿大也十分廣闊,但它不過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是西歐和美國文化的混合體。俄羅斯的獨特性源自其橫亙歐亞兩洲的地理位置。公元三世紀匈奴入侵,十三世紀蒙古人入侵。俄羅斯人血脈中富含東方遊牧民族的強悍基因,從種族到文化都是如此。同時,俄羅斯人又延續著歐洲人的血脈,斯拉夫語言、東正教、文學、藝術、建築、服飾、飲食,無不是歐洲特色,和東亞文化相去甚遠。

俄羅斯和其他歐洲國家有一點顯著區別,那就是其由來已久的村社體制。不少學者在研究俄羅斯村社,因為它對俄國曆史及世界歷史影響很深。村社本是原始氏族部落的特徵,在大部分國家早已消亡,在俄國卻完整保留下來,到斯大林時期,又以集體農莊的形式強化,在中國被演變成人民公社。村社究竟代表先進還是落後?眾說紛紜,其中摻雜著很多當代政治因素。

從彼得大帝始,俄羅斯人向西方尋求富強之路。所走的路十分奇特。十七世紀末,西歐各國日益強盛,彼得決心仿效。他不像晚清那樣派人冠冕堂皇出使考察,而是帶一幫人去西歐微服私訪,返回後立即下令改革,從吏治到軍事,從服飾到鬍鬚,全盤西化,不從者嚴懲。自此,俄羅斯逐漸成長為歐洲強國,東征西討,不僅打開了西邊出海口,還把亞洲以至北美大片土地劃入其版圖。日本人坐飛機飛過西伯利亞上空時,不禁哀嘆:有這麼大片國土,卻不放過北方四島!

俄羅斯貴族也很有特點。英國貴族慣於自保,得勢時以城堡為據稱霸一方,失勢時則混跡於工商界,從弄權變為弄錢。滿清貴族昏庸守舊,至國危而不思進取,全靠漢仕支撐天下。俄羅斯貴族似乎繼承了東方遊牧民族血性,典型的如十二月黨人。俄國人打敗拿破崙後,一路西進攻入巴黎城。那些貴族軍官未因得勝而驕橫,卻因親歷西歐先進文明而感痛心,回國後發起慘烈的十二月起義。

如此差別,原因何在?應該是王權和貴族的關係不同所致。英國貴族向來與王權難分,誰得勢誰稱王。如玫瑰戰爭,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血戰三十年,輪番稱王,最後兩敗俱傷,被城邦工商業者得利。滿清貴族始終依附於皇權,媚上欺下,醉生夢死,一盤散沙。沙俄貴族則多以從軍為生,靠沙場拼命獲取貴族地位,有點類似西歐的騎士,其憤世嫉俗又有點類似中國的仕人。沙俄貴族政治經濟地位都不穩固。與農奴制相比,他們更崇尚西歐平民社會,由此導致和沙皇專制的激烈衝突。行為方式緣自生活方式,古今中外無不如此。

俄羅斯經濟與科技發展雖比西歐晚了幾百年,自彼得大帝革新,俄國也出了些頂尖科學家,如十八世紀的羅蒙諾索夫和十九世紀的門捷列夫。羅蒙諾索夫涉獵極廣,既精通多種外語,又潛心於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等學科,歷史、哲學和語言學也頗有造詣。他曾提出物質和運動守恆概念,發現金星大氣,創立熱動力學,為十八世紀科學作出多種貢獻。門捷列夫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元素週期律,並創建了世上第一個元素週期表。自此,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跨越了一大步。有人把元素週期律評為史上最重要科學發現,超過牛頓和愛因斯坦。

到十九世紀末,俄國還出了個波波夫。他和意大利的馬可尼各自獨立創建了無線電技術。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然而,誰是此項重大技術的發明人,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卻各持異議。俄羅斯始終堅持波波夫早於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通信。西方國家則不予理睬,直接授予馬可尼諾貝爾獎。他們認為,是馬可尼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商業應用,波波夫只停留在實驗階段。

是是非非且不去管,歷史已經說明一點:只有持續深入的商業應用才能推動技術持續發展。俄羅斯作為電子技術開創者之一,本應保持技術領先走在世界前列。但沙俄只看重無線電的軍事用途,蘇聯更是這樣,一切由政府主導,一切服從國防,把技術控制在官方手中。其電子技術及後來的計算機技術被西方遠遠甩開,不過是順理成章之事。

論經濟論科技,幾百年來俄羅斯始終是二流強國。但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又非常豐富,這大大彌補了其國力不足,在大國軍事博弈中顯得很強悍。從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女皇到亞歷山大一世,雖非所向披靡,也是勝多敗少。像土耳其這樣的鄰國只有受氣的份兒。連橫掃歐洲的拿破崙也敗於俄羅斯的嚴冬。俄羅斯的國土和人口優勢在二次大戰中最為顯著。北到列寧格勒,南到庫爾斯克,漫長戰線抵消了德軍優勢。蘇軍雖然損耗遠大於德軍,但可以從遠東源源不斷調來後備力量,最終靠拼消耗把德軍拼垮。

然而,軍事博弈只能逞一時之勇,國家富強最終還要靠經濟和科技實力。俄羅斯如何才能在經濟上和科技上趕超歐美強國?蘇聯領導人認為,西方的市場經濟體制不足效法,蘇聯有豐富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應該在政府管制下,按照國家計劃來運轉,這樣才能高速發展。他們把大部分資源投入重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礦山、鋼鐵廠、水泥廠、化工廠、發電站,修建鐵路、公路、橋樑,同時強化了軍事工業。

在二戰之前和戰後恢復期,這種發展方式的確效果顯著。蘇聯工業產量大幅增長,很多產品產量在戰前就超過西歐工業國家,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其增長速度僅次於日本。但是,蘇聯的生產方式潛藏著嚴重危機。一是大量資源被浪費,其工業生產並未轉換為有效社會財富。二是缺少市場競爭的生產不能有效推動技術更新和產業更新,一旦世界經濟從資源驅動變為技術驅動,其多年積累的生產能力會在短期內迅速過時。

蘇聯一直在嘲笑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他們沒有看到,每次經濟危機都是一場優勝劣汰的大轉換,危機過後,舊事物被盪滌,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的產業結構取而代之。蘇聯藉助政府控制規避了短期危機,只是把矛盾暫時掩蓋,這等於栽植下更長遠的危機,遲早會結出惡果。

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影響深遠,它阻礙了發達國家靠廉價資源推動經濟。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崛起是另一件大事,它使發達國家找到新的增長點。這一反一正顛覆了世界產業格局,幫助世界經濟維持了一代人的繁榮,並在東亞、東南亞和南美造就了若干新興經濟體。在這同時,蘇聯經濟卻陷入長期停滯,然後是社會衝突爆發和蘇聯解體。

經濟停滯和社會衝突不一定能在短期內引發社會變革。有些亞洲非洲國家至餓殍遍野還能巋然不動。但蘇聯不同,其文化傳統、歷史地位和較高的國民教育都使這個國家無法脫離世界發展軌道,長期經濟停滯難免引發社會各階層強烈的變革要求。蘇東劇變不過是二十世紀世界歷史演變的自然結局。

蘇聯的演變並未催生出一個標準的西方式俄羅斯。經過葉利欽和普京兩代領導的反覆嘗試,新俄羅斯終於定型為一種非東非西的混合體,既引入西方的民主元素,又保留某些前蘇聯的政治遺產。按照亨廷頓的說法(見亨廷頓《文明的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冷戰結束並不意味著西方社會的全面勝利,意識形態對抗退出舞臺,代之以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間的衝突。

亨廷頓對世界政治格局的描述入情入理,可以很好地解釋當今世界眾多矛盾衝突,對理解俄羅斯現狀也頗有啟示,但忽略了經濟形態對政治結構的影響。是什麼決定人的一般行為方式?決定因素自然是靠什麼吃飯,或者說依賴什麼生存。個人、家庭、社會團體直至整個國家,無不如此。冷戰結束後的俄羅斯看上去有點奇特,其實背後的決定因素就是其特有的經濟形態。

不能說俄羅斯工業不行,俄羅斯有龐大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也不能說俄羅斯科技不行,在某些領域俄羅斯走在世界前列,如某些基礎科學,核技術、太空技術和飛機制造。但俄羅斯工業產品在世界上缺乏競爭力,其出口主要還是靠能源和軍火。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能源產業,其 GDP 的 30%,財政收入的 50% 和出口的 70% 來自能源產業,這在世界各大國中獨一無二。

依賴能源產業的國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那些完全靠能源吃飯的中東小國,這些國家的經濟完全被政府控制,因此也是清一色的專制政體,民眾安於高福利生活和麵對外來僱工的高人一等的感覺。另一類能源不佔 GDP 大頭,主要靠製造業、服務業和農業,但出口和財政收入還要依賴能源產業,典型的如伊朗、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這類國家的行為方式也很相似,國內不同利益集團都在強烈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但政府有很大控制權,常常我行我素,不像西方國家那樣,由選民意志決定政治風向標。

俄羅斯缺少發達的現代服務業,這是俄羅斯經濟的致命傷。金融、保險、法律、房地產、技術服務等行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產業。若缺少這些產業,發達國家不僅國民產出要大大縮水,就連現代國家的政治基礎也要動搖。俄羅斯正在建設這些產業,但差距還很大,只是略高於中國的水平。

俄羅斯現有經濟結構難免對體制轉軌形成掣肘。俄羅斯的早期改革不成功,這應該是主要原因。普京的政治策略是儘量調節利益集團間的衝突,讓多數人在短期內受益,因此穩定了國內局勢。但是,這種策略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能源產業能提供持續增長的收入來源。如果俄羅斯不盡快改變產業結構,一旦油價暴跌,俄羅斯再次動盪也未可知。歷史正在變臉,不妨拭目以待。

(寫於2013.1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