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發電火電業務10年來再現整體虧損

五大发电火电业务10年来再现整体亏损

日前,中電聯發佈2018年度《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根據中電聯統計,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火電企業僅實現利潤20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3.3%;受此影響,發電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2.4%。

中電聯指出,燃料成本上升和市場電量增加形成的雙向擠壓,使煤電企業經營壓力陡增,五大發電首當其衝。

文 | 盧彬

煤價持續高位運行

資產盈利能力銳減

實際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全國火電企業利潤總額僅高於太陽能發電企業(160億元),核電、風電、水電企業利潤總額分別為216億元、386億元和721億元。不僅如此,2017年,太陽能發電、水電、風電、核電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均同比有所下降,火電企業受到利潤下降影響,資產負債率提升0.7個百分點。

火電企業在發電企業中的資產佔比約41.9%,卻只貢獻了11.7%的利潤。燃料成本的大幅提升、市場化交易電量增加等因素,迅速壓縮著煤電企業的盈利空間。

2016年下半年以來,煤炭供需緊張的局面一直持續至今,電煤價格上漲並長期高於國家設定的500-570元/噸的“綠色區間”;全國煤電行業因電煤價格上漲導致電煤採購成本提高2000億元左右,導致煤電行業大面積虧損。

2017年11月17日,中電聯發佈首期中國沿海電煤採購價格指數(CECI沿海指數),5500綜合價報599元/噸,持續上漲至今年2月9日的635元/噸後開始回落;5月中旬後,受運力和產量等因素影響,CECI沿海指數再次開始提升,至6月15日,5500綜合價報收600元/噸,再次回到2017年末的高價格水平。

“煤電長期經營困難甚至虧損,不利於電力安全穩定供應,也極大削弱了煤電清潔發展的能力,煤電清潔發展的任務更加艱鉅。” 中電聯相關負責人表示,“煤電發電量佔全國發電量的65%,長期以來在電力系統中承擔著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應急調峰、集中供熱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煤電經營困難不但影響煤電自身環保、節能指標,也會對其他非化石能源的利用造成影響。”

據統計,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火電廠供電標準煤耗309克/千瓦時,單位發電量耗水量1.25千克/千瓦時,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因超低排放改造、負荷率下降等原因,廠用電率較上年提高了0.03個百分點,達到6.04%。

五大發電火電虧損

市場交易讓利明顯

在神華、國電合併重組為國家能源集團後,截至2017年底,新五大發電集團資產總額合計5.34萬億元。但更大的規模並不意味著更高的利潤。2017年,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業務虧損132億元,繼2008年後再次出現火電業務整體虧損。受此影響,五大發電2017年電力業務利潤總額為310億元,較上年下降64.4%。

根據《報告》,2017年,五大發電中除了國家能源集團火電業務利潤為正外,華能、大唐、華電、國家電投的火電業務整體均為虧損。此外,火電企業整體盈利207億元,五大發電火電虧損132億元,這也意味著地方火電企業2017年創造了339億元的利潤。

另一方面,隨著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已成為大趨勢。《報告》稱,2017年,大型煤電企業因參與市場化交易,煤電價格平均下降約4分/千瓦時。五大發電相比地方發電企業,市場化電量比重更高,電價的市場化程度也較高,讓利也多於地方發電企業。

根據《報告》統計,2017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約佔全社會用電量的25.9%。其中,包括三峽、中廣核等在內的18家大型發電企業,2017年參與市場交易電量的比重為21.24%,而五大發電集團的市場化電量比重則達到了35.1%,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有分析人士稱,五大發電由於長期保持較高的資產負債率,財務成本較重;同時,作為央企承擔了更多義務性的調節和保障任務,這部分的經營效益無法得到保證。“面對結構調整、控制煤電規模等政策影響,以及價格和成本的雙向擠壓,發電央企的經營能力正經受嚴峻考驗。”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