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提了三件事,為什麼年羹堯敢全否?

老人頭侃史

年羹堯以撫遠大將軍之尊,節制西北四省,耗時一年,最終擊潰羅卜藏丹增。得勝回京,雍正算是給足了年羹堯的面子,但年羹堯的反應呢,卻是一點都不給皇上臺階下。

先是凱旋歸來,面對群臣迎接,竟然連馬都懶得下,讓一堆王公重臣們仰望他。



緊接著,為雍正開列了一堆立功將士名單,張廷玉表示人數太多,一時難以完全安排,年羹堯竟然對張廷玉表示不滿。

然後,眾將士在金鑾殿上公然拒絕雍正的“卸甲”要求,年羹堯還理直氣壯地說:“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

最後,在年羹堯離京之前,雍正特意擺了一桌火鍋大餐。為了支持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朝廷已經徹底耗空了國庫和各省的錢袋子,再也無法支撐更大的開支,所以雍正決定“委婉”地向年羹堯提出一些不得不提的要求。



第一,雍正問:羅卜藏丹增已經擊潰,十萬軍隊是否可以裁減一部分?

年羹堯回答:不能。

第二,雍正又問:每年150萬兩的軍餉能否裁減些?

年羹堯又答:不能。

第三,雍正再問:那這些軍餉能否在西北四省解決?

年羹堯再答:西北四省太窮,不能。

第四,雍正最後問:朕決定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弄好了可以有不少收入,你看你是不是要推行一下?

年羹堯最後答:大家都是百戰餘生,你不好從他們嘴裡掏食。



就這麼著,年羹堯毫不留情地把雍正的四個省錢小攻略一一駁回了。這時,雍正的心裡想必已經不是憤怒了,而是動了殺心。但西北尚未安定,年羹堯還有用。為了避免年羹堯尾大不掉擁兵自重,雍正順勢提了最後一個要求:

朕給你派個理財能手吧!

於是,孫嘉誠作為雍正的眼線和推行新政的馬前卒被派往西北,年羹堯想必是覺得不能再拒絕皇帝了,便勉強接受了這個要求。

那麼,為什麼雍正作為帝王,給年羹堯提了四個要求,年羹堯都敢於拒絕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



第一,年羹堯以西北之功自居,狂妄自大,失去了理性和對皇權的敬畏和恭順;

第二,年羹堯坐擁西北四省,十萬驕兵悍將對其畏服,這使他隱約有了對抗皇權的念頭;

第三,年羹堯自詡四爺門人,以為現如今四爺坐了皇上,會寬容對他,不會拿他怎樣,所以恃寵而驕;

第四,年羹堯之所以在西北軍中有這麼高的威望,來自於他對於這些效忠他的將士的恩威並施。雍正想裁軍裁餉推行火耗歸公,歸根結底會損害將士們的利益。如果年羹堯答應了雍正的要求,勢必會傷了將士們的心,以後誰還會心甘情願聽他消遣,為他賣命呢?


達摩說

狂妄至極!這是不知好歹的年羹堯走向死亡的節奏!

西北大捷了,雍正帝對於派年羹堯剿滅判匪蘿蔔臧丹曾非常高興,降旨年羹堯回京述職並給予年羹堯很大的褒獎。

年羹堯趾高氣揚的回京,高高在上的接受了朝廷大小官員的跪拜,自己把自己當王爺了,此時此刻的年羹堯忘乎所以!

在大西北軍營的二十幾萬兵馬每天都要耗費二十萬上下的銀子,這次西北大營一戰全勝。

年羹堯要回大西北了,朝廷會議裁剪西北駐軍,年羹堯提出西北以後的駐軍要十萬,軍餉每個月一百五十萬兩。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雍正帝還是用商量的口吻又說了一句,西北還需要十萬兵嗎?

能不能在“裁剪”一些,這不是;雍正帝借給年羹堯送行的機會向年羹堯提出了要求,《雍正王朝》劇情有這樣的對話:

年羹堯覺得和平常人說話似的:大西北是重要關隘,人馬不能少!年羹堯瘋迷了,他以為是他的下屬在和他說話,一口就回決了,他想都沒想:不能裁剪!

年羹堯這是這回的第一次當場回絕了雍正帝的要求,沒有理由。

接下來雍正帝又提出了第二個請求:



雍正帝的意思是說,你的兵馬十萬不能少,那每個月的一百五十萬的軍餉是否節約一點。

現在正是朝廷困難的時候,正是雍正帝剛登基不久,就這打羅不髒旦增打進去一千多萬兩銀子,這銀子還是抄江南曹家李兩家的。

年羹堯又一次回絕了雍正帝的請求:這已經是最低的限額!

看來雍正帝的面子不夠大呀!誰讓人家年羹堯立了大功,好像他是在幫雍正帝自己打天下似的。

雍正帝接著說道:讓你管著西北四省,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決?

大家想,一位皇帝沒有困難能這樣和一個奴才商量嗎?沒想到年羹堯回絕的很乾脆:

西北太窮!

年羹堯早吧自己是如何揮霍,如何享受西北王爺的待遇忘到腦袋後面去了!他以為雍正帝是什麼也不知道呢!

雍正帝又說了他要在西北派孫嘉成推行新政的既定方針:
新政是雍正帝自登基以來推行的國策,是絕對不可動搖的。

朕準備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派孫嘉誠去甘肅當巡撫,你看怎麼樣?



看看年羹堯的回答,就像他是皇帝一樣:怎麼能從他們嘴裡掏食!

這年羹堯是這不客氣,看來雍正這扽飯是白請了!

雍正帝向年羹堯提了三個要求,一個都沒有通過,雍正帝當時如何想的不知道,但是一定明白了這個奴才翅膀硬了!

年羹堯不是功高蓋主,他是忘乎所以了!他還不明白,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的道理,他還以為這個江山社稷沒有他年羹堯不行吧!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批評,留言必回覆!


日堯居k古史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因為這三件事是雍正對年羹堯的最後一次試探,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還要從年羹堯大敗羅布藏丹增開始說起。年羹堯西北用兵兩年,終於大敗阿拉布坦和羅布藏丹增,雍正喜極而泣。急召年羹堯回京封賞,更是在給年的上諭中動情的寫道:

你是朕的恩人,也是大清的恩人,你我二人,要做個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給天下人瞧瞧。

顯然年羹堯沉醉其中,竟真的把自己看做是雍正和大清的恩人。在德勝門外,雍正率領百官迎接。為示恩寵,雍正令百官跪迎大將軍,可是年羹堯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在雍正親自來接的時刻,他竟然也沒有當即下馬,只把幾位上書房重臣氣的破口大罵。在下馬拜見過雍正之後,他更是走在雍正之前,毫無人臣之禮。這一切都讓御史孫嘉誠看在眼中,直言年羹堯無人臣之禮,並寫了一封奏摺開始彈劾年羹堯。

而在御前會議上,年羹堯的狂妄更是到達了極點。端坐在雍正對面,面對上書房大臣隆科多的恭維,他亦是絲毫不在意。雍正對其加官進爵,他更是連跪拜都免了,這一切都讓滿朝文武恨之入骨。

而在雍正召見有功人員時,年羹堯更是當眾說出了“這些人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話。如果說之前年羹堯的僭越之舉沒有讓雍正放在心上的話,那麼將士卸甲這件事已經讓雍正起了殺意。因為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挑戰他的皇權,而年羹堯恰恰是把刀插到了雍正的心窩子上。

但是雍正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做到了喜怒不形於色,他內心無比的憤怒,但還是裝作無事人一般。但在送別年羹堯之後,雍正來到了年妃的寢宮之中,責令年妃卸甲。這是他對年羹堯不滿的一場開端,也是君臣關係正式破裂的標誌。

孫嘉誠的求雨戲碼

孫嘉誠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上了一封彈劾年羹堯的奏摺,並在面聖之際說出了年羹堯的十數條罪狀。這些消息自然在頃刻間就傳遍了京城官場。雍正決定就坡下驢,拿孫來試探一番年羹堯,只是結果卻並不如人意

孫是大忠臣,雍正自然知道,所以他要用這把劍來警醒年羹堯。這時候年羹堯最正確的姿態其實應該是去皇宮請罪,並懇請皇帝饒了求雨的孫嘉誠。可是此時的年羹堯卻召集了一群自己的心腹在自己的府邸中飲酒作樂,完全沒有把孫的事情放在心中。這件事肯定會傳到雍正的耳朵裡,皇帝會怎麼想,所以這次的測試更加加劇了雍正對年羹堯的不滿。

但是雍正還是讓孫嘉誠繼續求雨,為什麼?用雍正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朕要的是人心”,這個人心指的是文武百官的人心雍正既然已經對年不滿,那就要“得人心”,讓之後年的被處置順理成章,就要得到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來支持自己的行為。而寄出去孫嘉誠這把寶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只要孫嘉誠多跪一刻,那麼百官對年的痛恨也就加劇一分。

這是雍正的帝王心術,他們在做出什麼重大的決策部署安排時一定會放出風聲,儘可能的統一思想。如雍正所願,現在的年羹堯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他只有緊緊抱住雍正的大腿才能倖免於難。可是狂妄的年羹堯已經迷離了,他再也看不到這一點了。

最後的瘋狂

最後雨求了下來,人心更是站到了年羹堯的對立面,雍正自以為已經警醒了年

。於是做出了他對年的最後一次試探,那就是可否裁軍,可否縮減軍餉,可否在年羹堯的西北四省推行“火耗歸公”。

卻沒想到年羹堯竟然一一否決,連商量的餘地也沒留下。這無疑已經徹底終結了二人的情誼。要知道在和平年代,一個武將率領十萬兵馬,卻不願裁剪一人。每月從朝廷要餉銀一百五十萬,一文不能少,這如何不讓皇帝疑心?更何況就連皇帝的新政,國家的國策(火耗歸公)也被年以西北的官太苦為由給否了

皇帝自然是殺心已起了,只不過要等一個藉口和一個由頭。

所以雍正派孫嘉誠隨軍,暗中監視年羹堯,而孫嘉誠無疑就是那個由頭,因為雍正知道孫嘉誠一定會被年所殺。到那個時候,年羹堯被拿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


逆流時代

文/炒米視角

實際上疑團是很多的,歷史上那麼多功高震主的例子在那,他是念過書的,回京述職,卻要那樣的排場;雍正說了三件事,他全部否掉。氣得雍正回去找年妃“卸甲”。那一刻的年羹堯就如後來雍正後來奪他軍權時,聖旨裡寫的那樣“被豬油蒙了心,被惡魔吞噬了靈魂”。

歷史上很多事情是真的。但是年羹堯究竟是怎麼想的,沒人知道。


回到《雍正王朝》,其實多少有註解的。“血洗江夏鎮”已經將年羹堯的性格與命運做了註解了。他是一個需要塵世的享樂,而可以拋棄一切的人。他心狠手辣不只在“血洗了江夏鎮”,還在於他在西北統軍時的”狠”。為了殺雞嚇猴,直接犧牲了富寧安幾萬大軍;地方上糧草不夠數,他直接就敢砍知府;鄔先生跟他分析叛軍主力時,他說了句令炒米毛骨悚然的話,”就算是餓死全青海的百姓,我也不讓一粒糧食流進青海。”


好大的魄力啊,視人命如草芥。為了功績,哪管身後洪水滔天?《雍正王朝》裡,雍正是知道他這些毛病的,所以給了他“佛珠”,希望他能不要那麼兇殘。

實際上,對於雍正而言,上位初期,何等艱難?他用的一些人其實都是“酷吏”,年羹堯如此,田文鏡亦如此。《雍正王朝》裡有個沒講的故事,河南黃河河道決口,淹死數萬百姓,田文鏡竟然隱匿不報。沒有汙衊田文鏡的意思,但是他也的確是個酷吏。但這些”酷吏”有個好處,就是他們“官聲”都不會好,都得罪人太多,只有一心效忠“皇帝”。所以雍正對他們很好,對年羹堯的恩寵幾乎到了放縱的地步。田文鏡犯了那樣的錯,擱別人死一萬回了,但是雍正並沒有責罰他。

可是年羹堯終歸跑偏了,他跑偏在於他明知道他所做的這些會是引發什麼樣的後果。這就可怕了,知道結局,然後再作的人,是不計後果的。


從後來表現也是看出來的,對家事的安排,繼續享受“翻牌子”、“小炒肉”。最後穿著黃馬褂做最後一搏。都可以看出年羹堯並非情商低,而是他就要“生當轟轟烈烈,享受殊榮一刻是一刻”的心態。

所以雍正提了三個問題,分別是:仗打完了,軍隊是否可以裁減?軍費是否可以縮減?皇帝準備在西北實施“火耗歸公”的改革,派人去當甘肅巡撫可否?這三個問題全部被年羹堯駁回。

年羹堯這是想幹嘛?西北的仗已經打完了,你還聚集那麼多兵馬,要那麼多糧餉,而且你年羹堯治軍,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想搞獨立王國不成?再看看後世曾國藩,咸豐可是有臨終遺言的,剿滅髮匪為王啊,結果王沒有,還主動“裁減湘軍”。

年羹堯哪怕沒有這件事情的註解,他的結局也是註定的。


炒米視角

因為是小說,所以年羹堯在飯桌上敢不敢全否雍正,由且只由二月河先生說了算。

『雍正王朝』是張黎藝術總監胡玫導演的代表作之一,拍得大氣磅礴,緊湊明快,國產良心大作。但好看歸好看,喜歡歸喜歡,不可否認的是,電視劇就是電視劇,不可當真。

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年僅二十一歲就高中進士,文武雙全,三十歲未滿做到封疆大吏(四川巡撫),三十九歲做到四川總督,翌年更晉川陝總督,一時間傲視同儕,獨霸一方!



後來,年羹堯更在雍正即位前後,平定羅卜贊丹津,居功至偉,受封撫遠大將軍,與其父同時受封一等公,全家雞犬升天,妹妹也擢晉貴妃……受此天恩,其及全家應該知道進退有據,有禮有節,不敢不會不可能有非分之想。

當然,年羹堯自己的確感激涕零,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圖報”,在其任上,提出了很多興利除弊的措施,為官理政上,年羹堯自己也帶頭做出表率,拒收節禮,“甘心淡泊,以絕徇庇”。後期,因康熙怠政,尤其又在雍正朝立下大功之後,年羹堯翹點兒尾巴是可能的,但遠不至於喪心病狂。

篇幅所限,不想廢話。只想說:一個科班出身,三代世受皇恩,文武全才的名臣,具備三世貴族並非暴發戶的人,沒有理由突然失心瘋。尤其在滿清高度中央集權的制度下,兵權不是你一個漢族(旗人)可以輕易調動隨心所欲揮斥方遒的,沒有輿論沒有環境沒有機遇沒有野心而處處癲狂,動機何在?並且,清世宗一代雄主,也不是漢獻帝那種衰人可與之相提並論的。

一句話,在西寧大營,年大將軍有權任性花樣牛逼尚且可能,畢竟天高皇帝遠,有兵就是王。形單影隻手揣褲兜趿拉著拖鞋來到紫禁城了,你年羹堯面對皇帝牛X哄哄,各種擺譜,這不行那不幹的……影視劇裡反映的幾件大逆不道的僭越事情,只有曹操董卓在絕對控制的前提下敢做。年羹堯,一個人,單槍匹馬耍酷欺君,外無援兵,內無幫手,沒有部署沒有計劃,說他書呆子武瘋子是輕的,蠢豬敗家大混球才是吧,那不是找死找滅族是什麼?

有清一朝,除了清初三藩,有哪一個官方人物割據一方,抗拒朝廷的?袁世凱夠牛吧,彼時外憂內患,比年羹堯的機會好一千倍。尤其小站新軍幾萬人槍在手,做什麼應該都不在話下。可袁世凱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幾個紈絝貝勒爺一句話照樣不是讓他滾蛋,而且一滾二三年,差一點就死無葬身之地……

年羹堯之瘋癲,年羹堯之慘死,都是雍正的權術宣傳和帝王手段。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僅此而已。

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千萬不要小看滿清奴化的威力。至於真正有機會有本錢有實力有輿論與清廷分庭抗禮,狂妄自大擺譜招搖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反清復明自己稱帝的人只有一個:曾國藩。可偏偏曾文正公又是一代大儒,中興名臣,克己復禮……至此,一是偏題了,一是晚生後輩不敢再妄加評價了。


蕭十一瀾

阿斗解讀《五問三事 步步驚心》

何謂權術,以權爭鬥,以術馭人。明爭暗鬥,不及權利壓人。年羹堯取死之道。

之前寫過一篇雍正年羹堯帝王術解析,閱讀超高,這次看到這個問題。又不禁手癢再來一篇帝王術解讀。

雍正王朝中兩人“五問五答提三事”的劇情,可謂精彩絕倫,處處短劍,心機至深。下面我們來一一點評。

一問原文

  • 雍正曰:亮工!(年羹堯)西北是否還需十萬兵?能減些否?
  • 年羹堯曰:不能減,外患未定。匪患未除恐裁減生變。

阿斗解讀:其實這段話,雍正問了年羹堯兩個問題。年羹堯也回答啦二次。

第一個,西北是否還有10萬兵?記住是否?他問這話的意思就是你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兵?你要告訴我明確數目。因為此時的雍正已經開始不再信任年羹堯。

第二個,就直接提要求,我不管你有多少,但是,我要你裁軍。


年羹堯的回答更經典也是二段!

第一,直接拒絕之後回答不能減少。其實內心肯定想的是,我現在叫擁兵自保,兵員被裁減了,我還怎麼生存。

第二,西北還未平定,裁減我的兵力,西北會再添動亂,這個意思是隱晦告訴雍正,我就是動亂之源,你動我的兵。我就會讓動亂繼續發生。

第一回合交鋒,不分勝負。

二問原文

  • 雍正:每月一百五十萬兩軍需開支能不能再減些?
  • 年羹堯:回皇上,一百五十萬兩已經是最低的額度。

阿斗解讀,這段話是談判第一次交鋒。試探底線。

雍正問年羹堯,一個月150萬兩軍費能否減少?就是要告訴你,我知道你有多少兵,你用這麼多錢花去哪了?如果你不告訴我這些錢怎麼花的,我就把它收回。

年羹堯回答更經典,誰說我用的錢多,這點錢都不夠養兵,這個時候你不應該說減少,而是該增加。你不增加軍隊就有可能發生兵變。(刺裸裸的威脅)

第二回合年羹堯勝利。

三問原文

  • 雍正曰:這一百五十萬兩能否在西北四省自行集結?不要再另外籌款。
  • 年羹堯:西北四省太窮,無法承擔大軍開支。

阿斗解讀:這段話就更是暗藏殺機,當雍正問年羹堯,你是否可以自行籌集款項的時候,就是在試探年羹堯,如果給你這個權利,你是否會做割據一方的諸侯?

年羹堯的回答還算聰明,他斷然拒絕了自行籌款,也就是說,放棄了西北四省財政權。一個只有兵權沒有財權的軍隊,無法成為軍閥。



第三回合,雍正勝。

四問原文

  • 雍正:朕欲在西北“火耗歸公”,你看如何?
  • 年羹堯:西北窮苦,叛亂剛定,不宜如此。

阿斗解讀:其實雍正問的不是火耗歸公的問題,火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俸祿之外的一些稅賦,被官員徵收時候貪墨時的私人收入。如火耗歸公,地方官就沒油水可撈,他問年羹堯貨號能不能歸公,就是說我要掌控地方,你這個錢不能再私下發給官員。在古代拿錢的就會形成一股勢力,雍正的意思就是讓他只管做好自己的軍務就可以別管政治。

年羹堯的回答可謂自取死路,他居然說,火耗不能歸公。相當於明白的告訴雍正,我要用這些錢去鞏固和培養自己的勢力。

這局年羹堯勝,不過武將參與政治,爭取政治勢力,地方文武勾結,取死之道,年羹堯看是勝利,實際已經暗藏禍根。


五問原文

  • 年羹堯:皇上,朝廷難,西北更難。
  • 雍正:西北難在何處?
  • 年羹堯:無處不難,特別是臣下缺人,需要陛下幫助。
  • 雍正:這點,正和我意。於是,雍正派孫嘉誠去西北,輔助年羹堯。

阿斗解讀:此段是年羹堯示弱之舉。他怕雍正對自己的無理要求,有更多的異心產生。就假借西北困難缺人,讓雍正在他身邊安排一個人去監督,安雍正心。雍正順水推舟,在他身邊安排一個心腹臥底,隨時監控年羹堯的動態。


此回合雍正勝利

其實雍正皇帝犯不著如此麻煩去做這些事情,但是他還是很看重和年羹堯從小到大的感情。也重視年羹堯的領兵打仗能力,一再給他提醒,給他派的人過去也主要是為了讓他收斂自己的言行。

可是誰又能料到年羹堯口味頑固不化,最後。大家都知道結局。


阿斗不傻

在看《雍正王朝》,看到這一段時,我當時心裡就在說:老年這情商,真是絕了,這是要將自己送上不歸路啊。

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是在西北大捷之後,雍正非常高興,於是一道聖旨,要求年羹堯速速回京,雍正要好好的感謝這位得力干將。


而我們反觀年羹堯回京,那也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畫面:年羹堯一路回京可謂招搖過市,忘乎所以啊,有人說年羹堯這是咋的了,怎麼能無腦到這個地步,其實,認真分析下,對年羹堯有如此表現,一點都不驚訝,年羹堯是誰?雍正的包衣奴才,更是雍正的小舅子啊,也就是說他與雍正的關係,不僅僅是普通的君與臣的關係,還有親戚這層關係,再加上年羹堯不僅在當初雍正登上皇位上,給予不小的幫助,而回頭看這次西北大捷,就憑這點,他就開始囂張跋扈了,以至於出現了“進膳”“翻牌子”等這些大逆不道的行為。他自認為自己的功勞高,所以,他敢做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說完年羹堯的背景,咱們在回到題目上來,雍正將年羹堯召回北京後,高興啊,於是請年羹堯吃飯,可雍正高興歸高興,這國家未來的日子走向,也需要雍正自己去把握,而此時此刻,正是雍正剛即位不久,國家還正處於不穩定的時候。於是在飯桌上,雍正問了年羹堯三個問題,可結局呢,我估計雍正都沒想到,年羹堯會如此回答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雍正問年羹堯,這西北勝利,還需要保留這十萬大軍嗎?能不能這次回京就裁剪一些?


年羹堯乾脆的回道:西北乃是重要關隘,人員不能減少。(好嘛,回答的真乾脆)


第二個問題雍正問年羹堯,那這十萬大軍不能減,這個軍餉方面,能否壓縮一下,不用每月一百五十萬兩?


此時此刻可正是朝廷危難的時候,一個月一百五十萬兩,對於康熙朝末期,雍正朝初期來說,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啊。這國家可不是你年羹堯一人在花錢,這國家可有著許多處需要花錢的地方,你年羹堯一人每個月要走一百五十萬兩,那留給其他地方沒多少了啊。


我估計雍正原本想著,你不想裁人,那就壓縮點軍餉吧,可誰曾想,年羹堯回絕的又非常乾脆:一百五十萬兩已是我提出的最低限額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已經提的很低啦,我也為你雍正著想啦,這錢不能再低啦。


我估計此時此刻,雍正估計在想:我去,我沒聽錯吧,連拒我兩次?好像我是君,你是臣吧?


緊接著雍正來了個回馬槍,人你不想裁,錢你不想減,你讓我難做,我也讓你難做一次:那你就考慮下能否從西北四省自己解決一下吧。

可誰曾想,年羹堯再次拒絕了雍正,我估計當時年羹堯心裡想的是:反正我打贏了勝仗,那幫和我出生入死的弟兄們,我可不能辜負,不能裁掉他們,而且,這軍餉可關係到我在大西北的實際生活,誰都知道,這雖說報的是每個月一百五十萬兩,可這一層層下去,到我大西北,指不定被颳去多少層呢。所以,人與錢我年羹堯不能鬆口,而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既然我都拒絕你雍正兩回了,也不差第三回,索性也就拒絕吧:大西北窮不拉幾的地方,我去哪兒搞到一百五十萬呢,所以,我不搞。


可年羹堯只考慮到自己,沒有考慮到坐他旁邊的雍正,你試想:雍正是君,你年羹堯是臣,雖說與雍正有點親戚關係,算是個皇親國戚,可你終究是臣子,皇帝向你提出三個問題,你好歹也答應些吧,可誰曾想你居然一個都不答應。


那雍正會怎麼想?雖說電視劇裡沒有體現這頓飯之後雍正的心理,但我估計當時雍正的心裡應該是有無數只草泥馬奔騰而過。


而年羹堯呢,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讓雍正知道:這老年是要造反啊,他忘了誰是君,誰是臣了,他忘了這個國家是愛新覺羅家的了吧?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戰爭是很燒錢的,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的軍費開銷是不同的,這是很明白的道理,年羹堯的西北大捷後,西北之亂已平定,下一步就進入和平階段,為此雍正大喜,並請年羹堯入京一起進餐慶祝,戰後西北局勢穩定下來了,恢復正常社會秩序問題應該提上議程,出於這方面考慮,雍正自然而然地就提出裁軍和降低軍響兩件事情,沒想到年羹堯連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了,雍正出於年羹堯剛立大功,不好過於責備功臣的考慮,再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那就是讓年羹堯在地方籌集部份軍費,實際上是給予年羹堯在西北籌集軍費的權力,這對雍正來說巳經作了很大讓步,沒想到年羹堯還是連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了。年羹堯對於這三個合理要求,連一個理由都不給,就直接拒絕了,讓遇上這種事情都會很惱火,何況這是一個大臣對待皇帝使用這種態庋,這是已經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才有的態度了,所以這事使得雍正改變了對年羹堯的看法,那就是年羹堯這個人立大功後已經目中無人,變得狂妄自大起來,所以才有雍正派與年羹堯結下私仇的孫嘉誠去西北與年羹堯共事,這件事情擺明雍正對年羹堯不再相信,派孫嘉誠去就是監督他,如果年羹堯眼中還有雍正皇帝這個人的話,行事就應該有所收儉,如果年羹堯有所醒悟,這是雍正對年羹堯的敲打,那個時侯雍正還不一定要殺他,後來發生的事情已經證明年羹堯狂妄到了極點,他連皇帝派去和他一起共事的孫嘉誠都殺了,所以雍正最後殺了年羹堯。


龍一歐

站在年羹堯的角度來看,如果答應了雍正的要求,那他在西北也就沒有這樣的威望了,在安排管家照顧老婆孩子的時候他就說了,這是他的真實心態,可能年羹堯早就知道雍正容不下他,或者說容不下有兵權的他,沒了兵權還不如轟轟烈烈一死呢,









註冊造價師閆工

志得意滿,得意忘形,或者用句老話說就是年羹堯他飄了。

雍正初期,年羹堯可謂是政權的核心,深受雍正的器重,被視為社稷重臣,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呀!

而他的失勢則是在1974年,進京面聖這一導火線,年羹堯進京途中,大小官員可謂是爭相跪拜,而年羹堯坐在馬上,甚至連看都沒有看一眼,甚至,對於那些王公貴族,年羹堯也只是點點頭。而進京之後,在雍正面前年羹堯也可謂是得意忘形,毫無人臣之禮。雍正這樣提醒過他曰“凡人 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由此可知,年羹堯飄了,可以說是快要把自己給飄死了。

而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更是把他的飄表現的淋淋盡致。


雍正:羹堯呀!西北是不是還需要十萬兵馬?能不能裁減一些?



年羹堯:不能再減。

你說皇帝要裁剪兵馬,明顯是對你有點不放心,你還說不能再裁剪,一口否決,你是不是有點傭兵自重的嫌疑呀!

雍正:那這每月一百五十萬兩的軍需開支能不能再縮減一些?

年羹堯:回皇上,一百五十萬兩已經是最低的額度。


你說皇帝都說錢是不是太多了,明顯是因為國庫空虛,雖然是商量的語氣,但是明顯就是告訴你國家沒錢了,可你倒好,又一口回絕,明顯是把自己當做皇帝。

雍正:那麼這一百五十萬兩能不能在西北四省內解決呀?不要朝廷再另外籌款了

年羹堯:西北四省太窮,根本無法承擔十幾萬大軍的開支。

皇帝都說了讓西北四省來籌錢,可你倒好,又否決了,你是不是把皇帝的話不當話了,把西北四省當做自己家了吧!

雍正:朕準備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你看怎麼樣?

年羹堯:西北的官員吃了這麼多年的苦,剛過上幾天好日子,這個時候怎麼能從他們嘴裡掏食呢?

你說你一個將軍,管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就算了,皇帝推行法令,你還給否決了,你說這皇帝是你當呢?還是我當呢?你這明顯是要搞事情呀!



年羹堯否決雍正的提議可以說是年羹堯飄了,他功高震主,可以說是有點不把雍正放在眼裡,而這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