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軟弱無能?唐太宗為什麼會選他做皇帝?

超能古博士


李治,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從長孫皇后的角度來看,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當時的即位條件來說,怎麼也不會輪到李治繼承大統。可命運卻偏偏,費了很多周折,最後將重任交給了李治。

貞觀元年,唐太宗剛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嫡長子李承乾已經被立為太子,李承乾小的時候聰明伶俐,但是長大後就不學好,騎馬,喝酒,打獵,玩孌童,樣樣都來,更為關鍵的是他還因為打獵,摔折了腿,成為了殘疾人,而比殘疾人更過份的是,他竟然喜歡當突厥人。


他沒事就將自己的頭髮散開來,像突厥人那樣梳成滿頭的小辮子,而且還喜歡突厥首領死的樣子,經常把自己裝扮成突厥首領,假裝到底而亡,並要求身邊的人騎著馬,圍著他轉,邊轉邊哭,同時要用刀子劃耳朵,劃臉,讓血淚合流,表現自己的無比傷心,而李承乾會在此時死而復生,並說,等他有了天下,他會帶著幾萬兵跑到蘭州去,委身於突厥首領,在他手下當個小官。就這模樣,比大清朝的五爺弘晝還過份。所以,唐太宗很快就不喜歡他。皇位可想而知不會傳給他。


嫡長子不行,那就只能是嫡次子了,長孫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李泰,這李泰長的是儀表堂堂,而且非常喜歡讀書,曾與一幫學士編寫了《括地誌》,真本書可了不得,與政治,軍事,經濟,民生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李泰非常符合當皇帝的潛質,並且也非常糟唐太宗的喜愛。

可好景不長,李泰在看到自己的父親喜歡自己超過太子後,就開始走歪路了,開始拉幫結派了,而太子李承乾在看到弟弟野心勃勃,而自己失寵後,害怕自己成為第二個李建成,也開始拉幫結派,想要提前奪權,但很可惜,在貞觀十七年,被唐太宗知道了,這可了不得,唐太宗深知自己就是奪權過來的,豈能再被兒子們造反?在詢問兩個兒子後,也開始深思,並最終為了未定,唐太宗痛下決心,將李承乾和李泰一起廢黜。


也就是在李承乾和李泰都被廢黜的情況下,才輪到了嫡三子李治,所以,正就好比天下砸下來一個餡兒餅,一下子就將李治給砸懵了。

綜上所述,李治,在排位第九,嫡方面第三的情況下,最後能得到傳位的機會,這隻能說運氣不是一般的好。而這也是唐太宗為啥傳位給李治的原因。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歷史上,軟弱皇子繼承皇位後,往往容易被強臣反客為主地取代並殺掉,如前趙的太子石弘、北齊的太子高殷、南陳的太子陳伯宗,皆在稱帝后被他們的手下強臣取代。可是,明明有如此多的前車之鑑,千古明君李世民為什麼也要將皇位傳給軟弱的李治呢?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流放了蓄謀造反的太子李承乾,貶謫了心狠手辣的魏王李泰,令人意外的是,皇帝將仁慈軟弱的李治冊封為新任太子。

公元649年,李世民因服食含重金屬的丹藥而中毒身亡,太子李治在國舅長孫無忌的輔佐下,順利登上皇位。

公元649-655年,仁慈軟弱的李治一直被權臣長孫無忌控制架空著為政治國。

公元660-683年,軟弱再加上身患風疾的李治,長期被強悍霸道的武則天隨意干涉朝政,甚至被武則天逼迫著殘殺自己的妻妾和兒子李忠。

干涉朝政、殘殺李治兒子、廢唐建周的武則天

公元683年,李治病死。之後,武則天便開始大殺李唐皇族,大肆扶植武氏子侄和親信掌控朝政大權,大有取代李氏問鼎帝位之勢。

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登上皇帝寶座,正式取代李唐皇族,同時李治的兩個兒子李上金、李素節亦被武則天暗殺。

至此,立國僅七十三年的唐朝正式改朝換代為武周政權,開創唐朝的李世民若泉下有知,可能會重新審視自己當年貶謫李泰、立李治為太子的煞費苦心之舉。

那麼,殺兄屠弟囚父屠侄、心狠手辣大殺四方的李世民,為什麼不立同樣心狠手辣頗有才幹的李泰為太子,偏要立仁慈軟弱、子不類父的李治為太子呢?

廢棄強硬的李泰、冊立軟弱的李治為太子的李世民

本人認為,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主要因為:

其一,本來在儲君爭奪戰中勝券在握的李泰,卻因情急生蠢而屢出昏招,而正因這些昏招,致使英明睿智的李世民對這位愛子由愛生懼、由懼生戒,致使李泰與儲位失之交臂、有緣無分。

公元643年,李世民的第五子齊王李祐造反,該叛亂被李勣率軍平定後,為查出更多造反黨羽,將他們根除殆盡,李世民下令嚴查審問與叛亂有關的官員。不料,審問過程中,太子李承乾的陰謀造反之舉卻被皇帝查知。

幼時聰明異常、長大後行為異常心生逆志的太子李承乾

如此,蓄意謀反的李承乾在被抓並供認罪行後,大逆不道的他,自然被李世民廢黜貶謫,而此前一直深受李世民喜愛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其取代大哥登上儲位的架勢,貌似已是板上釘釘了。

可是,李泰對謀奪儲位,已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如編修《括地誌》、拉攏柴紹、房玄齡兒子、猛將薛萬徹、張亮等臣子),眼見一朝有望得手,便迫不及待、急不可耐地等待父皇能儘快立他為太子。

然而,在李泰親信劉洎、岑文本的鼎力支持和忠心建議下,正當李世民想要正式確立李泰為新任太子時,認為李治好控制、擁立李治後能確保關隴貴族利益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重臣紛紛反對立李泰為太子,同時他們建議皇帝立仁慈寬厚的李治為太子。

李世民在對立李治為儲之建議不以為然後,便想勸阻長孫無忌、褚遂良停止建議。

書法家、政治家褚遂良

不料,褚遂良趁機進言:“前太子李承乾,就因李泰屢屢相逼儲位不保,遂鋌而走險地欲圖造反,今天陛下若立李泰為太子,便是向其他皇子們宣稱,太子之位可以經營而得。以後,諸皇子們為了爭奪儲位,也一定會像以前李泰逼迫李承乾那樣連番逼迫李泰,如此,大唐皇族將為爭奪儲位而引發一連串群體鬥爭,到時,家將不家,國將不國矣。請陛下三思啊。”

緊接著,長孫無忌幫腔道:“確立儲君,應考慮兩全其美之法。此前李承乾為穩固儲位,已與想謀奪儲位的李泰結仇,今日,如果陛下立李泰為太子,將來李泰稱帝后,李承乾和其子女,還能善終嗎?反觀李治,他寬仁孝友心地良善,陛下若立他為太子,則李承乾、李泰皆可得善終。如此,陛下子孫得以保全,至尊皇位有良人繼承,何樂而不為呢?”

主張擁立李治、廢棄李泰的長孫無忌

本來屬意李泰的李世民一聽兩人所言,甚覺有理,於是他決定先好好對比兩位皇子,再決定立儲之事。

此後,一見長孫無忌擁立李治為太子,以前巴結過太子李承乾、得罪過李泰的眾多官員們為了防範李泰得位後的反攻倒算,便紛紛表態支持李治、反對李泰,一時間,默默無聞的李治大有蓋過李泰之勢。

一見煮熟的鴨子隨時有可能會飛掉,眼看自己逼得太子犯罪被廢卻有可能是在為他人做嫁衣,年輕氣盛志在必得的李泰坐不住了。

心狠手辣的李泰

他立刻進宮找李世民表白:“若父皇立自己為太子,自己繼承皇位後,願意殺掉兒子,立李治為皇太弟。”

李世民一聽李泰如此看重手足之情,竟被他一時的虛偽做作迷惑住了。

猶記得,當年大哥李建成也是欲立四弟李元吉為皇太弟,才促成了兩兄弟團結協作地共同對付自己,今天李泰願意立李治為皇太弟,李世民彷彿看到了將來兩兄弟精誠團結共同對付國家大事的大哥、四弟。

念及至此,李世民在寵愛四子李泰的父子之情迷惑下,欣然同意立李泰為太子。

次日,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李世民將立李泰為太子的想法和李泰的表白全盤托出,意圖獲得群臣的支持。

不料,褚遂良卻出班諫道:“陛下不可一錯再錯!當年,陛下寵愛李泰,過於寵愛太子,導致太子居位不安心生逆志,此有失偏頗之舉已釀成大錯。如今,陛下竟想立如此面諛皇帝的皇子為太子,真是大錯特錯!試問,如果將來李泰繼承皇位後,還會有誰能夠約束他行殺兄害弟之舉?現在,李承乾已因李泰相逼而被廢,李治雖年輕勢弱卻有與李泰爭儲結仇之經歷,如果陛下不保護他們,將來還會有誰能保護他們?所以,請陛下不要聽信他人謊言,而置二子於險境啊。如果陛下真要立李泰為太子,請陛下先好好安排李承乾和李治,不然,兄弟相殘的大禍必將不遠矣。”

聽著褚遂良冰冷襲人的冷酷預言,李世民彷彿看到了當年殺兄屠弟囚父屠侄的自己,是啊,人心都是險惡難測自私自利的,自己作為父皇,已為子孫殺兄害弟立出了“光輝”的榜樣,李承乾、李治與李泰爭奪儲位,已與李泰結仇,將來李泰若繼承皇位後,怎麼可能不效仿當年的自己?

一時間,李世民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為了驗證褚遂良的預言是否會成真,李世民特意去看望被廢的太子李承乾,沒想到,李承乾見到父皇后,便急切地勸阻道:“承乾謀反被廢,死不足惜,但如果父皇真的立李泰為太子,那就真的遂了他覬覦皇位殺兄害弟的陰謀!”

看到李承乾果然如褚遂良所說,李世民不甘心,於是他又去找李治談心,更沒想到的是,李治見到父皇便委屈地哭訴道:“父皇,剛才四哥李泰來威脅我,說我以前與大哥黨羽有來往,就不覺得危險嗎?如果我願意自稱不爭儲位,四哥就願意既往不咎息事寧人。可我真的沒有參與大哥的謀反哪,兒臣冤枉啊……”

李世民一聽李治的訴冤,對褚遂良的預言已不再質疑:李泰上諛皇帝,下欺兄弟,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真是太像隋煬帝楊廣了,這種兒子,立為儲君後極易殺兄害弟,還是不立為好。

就這樣,在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本來能夠輕鬆登上儲位的李泰,就因為情急之下即位殺子傳弟的蹩腳謊言,以及威脅兄弟被上查知的險惡用心,而被李世民踢除出局。

總之,在唐太宗五子造反、太子謀反的情況下,深受皇帝寵愛、頗有才幹的李泰極有可能登上儲位,可是面對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擁立李治之聲勢,李泰急中生愚利令智昏,他上諛皇帝失愛於父皇,下欺臣弟失信於天下(他曾聲稱傳位給李治),最終作繭自縛自作自受地被李世民剝奪了競爭儲位的資格。

其二,一方面,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貴族對皇帝的合理性說服,已動搖了李世民確立李泰為太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與房玄齡、岑文本、劉洎等官員的勢力弱小,以及他們對李泰的支持後繼乏力、令李世民擔憂相比,長孫無忌、褚遂良一黨的根深勢大,以及他們對李治的長久大力支持、令李世民安心,更堅定了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決心。

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晉王李治能夠擊敗李泰,繼而登上儲位,絕不是偶然的。

前文已提到,長孫無忌、褚遂良勸說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建議,可謂合情合理,可謂兩全其美,可謂直擊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心理創傷,所以李世民確立李泰為太子的信心曾多次動搖。

不過,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文武百官中,支持李泰的勢力,遠遠不及支持李治的勢力實力雄厚,支持李泰的人,遠遠不如支持李治的人能令李世民放心。

治理天下已十七年的李世民深知,打仗可以靠主帥的殺伐決斷令行禁止,但治理天下,卻不能如此,隋煬帝如此做,便國破家亡了,此前車之覆轍,後世需當鑑之:治理天下,需要君臣同心,需要百官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服務萬民,需要君主不厭政務繁巨聞過則改,需要能臣踏實勤幹貫徹君策上達下情。

可對比李治、李泰的兩方勢力,李世民不禁對李泰提心吊膽,對李治安然放心起來。

因為李泰一方:

房玄齡確實在打仗治國中既擅長謀劃又兢兢業業,可是,長年繁重的軍務政務,將房玄齡的身體健康摧毀了,他身患眼疾理事困難,已積勞成疾難以長期輔佐李世民父子,更令人擔憂的是,房玄齡被紛繁複雜的國事纏身,還失去了教育子女的機會,其子房遺直、房遺愛等人,沒有一個才幹過人值得託付社稷的。這怎麼能不令李世民擔憂?

為國忘家的房玄齡

岑文本確實才思敏捷處事幹練,而且他還德行孝廉博古通今,是個可將子孫放心託付之人。可是他弟弟岑文昭喜歡交結輕薄之徒,容易惹是生非,可能給岑家召來禍患,這令李世民頗為擔心。

劉洎確實堅貞敢諫識得利害,但他恃才放曠隨意言論,頗有亂言取禍之風。易經有云: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事不成。試問,這樣一個喜歡傳閒話、惹是非的臣子,李世民怎能不憂心?

薛萬徹確實勇猛善戰,可軍事專家李世民曾這樣評價過他:薛萬徹打仗勇猛激進,所以要麼大勝,要麼大敗。試問,關係到社稷安危的軍國大事,李世民又怎麼放心交給支持李泰的薛萬徹?

張亮確實鐵骨錚錚嚴守秘密,他曾保護過李世民不受大哥四弟暗算,可是,他陰養死士意圖不明,李世民有自信能夠駕馭他,但文才過人武略未知的李泰能夠駕馭他嗎?李世民很不放心。

反觀李治一方:

長孫無忌是李治舅舅,其妹妹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可謂皇親國戚。同時,年富力強的他,曾協助李世民發動政變奪得大唐皇位,曾幫助李世民並省官員治理天下。如今,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親信重臣,又是關隴集團的領袖,可謂權傾朝野根深勢重,有這位謹慎細緻的郎舅輔佐李治,李世民可謂頗為放心。

褚遂良是書法名家、骨鯁能臣,其人剛毅果敢直言敢諫,頗有魏徵謀國為民之風骨,未來皇帝有他輔佐,李世民不用擔心皇帝受矇蔽不知下情,不用憂慮皇帝犯錯誤且一意孤行。

開創唐朝、攻滅東突厥,效忠舊主新君的李勣

李勣開創唐朝、攻滅東突厥,同時還愛護舊主效忠新主,真可謂戰功卓著、忠心耿耿的干將能臣,對於此人,同樣是軍事行家的李世民曾評價他:李勣打仗謹慎小心,所以不會大勝,亦不會大敗。試問,這樣忠心又善戰的名將輔佐軟弱的李治,李世民又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總之,一方面,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貴族對皇帝的合理性說服,已動搖了李世民確立李泰為太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與房玄齡、岑文本、劉洎等官員的勢力弱小,以及他們對李泰的支持後繼乏力、令李世民擔憂相比,長孫無忌、褚遂良一黨的根深勢大,以及他們對李治的長久大力支持令李世民安心,這更堅定了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決心。

其三,李世民靠苦心經營和殘殺親人登上儲位和皇位後,付出過沉重代價的他,十分忌憚子孫會效仿他,所以他才要反其道而行之地冊立沒有經營的李治為太子。而李治在當上太子後的諸多合格表現,進一步加強了李世民將皇位傳給李治的信心。

李世民當上太子,靠的是他陰謀詭計的苦心經營加兇狠殘忍的宮城喋血,但代價卻是大唐皇族的巨大內傷、李淵和李世民父子的反目成仇以及李世民在治理天下教化萬民時忠孝節義道德法則的嚴重缺失。

因此,為了不再令子孫償付這些代價,公元643年4月7日,李世民正式下詔,冊立友愛兄弟、孝順父皇的李治為太子。同時,李世民在確立李治為太子的詔書中還這樣向天下宣揚:儲君之位決於聖意,不可經求而得。今後太子不道、藩王窺嗣者,兩棄之。立法後世,永為定製。

由此可見,李世民在確立新的繼承人時,他自然不想讓子孫也重蹈他經營而得皇位的殘酷覆轍,他更不想讓李唐皇室再次為爭奪皇位而經歷數敗俱傷的激烈內鬥,所以,李世民才會冊封沒經營而得儲位的李治為皇位繼承人,所以,李世民才會立對兄弟友善的李治為太子。

而李治,也確實沒辜負父皇的期待和託付。

孝順父皇、禮遇百官、友愛兄弟、勤懇治國的李治

李治當上太子後,年輕稚嫩的他處理政務勤勤懇懇,對待父皇忠厚孝順,對待百官尊敬禮遇,對待兄弟兄友弟恭,這進一步加強了李世民將皇位傳給李治的信心。

雖說李治不是李世民心中最好的繼承人,但是,對家族有愧疚情意、對國家有責任感、對萬民有敬畏心的李世民,則通過李治當上太子後的諸多表現,認為李治能齊家、能愛民、能有責任地治家理國,這就很合適,這就能彌補自己對父皇、兄弟的虧欠,這就能協理萬民確保天下穩定,這,就夠了。

綜上所述,李世民廢棄李泰,將皇位傳給軟弱的李治,主要因為:

其一,本來在儲君爭奪戰中勝券在握的李泰,卻因情急生蠢而屢出昏招,而正因這些昏招,致使英明睿智的李世民對這位愛子由愛生懼、由懼生戒,致使李泰與儲位失之交臂、有緣無分;

其二,一方面,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貴族對皇帝的合理性說服,已動搖了李世民確立李泰為太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與房玄齡、岑文本、劉洎等官員的勢力弱小,以及他們對李泰的支持後繼乏力、令李世民擔憂相比,長孫無忌、褚遂良一黨的根深勢大,以及他們對李治的長久大力支持、令李世民安心,更堅定了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決心;

其三,李世民靠苦心經營和殘殺親人登上儲位和皇位後,付出過沉重代價的他,十分忌憚子孫會效仿他,所以他才要反其道而行之地冊立沒有經營的李治為太子。而李治在當上太子後的諸多合格表現,進一步加強了李世民將皇位傳給李治的信心。


小崔暢說歷史

先回答唐太宗當初為什麼要選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他是可以接受的惟一人選。

長孫皇后一共為唐太宗生下三個兒子,就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正常情況下,皇太子只能在這三個嫡子當中選擇。

唐太宗最早選立嫡長子李承乾為皇太子。可是,魏王李泰一直不甘心,想要取代大哥的位置,兩個人爭來鬥去。

貞觀十七年三月,齊王李祐反叛,在處理此案時,發現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企圖。四月,皇太子被廢為庶人。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等人被處死,魏王李泰也受到處罰。

處罰李泰而不是立他為皇太子,李世民是這樣想的:“我若立李泰,便是告訴我的兒子們,皇太子之位是可以通過手段獲得的。另外,李泰做了皇帝,李承乾、晉王李治都沒有活路了。如果李治做了皇帝,他的兩個哥哥起碼可以活命。”

於是把李泰也關了起來。

如此一來,三個嫡子當中兩個出了問題,最老實的晉王李治成為惟一的候選人,被立為皇太子。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還有另一種可能。

此時長孫皇后已經死了,如果唐太宗再冊立其他的皇妃為皇后,那這位皇后的兒子也成了嫡子,也有資格成為皇太子。

但這裡有一個特殊人物,就是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在唐太宗時代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是幫助唐太宗奪得皇位的最重要的助手,地位無可撼動。唐太宗想立別人為皇后,很難得到長孫無忌的同意。

在選擇皇太子的問題上,長孫無忌的意見同樣舉足輕重,他當然要選一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外甥。

唐太宗曾經對李治不太滿意,想用吳王李恪取代李治成為皇太子,就是因為長孫無忌的反對而作罷。

那麼,李治真的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嗎?

所謂李治軟弱無能,只是一種假像,他只是比兩位強勢的同胞哥哥膽小一些,不像他們那樣,為了奪得皇儲的位置用盡各種手段。

李治年紀大了以後,身體多病,也讓人感覺他比較柔弱。實際上,從他登基之後的種種作為來看,他是很有手腕的。

首先他藉助長孫無忌之手,通過查處駙馬都尉房遺愛謀反案,打擊了一批前朝的顯貴。然後不顧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的反對,廢掉王皇后,冊立武則天為皇后,再借助武則天等人之手,打擊長孫無忌等勢力,貶掉大批官員。

由此看來,李治並不軟弱。但他確實是有軟弱的一面,這一點在面對武則天的時候,表現得十分明顯。某種程度上說,他晚年已經完全被武則天架空了。


於左

歷史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的皇位是通過玄武門事變的來的,唐太宗是位很賢明的君主。戰國時期,強大的趙國只所以會亡國,就是事變多。要想一個王朝長久,皇位的繼承一定要有個規則。自周代以來,嫡長子繼承皇位制度已經很完善了。

唐太宗即位,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立為太子,時年八歲,聰明可愛。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稍微不良於行,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奪長之念,兄弟交惡。

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事情敗露。

事後深查,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李泰一直蓄意與李承乾爭奪太子之位。唐太宗聯想到自己,簡直是玄武門事變的翻版。就把魏王李泰也關起來了 。

這個時候,擺在唐太宗面前,就只有兩條路了。

一條路:

因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只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嫡長子只能立李治。

第二條路:

唐太宗再立一個皇后,這樣就可以母以子貴,再立一個太子。唐太宗確實有這個想法。唐太宗想立吳王李恪的母親楊妃為皇后。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人物了,長孫皇后的兄長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很高。長孫無忌肯定支持立一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外甥當太子。這樣第二條路就被堵死了。

唐太宗權衡各方利益,只能立李治為皇太子。

唐高宗李治,並不像歷史上傳言的那麼懦弱。

原因一

李治征服高麗,高麗當時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也麼有徵服的東北政權。隋煬帝就是三徵高麗導致亡國的。李治征服的兩個朝代都啃不下的硬骨頭。

原因二

唐高宗聯合武則天,徹底終結關壠集團的勢力。關壠集團自北魏以來具有很多的權利。唐朝前期的各個部門幾乎都被關壠集團壟斷,連唐太宗李世民對關壠集團都有所顧慮。隋煬帝就是得罪關壠集團才亡國的。

唐高宗李治統治下,出現武則天女皇並不是李治的懦弱,應該是李治的兒子懦弱

唐高宗李治明顯是為自己的兒子背鍋,如果李治的兒子們像孫子唐玄宗李隆基一樣強,相信就沒有武則天什麼事情了,李治的兒子懦弱,才出現了武則天。


愛分享的小兔兔

唐高宗李治的軟弱可以看成是敦厚寬仁,唐太宗覺得這個兒子當皇帝既不會荼毒臣民也不會殘害兄弟手足。至於說無能,唐太宗需要的是守業之君,李治確實無雄才大略,只要堅持“貞觀之治”的國策,會照葫蘆畫瓢就行了,即使後來武則天篡唐稱帝也仍然堅持貫徹貞觀國策,從初唐到盛唐李治和武則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積極歷史作用。同時李治因為資質平庸,他更懂得依靠重用大咖,包括皇后武則天,委託式的管理到今天都不過時。有個很明顯的例子,隋煬帝和唐太宗可都不缺雄才大略,幾次攻打高句麗全都失敗而歸,李治卻派遣軍隊把高句麗打服了


立志成蟲

李世民為何選李治當皇帝,而不選李恪,有四個原因讓他不選都不行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36e00020993ff70ea71\

龍喬珍

軟弱無能分跟誰比,最少太宗認為他適合做皇帝,也沒人威脅他非要李治繼位,再退一步講,太宗認為最起碼李治不會因皇權殺自己兄弟皇親,太宗也一代明君,人都一大把年紀了,他經過的懂得的太多太多,他不想後世之君像他當年那樣殺兄殺弟


二華150786741

其實李治挺符合李世民心目中的繼位人選!李世民對於繼承人品德的要求是高於能力要求的!李世民最痛恨的就是那種有能力也有才華,但做事狠毒的人!特別痛恨坑兄滅弟,逼父殺子的王八犢子!雖然這些事他都做過,但不代表他心裡不痛恨這樣的王八蛋


染指流年96

李世民喜歡長生不老,失敗後就轉向鬼神之力,古代玄學家認為精神力量軟弱的血親,在奪舍渡魂的過程中排斥較小,不易出現同歸於盡玉石俱焚或者被對方同化的事故。

因死亡恐懼而絕望的太宗迷信不已,遂幻想寄望借李治肉身重生,所以也就默許了李治和給自己伺寢的武則天的姦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