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也得拼
一般來講,太子就是未來的國君,是直接影響一國未來命運的人,所以歷代君主都很重視對太子的教育,總是煞費苦心的為其選擇良師,教他成才成器。
入職東宮教習太子的有三個職位,分別為: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稱太子三師,皆為從一品官銜。其中太子太師負責傳授詩書禮儀;太子太傅負責教太子武學強身、弓箭騎射;太子太保則負責保護太子的安全。
而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分別為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副手,協助他們更高質量的完成太子的教學大業。這三者合稱“太子三少”,皆為正二品官銜。
太子三師、太子三少,其實都是虛銜,並無實權。只是因為他們是太子的老師,未來皇帝的指路人,將來很可能會得勢,所以得此官職才分外榮耀,朝臣們也都得敬他三分。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時候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這些“三師”“三少”的頭銜只是一個榮譽稱號,是皇帝對重臣近臣的一種恩典似的任命,並不是真的給太子上課,當太子的老師。乾隆四十七年時,和珅就曾被封為太子太保,可那時候根本就沒冊封太子呢!有的幼帝登基,自己還是小孩子呢,就封人做太子太保了。
古代太保是擔任太子保鏢的角色。如今大清都亡了,皇帝都成公民了,相當於太子保鏢的官職自然也不存在了。現在一提到太保,總能想起民國時候的十三太保、八大金剛,都是有一號的硬氣人物。
史論縱橫
虛銜,實在沒法跟現代的官對等。
古代所謂的“三公三孤”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以及少師,少傅,少保。這些官曆史都極為久遠,是僅有的從周朝保留到明清的官職。地位極為尊崇。
比如太師,在先秦的時候,商周的時候曾經一度指帶領軍隊的大臣,因為那時候“師”指軍隊的意思。後來則逐漸脫離了這個意思,秦朝之後基本變為加銜,作為對高官的賞賜,是文官能夠達到的最好恩賞。在古代,“師”和“傅”是有區別的,一般“師”教授知識技能,“傅”教授道德品行。所以“太傅”也是輔佐君王,教授君王的重臣,和太師一起作為極高的榮譽賜給大臣。太保是指輔弼衛護君王之官,與太師,太傅並列為“三公”。而少師,少傅,少保被稱為“三孤”,合起來稱作“三公三孤”
三公三孤的級別都極高,在明清,太師太傅太保皆為正一品。我們看影視劇中經常說一品大員,實際上古代大臣(尤其明清)想做到正一品是非常非常難的。從政府結構來說,法律意義上,政府中最大的官是六部之首——吏部尚書,正二品。而正二品往上,就基本都是虛銜了。
我們知道明清的政權運行裡,明朝的核心是內閣,清朝的核心是軍機處。而無論內閣還是軍機處,都是一種委員制,即由多個大臣組成內閣領導朝政,內閣大臣一般都是朝廷裡的重要官員,尚書,侍郎,都御史等。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內閣大臣可能是尚書侍郎,但尚書侍郎並不都是內閣大臣。所以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是——三品的侍郎成為了內閣大臣,要領導二品的尚書。
這就很尷尬了。
所以古人的政治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相當了很巧妙的辦法——加封。
想把內閣大臣的級別提上來,但朝廷裡的位置就那麼幾個,為了提個級別趕走一個高官不合適。這就需要虛職了,三品的侍郎加封一個太子太保,馬上變正二品了,可以名正言順的領導工作了。
而內閣的重要大臣(如首輔次輔),可以獲得更高的加封,如少師少傅少保,都是從一品。如果功勞極大,跟皇帝的關係又好的話,就可以在活著的時候獲得正一品的官銜——位列三公,等太保或者太傅。但幾乎不可能在活著的時候封為太師,那是最後的保留官銜,用來給死去的重臣們加封的。明朝的內閣首輔們一般死後都會加封為太師。終明一世,只有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獲得了太師的封號——張居正,在死前三天被封為太師。
三公三孤的封號最重要的功能還是作為文官的榮譽。文官能夠獲得三公三孤的封號被視為是極高的榮譽,是一生的終極追求,是絕對的光宗耀祖的。太子太師等太子版三公三孤,比正版三公三孤低兩級(太子太師正二品),理論上是輔佐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具體工作,也是加銜,與三公三孤的功能是一樣的啦!
小約翰
太師、太傅和太保合稱三孤。太公望在周朝初年就做過太師,而大名鼎鼎的周公旦則為周朝的太傅,而召公則為太保。這個時候的太師,太傅和太保都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權宰相,可謂是軍務政務一把抓。
與此同時,周朝負責教育貴族子女的,被稱為“師氏”和“保氏”,而他們中職位最高的,也稱為“太師”和“太保”。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實權職位的太師逐漸讓位於“相邦”,典型的比如呂不韋、蘇秦等人呼風喚雨的時候,都是掛著諸侯國的相邦大印的。諸侯國往往根本就不設太師和太保。到了漢朝,漢朝開國的時候也沒有太師一職,到了漢平帝的西漢末年,才又重新出現了太師太傅和太保作為極高的榮譽,其中太師授予孔光,太保則給了王舜。
到這個時候,太師、太傅和太保已經從實權職位,變成了給德高望重或者有卓越功勳的大臣的加官。而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合成東宮三師,則相應的要低於太師太傅和太保一級,畢竟加太子的是”東宮的老師“,而不加太子的是”帝王的老師“。
對應『太』的,自然是『少』。三孤的副手是三少,也就是少師、少傅和少保。而東宮三師的副手,一般稱之為東宮三少,也就是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按照明朝的制度,太師太傅和太保是正一品,少師少傅和少保,和東宮三師是從一品低了半級,而東宮三少則是正二品。
歷史上最著名的太子少保,自然是岳飛和于謙了。岳飛中興大宋,于謙抗擊瓦刺力保大明,並且他們還都歸葬在了杭州西湖的邊上,受百世敬仰。就像袁枚詩裡面寫的: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太子少保這個官職,因為岳飛和于謙而廣為人知,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它本來的意義,而成為一種象徵了。
經史通義
太師、太傅、太保這一官職設置最早可上溯至周代,漢承周制,繼續沿用了這一官制。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而這“三太”前面加了“太子”二字,如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都是指古代東宮,也就是皇太子府上的官員,與此並列的是太師、太傅,太保,分別擔負皇太子的文化教育、武藝訓練、安全保衛工作,他們的副職即為少師、少傅、少保。
隋唐以後,太子太保等官職漸漸化為一種虛職。清雍正後不再公開立太子,但有時也加封某些官員為太子太保,屬於有銜無職的封號,一般太子太保後面還有實職,比如電視劇上經常看到的封某某人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一職。
下面是清代一、二品官員的品銜與職務:
1.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2.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 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古代實現九級十八品的官制,如今官員級別只有五級十類。
太保是正一品官階,也就是古代最高級別的公務員了。太子太保是從一品官階,與各部院尚書及負責監察的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一般大。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委,但最高行政長官也就是尚書的級別高於現在的部長。這與六部職能有關,當時的部職權比較大,類似如今的大部制,如戶部相當於現在財政、稅務、海關等財稅一類職能部門合併起來,所以尚書往往是高配領導。
二品太子少保官階與各省總督相當。總督與巡撫是清代官制的一種,總督管著兩個或更多的省,巡撫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於省長。但是,這兩類官員之間並無隸屬關係,他們都直接對皇帝負責,由皇帝任命。相互之間關係類似於業務指導,也就是巡撫接受總督的業務指導,而非領導。
巡撫從二品相當於如今的“正部級+”,總督是正二品,太子少保也應是如此。
那麼,從職務上來分析,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對應現在什麼官呢?
因為時代變化了,各級領導人早期教育與其它人一樣,都是通過學校完成。參加工作以後,主要是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但這種繼續教育與一般大學一樣,並非只針對某些特定人物,而是面向全體幹部。
所以一定要說太子太保、少保對應現在什麼官,勉強對應起來,只能說是一些榮譽性的職務,以及某些部門地方高配領導的待遇。
華哥雜談
太子太保只是虛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和太師、太傅一樣,作為皇帝加封給大臣的榮譽稱號,而沒有實權的。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頭銜之類的,榮譽教授之類的,現在很難找出與之相匹配的官位。
太子太保,古代封建社會輔佐太子的職官之一,並與太子太師、太子太傅統稱 為“東宮三師”。其中,太子太師教文,太子太傅教武,而太子太保則負責保護太子安全。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是“東宮三師”的副職,統稱為“東宮三 少”,少即副的意思。“東宮三師”與“東宮三少”,在古代合稱“太子六傅”。 《明史•職官志》記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 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從這裡看來,這完全就是太子的高級跟班,也就是未來太子接班後智囊團的核心力量啊!
古代不少官員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頭銜只是一個榮譽稱號。這個與古代稱的太師、太傅、太保不同,他們為“三公”,有實權的,正一品銜;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也有實權,是副職,從一品銜。古代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三師”,沒有實位的,從一品銜;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三少”,沒有實位的,正二品。尤其是隋唐之後,“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職異,只作為褒獎大臣功德的贈官加銜稱號,約等於現在的“頭銜”,並無實職。如宋代的岳飛、明代的于謙等因軍功,曾加封過 “太子少保”的榮銜。有時甚至皇帝根本就沒有太子,某些官員也被封為太子太保。 明·談遷《國榷》卷八十八:“天啟七年八月十四日丁未,敘三殿功,王之採右都御史,袁可立太子太保。”清代自雍正起,實行秘密的建儲制度,不公開立太子,但官銜仍沿古代制度,給某些有功的大臣加上虛銜,以示恩寵,如丁寶楨、袁世凱、岑春煌等先後加“太子少保”之銜。
同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類似。比如《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是秦於戰國時已有太子師、傅之官,但名稱與後世同否,三師(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師、少傅、少保)是否悉置,則無從斷定。《禮記·文王世子》有太傅、少傅之名。漢惟設太子太傅、少傅、雲均古官。太傅,秩中二千石,亦以輔導為職。屬官有門大夫、率更令、庶子、舍人、家令、先馬、僕、中盾等。太子對二傅執弟子禮。這都是一些官職的名稱,後來演化成虛銜。
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一時興起就會給功臣或者寵臣封賞,但是職位始終有限,黃金又體現不出特殊榮譽,只有這些僅有的虛銜,才能滿足大臣們的虛榮,又顯得皇恩浩蕩!
所以說,現在基本上沒有這樣的了,如果實在要找的話也有,你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知道,但我就不說了,至少公開說不好!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一般而論,太傅,太師,太保地位極為尊崇。總體上太傅傅弼君王或太子,道德人品高貴,最德高望重,地位最高,其次太師,其次太保,這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謂上承商周的三公。太傅太師太保總體上地位高於太子太傅太師太保(一般是陪侍教育保衛的太子近臣,後來和太傅太師太保等也都成了體現君王恩寵的虛銜),而太子太傅太師太保地位總體上又約略高於少傅少師少保(禮制中俗稱三孤,岳飛曾官居少保),而少傅少師少保又約略高於太子少傅少師少保。而秦漢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東漢時有時也指太尉,司徒,司空等,魏晉南北朝左右大概由於民族交融出現了開府三公,一般指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樣的三公,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甚至明清也有這個虛銜!
我是老白乾
隋唐之前,國家實權掌握在三公手中,三公出現過太尉、大將軍、丞相、司徒、司空、御史大夫等多種官職。三公位高權重,多次出現三公篡位的事件,如王莽、曹丕、司馬炎、高洋等。隋唐開始分解大臣的決策權和執行權,實行三省六部制,國家實權掌握在二、三品的中高級官員手中。
高品階的正一品(舊音讀整)、從一品(舊音讀宗)官員變成了虛職,不掌握實際權力。保留了正一品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為三公,從一品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三孤。都是東宮官職,負責教習太子。太子太師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護其安全。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以上官職從漢朝開始設立,並稱太子六輔。
太子是未來的國君,能成為太子的老師,是至尊的榮耀和地位,但是卻沒有真正的權力。到後來三公三孤作為一種榮譽,封賞給立有大功的大臣,並不真正給太子上課。如岳飛官職很多,但品階最高的是太子少保,所以民間稱岳飛為嶽少保。明談遷《國榷:卷八十八》:“天啟七年八月十四日丁未,敘三殿功,王之採右都御史,袁可立太子太保”。
菸酒閣大學士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太保與少保的區別。少保是太保的副職。
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地方,而在古代,任何一個帝王都要學習文武。而太子擁有三個老師。
①太師,副職少師。輔弼國君之臣。負責太子的學業。
比較有名的比如封神演義的聞太師。
②太傅,副職少傅。輔佐大臣和皇帝做出決定。
③然後就是太保了,太保副職少保。本來也是官職名,負責教育太子。之後,二戰爆發。德國就出現了蓋世太保。然後太保的名號就臭了。
四嶽
名義上是教習太子,但有銜無職,僅示恩寵。
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均為東宮職位,教習太子,合稱“三師“,從一品;另外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太子少師均為副職,合稱“三少”,正二品。名義上是教習太子,但很多加封此頭銜之人並沒有教習太子。清朝中後期無明確太子,所以這些職位更多的是榮譽性象徵,賞賜給一些近臣,以示恩寵,比如丁寶楨、袁世凱等等。
五味社
這都是虛頭銜,並無實際職務,大約相當於現在給個副國級待遇。但是能加此頭銜者都是大人物,不是戰功赫赫,評定一方,就是朝中重臣元老,很可能在皇帝死後顧命守護新皇帝的的內閣宰輔,在這個意義上,又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