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門,重慶人的驕傲

提到朝天門,你可能會想到碼頭、兩江交匯之處、批發市場...

的確,朝天門是兩江樞紐,也是重慶最大的水路客運碼頭,它更是被當選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

但是,你對朝天門有真正瞭解多少呢?朝天門究竟何時得名?

恕我孤陋,到現在都還沒有看到過一張完整的、刻著“古渝雄關”或者“朝天門”幾個字的老照片現世,大家對朝天門這座城門的最直觀的視覺印象,最多隻來自於19世紀的重慶老地圖。

朝天門,重慶人的驕傲

網上流傳的某地朝天門照片

某天,朋友很興奮地告訴我,他終於找到雄壯的朝天門的老照片了!

我也很激動,心跳加速地看他點開了手機上的一張黑白照片。

雄壯的城樓上,確實寫著“朝天門”三個大字,門樓也確實是個老門樓。

“你說這是不是朝天門!”他興奮地看著我。

我遺憾地告訴他:這,可能是朝天門,但肯定不是重慶朝天門。

——不是位於長江、嘉陵兩江交匯的朝天門。

中國有多少“朝天門”?

在中國古代城池的門號中,朝天門是一個比較著名,且意義特別的門號。

多翻幾本書,就會發現,除了重慶朝天門外,歷史上曾命名城門為朝天者,有臨安府(杭州)、簡州(簡陽)、鹹淳府(忠州)、永康軍(灌縣)、建寧府(建甌)、贛州、廣州等,年代涵蓋唐至清代。

這個門號的來歷,史書記載:“天下州郡城門之向帝都者,素號朝天門”。

也就是說,朝“天”門,是因為朝向天子駐蹕的帝都而得名。

說白了,這個門號在政治上具有朝天面聖、歸順向化的象徵意義,門的朝向都在頂禮膜拜國君,對於王朝國家的城池來說,朝天門無疑為“天字號第一門”,但由於各地都想表達一下崇敬之情,又沒有誰去註冊朝天門這個城門的商標,結果朝天門就四處開花了。

所以,重慶人記憶中那個兩江交匯之處的地名“朝天門”,只是中國若干個朝天門中的一個,那張老照片,也許是前面說的其他城市的朝天門。

然而,當你向外地朋友談及重慶的時候,別人能說出來的重慶地名,很可能有“朝天門”。

為何一說到朝天門,大家就會想到重慶的朝天門?為啥很多人說到山城重慶就會談及朝天門?

朝天門,重慶人的驕傲

1909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拍攝的朝天門外沙嘴

我想,這裡面可能有三個原因:首先,重慶這座城市比較重要和出名,重慶朝天門跟著出名;第二,位於長江嘉陵江交匯處,景觀獨特,其他城市的朝天門不具備此等景觀;第三,經濟和交通地位一直十分重要,其他城市只有政治象徵的朝天門缺乏這種地位。

對重慶人而言,位於渝中母城的這個朝天門,在我們心中有獨特地位:它不僅是重慶城曾經的重要城門,也是承載著我們心中故事的地名,無論是朝天門沙嘴,那一坡爬得腿發軟的梯坎,還是已經消失的纜車,又或者是我們放風箏的朝天門廣場,朝天門的門雖不再,但它已經幻化為打開重慶人情感的心門。

兩江交匯處必然早有城門

如果我們追溯重慶朝天門的歷史,得首先弄清楚——重慶朝天門最早得名於哪個朝代,朝向哪個帝都。

也就是說,在政治象徵上,它有多長時間的“朝天史”。

重慶是一座因水運而興起的城市,無論是早期作為川東屏障的軍事堡壘,還是後來成長為西南最大的商埠,朝天門控扼兩江的地理位置,對於歷次築城者來說,無不高度重視。

所以,從史料記載的築城情況來看,無論城池的小大、城門的多寡,哪怕只是三國李嚴“築大城”那樣僅僅記有蒼龍、白虎二門,甚至如張儀築江州城那樣完全模糊的歷史畫面,我們都能判斷出朝天門所在的位置一定有城門,這是它的交通區位所決定的,不然你怎麼從水路進重慶城,爬城牆麼?

然而,這個城門什麼時候取得了朝天之號,卻迷影重重。

朝天門,重慶人的驕傲

清末漲水季節的朝天門

明朝前的大夏國就有朝天門

最普遍的看法,朝天門是在明初戴鼎築城時得名,屬於600多年的“明朝那些事兒”。

明洪武六年(1374年),戴鼎出任重慶衛指揮後,在南宋彭大雅筑城的基礎上,對重慶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奠定了大家熟悉的九開八閉城門系統,朝天門的名字第一次與其他八個開門並列。

這個時期,明朝的首都在南京,而朝天門面向接納嘉陵江後滾滾而去的長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長江下游的南京,認為朝天門是因為朝向明洪武時期的南京而得名。

但是!朝天門三個字最早並不是出現在戴鼎築城的記載中。

當年專門記錄“明朝那些事兒”的《明實錄》載,洪武四年(1372)的平夏之役中,明將中山候湯和與德慶侯廖永忠從三峽逆水而上,節節勝利,直逼大夏國都重慶,在抵達銅鑼峽時,明玉珍的繼承人明升見大勢已去,遂奉表請降,於是就出現了湯和與廖永忠“以兵駐朝天門外”和平接收重慶城的一幕,避免了一場血雨腥風。

明朝成立於1368年,大夏國成立於1363年。大夏國,這是重慶作為“首都”存在的時代,作為一個割據政權,一國之都,絕不可能取個“朝天門”仰望另一個敵對的國都。

這是朝天門較早地以完整的名稱出現在史籍中,雖然只比戴鼎築城早了兩年,但卻使我們可以否認“朝天門是在明初以朝向南京而得名”。

這樣,朝天門的得名至少可以往上再推一個朝代了。

朝天門朝著的應是東北

在元代的史籍中,雖然沒有朝天門的直接記載,但卻有很多旁證。

《經世大典》與《析津志》記載,元代在成都至江陵的長江水道上設置了49處水驛站,其中在重慶者名為朝天站。

朝天門,重慶人的驕傲

兩江交匯處的朝天門,自古便是重慶水路交通的樞紐

明清時期朝天門內也設有朝天驛,是成渝、渝黔、渝陝、渝鄂幾條驛道的樞紐驛站,承擔著官方文報傳遞、人員迎送與物資轉運任務,而這個驛名顯然是傍朝天門而來。

所以,即便沒有平夏之役中對朝天門的記載,我們也可以根據元代以朝天命名的驛站,判斷當時朝天門的存在。

再往上推,歷史的面貌開始模糊了。

宋蒙戰爭時期,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彭大雅搶築重慶城,史籍中只給我們留下了鎮西門、太平門、薰風門、千廝門、洪崖門的記載,沒有朝天驛及其他帶有朝天名號的設施或建築,如果純粹以實證的方法,我們無法獲知在南宋是否存在朝天門。

通過對朝天門朝向地望的分析,又能讓人對朝天門的得名年代產生聯想。

重慶城與長江下游的交通聯繫,無論水陸皆以朝天門為門戶,所以在大家對朝天門朝向地望的想象中,一般都認為是朝向正東向長江下游的帝都,這樣具備條件的就只有明朝洪武時期的應天府(南京),和南宋的臨安府(杭州)。

但從朝天門對應重慶城的地理座標來看,其準確的位置是在渝中半島的東北咀,流經門下的長江和嘉陵江都是往東北向彙集,這在古人的記載中有非常明確的表達。朝天門位於重慶城的東北向,那麼它的朝向地望也應該是東北向,而非長江下游的正東。

各位請自行腦補一下東南西北。

其實在唐宋一些地誌中,都記載北方都城對應重慶的地望是東北向。如唐代《元和郡縣誌》記載,渝州“東北至上都(西安)二千八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洛陽)三千六百七十里。

”北宋《太平寰宇記》亦記載:渝州“東北至東京(開封)四千九十里,東北至西京(洛陽)三千六百七十里,東北溯流取合州路至長安二千八百一十里。”而元明清的北京也都是位於重慶城的東北向,其中清代朝天門三個字還是刻在完全北向的甕城門上。

所以,對於朝天門的朝向地望,我們應具備更開闊的視野,不排除其歷史上因朝向東北方都城而得名的可能。

是元代嗎?北宋嗎?是唐代嗎?還是更早?

歷史學者而會根據“論從史出”的原則,認定明確的史料證據只能將朝天門推至元代,再往上只能作為推測,不能成為信史。

朝天門,重慶人的驕傲

清末《重慶府治全圖》上的朝天門

對於更多的重慶人而言,他們寧願相信

這座自重慶第一次築城以來就雄踞兩江的城門

這座自古以來都代表著重慶光榮與夢想的城門

它的名字應該與它的歷史一樣久遠

能延續這麼多個朝代

而坐不改名,立不改姓

“朝天門”的存在,對重慶人來說

根深蒂固,不會因廣場、建築的修建而不再

大江東流,朝天門永遠都在

那是外地人心中對重慶的一個指代

那是本地人身上對重慶的一個胎記

也是古城重慶一路走來的一個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