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關卡都致命,中國面板企業應該迎難而上!

每道关卡都致命,中国面板企业应该迎难而上!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維信諾6代線、柔宇類6代線、天馬6代線先後啟動運行、點亮投產和量產出貨,而去年10月量產的京東方成都6代線良率也已小有突破,目前正在產能爬坡中。

中國越來越多的OLED面板企業加速6代柔性OLED生產線量產進度,希望能夠滿足更多終端廠商的需求。但是中國OLED產業屬於後進者,目前不得不面對“柔性OLED良率低、成本高、暫缺硬需求、專利訴訟挑戰和市場競爭風險大”這五大難題,而且每一個難題都可能是一道致命的關卡。如果中國OLED企業能夠順利渡過這些關卡,才有可能真正改變中小尺寸OLED市場三星Display一家獨大的局面。

OLED良率低

目前,對於中國OLED面板企業來說,最為關鍵的就是提升良品率和產能快速爬坡。

中國面板企業此前並沒有第6代AMOLED生產線的生產經驗,要短時間內快速提升良率並不容易。三星Display從實驗線到第6代AMOLED生產線量產,經過10年以上的大量技術積累。中國發展OLED面板基本是跟隨三星的技術路線,所以可能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但是要實現較高的良品率仍比較吃力。

目前只有京東方公開披露過其成都6代線良率情況,稱其綜合良率為65%,但也僅僅是“綜合良率”,據悉包括了返修品的情況。天馬雖然沒有對外透露武漢6代線的良率水平,但是從天馬量產出貨時間來看,分析人士指出,天馬武漢6代線是中國第一條成功點亮的第6代AMOLED產線,比京東方成都6代線更早,但是量產時間卻比京東方的更晚,這說明6代線量產並不容易。

再者,OLED的產業環境與當年LCD的大為不同,當年中國進入LCD領域的時候,LCD技術較為成熟,LCD技術經驗和商業機密都掌握在材料和設備廠商手中,但是OLED相關量產經驗被三星嚴格封鎖,甚至連三星配套企業佳能Tokki也不一定了解相關量產技術。

總之,中國OLED面板企業在OLED開發、製造工藝和產品良率等方面存在風險。其中柔性OLED產業全球均處於前期階段,許多技術和工藝還有待完善。

OLED成本高

為了少走彎路和儘快量產,國內面板廠商幾百億元的投資大部分用於購買有量產經驗的昂貴的設備和材料。這些新設備的折舊和“貴似黃金”的OLED材料費用都需要攤銷到OLED產品的成本當中,推高了OLED面板的成本。業內人士指出,京東方成都6代線每個月僅OLED材料成本就需要1億元,而且蒸鍍工藝材料利用率低,有可能進一步增加OLED面板的成本。

如果良率不能快速提升,成本又非常高昂,中國OLED面板產線可能會出現自我淘汰的現象。而且即使良率提升到具有一定的產能,前期難免由於高成本而面臨虧損的壓力。國內面板廠商一位高管也承認,目前OLED成本壓力確實比較大,這是中國面板廠商成長必須經歷的陣痛階段。

競爭風險大

群智諮詢副總經理李亞琴認為,中國OLED面板廠商存在市場競爭風險,處於領先地位的外國面板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價格或對供應鏈的影響力等諸多措施對國內OLED面板企業的發展壯大進行阻擊。

三星作為存儲器芯片的大玩家,利用懦夫博弈(用於刻畫一種騎虎難下的博弈局勢)的戰術,曾經通過降低存儲器芯片價格、搶先投資建廠、制定規模性經濟戰略,讓很多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的半導體廠商破產,使行業競爭變得緩和。

“三星Display目前在柔性OLED面板生產成本上的競爭優勢無人能及,”一位行業專家說,“在這種情形下,三星Display只需通過懦夫博弈遊戲推動產業的發展,而不用等到2020年中國全面進軍柔性OLED市場才開始行動。”如果中國OLED面板廠商柔性OLED產能開始釋放,三星Display完全有可能再次採取懦夫博弈戰術,屆時將給中國OLED面板廠商帶來巨大的打擊。

暫缺硬需求

回顧過去,中國投資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時候,手機、電腦和電視對液晶面板的剛性需求明顯,而剛性應用的快速成長帶動了全球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崛起也離不開這些應用的推動。

但是OLED面板目前來看缺乏大的剛性應用的帶動。剛性OLED和LCD存在同質化的現象,前者正在侵蝕後者當前的一些應用市場。柔性OLED應用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李亞琴指出,短期內市場終端產品對柔性OLED的大量需求還沒有形成,終端和麵板廠商還需要時間對柔性OLED產品的應用進行拓展,實現市場對柔性OLED的“剛性需求”。

專利挑戰難以迴避

當年中國進入液晶面板產業時,液晶技術較為成熟。李亞琴指出,液晶面板產業的參與者比較多,中國大陸企業比較容易通過收購、合作和人才流動獲得技術或專利。

但是OLED卻不同,技術還在發展當中,專利比較分散,很容易觸碰別人的專利。而且當前中國OLED產線絕大多數都是跟隨已經成功的技術路線——從掩模到蒸鍍,甚至包含一些材料都跟三星很接近,這雖然降低了研發的難度,但也不排除“鑽到別人的口袋裡”的風險,專利挑戰難以迴避。

專家指出,現在國內柔性OLED技術路徑太單一了,都是先做PI,然後激光剝離、貼合,這些技術三星比較成熟,到時候得向三星付一大筆專利費,等於是給三星打工。

每道关卡都致命,中国面板企业应该迎难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