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中國領土被佔154年 相當於兩個省 人民奔赴中國渴望迴歸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在中國的民族認同中凝結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並以“大雜居、小聚居”的形式分佈著。在我國西北部邊疆,有一支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的民族,他們世代聚居於一片遼闊的中國領土之上,被稱為柯爾克孜族。

早在公元前3世紀,這一民族就遊牧於現在俄羅斯境內的葉尼塞河地區,隸屬於匈奴。隨後,他們來到了天山腳下。6世紀中葉,突厥雄霸漠北,他們當時被稱為“契骨”,隸屬於突厥鐵勒部。後來,稱呼又演變為黠戛斯。

這片中國領土被佔154年 相當於兩個省 人民奔赴中國渴望迴歸

唐朝時,黠戛斯稱其系漢朝將領李陵之後,有學者指出,漢代柯爾克孜族為匈奴冒頓單于征服後,受匈奴統治,李陵降匈奴後,曾被封為右校王,被單于派為統治柯爾克孜的王,極有可能,部分柯爾克孜人確為李陵之後。

公元632年,黠戛斯全部隸屬於大唐,唐朝設燕然都護府進行管理。公元648年,唐朝於黠戛斯設堅昆都督府,拜黠戛斯首領俟利發為左屯大將軍、堅昆都督,將其正式納入唐朝版圖。公元718年,堅昆都督骨篤祿毗伽可汗率部參加了唐朝對後突厥的軍事討伐行動。在唐代,黠戛斯始終與中央王朝保持密切聯繫。公元847年,唐宣宗遣使敕封黠戛斯可汗為“英武誠明可汗”。公元870年,唐朝在平息沙陀李克用叛亂的戰爭中,得到了黠戛斯的出兵援助。

這片中國領土被佔154年 相當於兩個省 人民奔赴中國渴望迴歸

10世紀,黠戛斯臣服於契丹。947年,契丹建立遼國,在黠戛斯設轄戛斯國王府,委任黠戛斯首領為王府大王,同時派遼國官員進行控制。明末清初,改稱乞兒吉思,隸屬於準噶爾蒙古。

17世紀初,沙俄的勢力侵入,遭到了乞兒吉思人的激烈反抗,於是乞兒吉思人從葉尼塞河上游地區遷往天山伊塞克湖、塔什干、費爾干納和帕米爾高原、喀喇崑崙山等地區。從此,天山以南的柯爾克孜人稱為西布魯特,天山以北的稱為東布魯特。

這片中國領土被佔154年 相當於兩個省 人民奔赴中國渴望迴歸

1758年,東布魯特各部歸附清朝,表文曰:“我部久思投誠大皇帝,為準噶爾所阻,不能自通,今得為天朝臣僕,實望外之幸。”1759年,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的過程中,布魯特的頭領阿奇木比曾率兵攻破大小和卓控制的喀什噶爾,起到了牽制作用。

隨後,西布魯特15部也歸附清朝,表文曰:“今將軍自喀什噶爾傳諭我部,頒給印文……當率諸部,自布哈爾迤東二十萬人眾,皆作臣僕”。至此,布魯特全部歸附清朝,一部分隨清軍遷往黑龍江一帶。

這片中國領土被佔154年 相當於兩個省 人民奔赴中國渴望迴歸

1864年10月,俄國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邊界條約,強行割讓天山山脈以北,伊犁常駐卡倫線以西的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其中就包括東西布魯特。遊牧於天山北路、伊塞克湖周圍、納林河上游的多個布魯特部落也就正式劃歸俄國。

清朝文獻中稱布魯特十九部落,其中五部投附俄國,餘下十四部仍願意歸屬於清朝中國。俄國軍事當局自 19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對布魯特實行殖民統治。1916年,中亞人民因反抗俄國徵兵而爆發起義運動,大量布魯特人選擇越界逃赴中國新疆地區,被軍閥楊增新接納收容。民國年間,住居中國的布魯特人最終被命名為柯爾克孜族。

這片中國領土被佔154年 相當於兩個省 人民奔赴中國渴望迴歸

布魯特人民歸附中國的拳拳愛國之心,已經在一貫的民族血脈中傳承了下來,然而可惜的是,足足44萬多平方公里,堪比黑龍江省大小的中國領土、布魯特人民的故地被劃入吉爾吉斯斯坦,再無法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