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紅河民間泥塑藝術—百年傳承發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禮縣紅河民間泥塑藝術—百年傳承發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泥塑是我國一種古老而常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造像、動物造型、花卉裝飾、器物為主,在我國曆史悠久,流傳廣泛,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蘊涵著原始藝術所獨具的神秘感,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同時也顯示出他們的智慧和藝術才能。

禮縣紅河鎮地處禮縣東北部,與天水市秦州區相連,是西漢水上游的一個重鎮,是甘肅省“文明鄉鎮”和隴南市“文化藝術之鄉”,境內有多處西周早期秦文化遺址,是重要的秦文化分佈區之一。紅河鄉文化底蘊厚重,在非物質文化方面,紅河的泥塑從清代傳承至今,三百餘年來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民間藝術精品和傳承人,趙志謙、趙晉輔、趙宗仕、趙富堂、董勤學、趙世才、趙富真、趙軍等人都是隴南著名的民間泥塑藝術傳人,他們的作品遍佈甘肅、山西及陝西部分地市,也多次代表隴南市參加各種省級文博會。正是一代又一代民間藝術家的傳承發展,紅河的民間泥塑藝術經過數百年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廣泛流傳的藝術品。

禮縣紅河民間泥塑藝術—百年傳承發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諸葛亮----趙世才作品

民間藝術是相對於專業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而言的,它具有原發性。紅河的民間泥塑作品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戲劇和日常的生產、生活,這些作品通過塑造與繪色的完美結合不僅形象地表現人物,而且隨類賦彩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濃厚的文化底蘊。紅河泥塑藝術創作者多是農民,沒有受過專業的文化藝術教育,以家族傳承或師傅傳授方式為主,這種方式是這些民間藝術家的學藝之道,也是這一民間技藝傳承至今的關鍵所在。因此,他們的作品在造型、比例、色彩上有別於當代院校派。紅河泥塑塑造人物或莊重秀麗或誇張詼諧,人物比例並不嚴格遵循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所言“站七、坐五、盤三半,一個巴掌半個臉。”的基本造型規律。這與我們所熟知的天津泥人及一些經過專業院校培訓創作者的作品在塑造、表現手法和所追求的對塑造物形體表現上有所不同。紅河的泥塑作品對細節的表現沒有天津泥塑那麼細膩,它追求大的形似,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塑造,因此更多的保留了其原生態性。紅河民間泥塑藝術家的藝術創作還較多地借鑑民間繪畫的手法。

禮縣紅河民間泥塑藝術—百年傳承發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仕女---趙富真作品

泥塑作品以“塑”為根本為骨法,而“畫”則是使塑造物達到體積、光色合一,更接近真實的輔助之筆。紅河的民間泥塑以彩塑居多,為保持形體穩固不變形,泥塑內部先用木棍、草等扎制固定框架,再施以草泥,外部用有較好粘性的黃赫色泥土(當地叫坂坂土)經攪拌、發酵作原料捏塑,外部施以膠泥定型,再進行塗色美化。彩塑是塑與繪的結合,在泥塑過程中,以塑造大的形體為關鍵,先將表現物大的形體動態塑出,有大的感覺,然後再刻劃細節,表現質感和韻味。在繪色上紅河的泥塑作品多采取的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工筆畫手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與繪畫這兩者巧妙的結合,展示給我們的是真實而有力的生命和美的享受。紅河泥塑藝術家趙世才先生創作的《水滸人物》組像,作者在表現手法上有取又舍,塑造上或誇張或嚴謹,重點通過五官、面部肌肉、動作等細部的刻畫,表現人物性格,對人物手部的表現更是根據人物特點加以誇張,形象地彰顯出人物個性特徵。

禮縣紅河民間泥塑藝術—百年傳承發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秦皇像----趙富真

泥塑之美,美在自然。紅河的民間泥塑,注重塑造、注重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它不但形象地表現人物,還注重刻畫人物的丰采,使默不作聲的塑像成為凝眸欲語而有生命活力。趙富真先生創作的《秦皇頭像》,採用先塑後雕的手法將人物形象表現出來,既顯秦皇之霸氣,又露其雄才大略的王者之風,特別是眼睛所表現的“霸氣”與嘴部顯現的“和氣”兩者動靜有序,有力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威嚴、莊重之感。紅河的一些彩塑在繪色中用勾描、渲染、烘托的表現手法,達到蒼勁、秀麗、典雅、豔美的目的,用色大膽、誇張,多施以對比強烈、純度高的顏色,表達出雅而不俗、麗而不華、素而不舊的效果,趙世才先生的幾組作品就大量地使用深紅、翠綠、湖藍、中黃等純度較高的色彩來表現衣飾,更好地烘托人物形象。

縱觀紅河的民間泥塑藝術,在藝術塑造、對人物的表現上要保留自己的特色,但在形象表現、體型比例、細部特徵修飾等方面,仍有可拓展之處,為使其這一藝術奇葩更富藝術表現力、更具地方特色,借鑑其它地方泥塑的方法、學習各種藝術的表現仍是必要的。

禮縣紅河民間泥塑藝術—百年傳承發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魯智深----趙世才作品

民間藝術的產生、傳播、發展是與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隨著現代化的文化浪潮進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機械化、自動化為標誌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已在世界範圍內逐步取代手工勞動,在這種狀況下,民間藝術雖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而被人們保護和學習,但實際上,它的發展卻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境地。禮縣紅河泥塑藝術學習者越來越少,如何讓這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形式“青春永駐”、讓其技藝傳承、工藝傳承和文化傳承延續不斷,讓民間泥塑藝術傳承人有更好地發展空間等現實問題,值得民間藝術傳承者、研究學者及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深入思考和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