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東漢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科技水平非常高的時期,各領域幾乎都在引領全球,在醫學方面也是如此,東漢末期還出現了三大醫學家,分別是華佗、張仲景和董奉,三個人年齡相差不大,華佗比張仲景大幾歲的樣子,董奉要小個十幾歲,但就影響力而言,雖然華佗在歷史上很有名氣,不過在中醫學上的貢獻來看,還是張仲景首屈一指,這也是它被人們稱為“醫聖”的原因。

​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張仲景是東漢南陽人(今河南南陽),出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50~154年之間,去世的時間大約為公元215~219年,我們現在知道他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是古代中國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但是在他的時代,張仲景卻並不怎麼出名,可以說在他的時代他沒啥名氣,就像畫畫的梵高一樣。

當時天下聞名的醫學大師是華佗,連曹操都曾經找他看病(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之事史學界存疑),只可惜華佗的醫學著作以及理論與技術沒有很好地流傳下來,而張仲景卻寫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中醫學上最全面和系統的經典著作!

​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中醫藥學發展到漢朝時期,總體上已經趨向於成熟,很需要一位集大成者將其系統論述傳之於後世,張仲景就是最合適的人,他十分好學,他認真研究了先秦兩漢以來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又有著豐富的醫治經驗,於是他結合自己的醫學研究心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部偉大著作。

​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史學界認為該書成書於公元200年到公元210年之間,早期應當是寫於木簡或者竹簡上,但是寫成之後該書並沒有大規模流傳開來,但是民間有人抄寫。到了晉朝的時候,一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朝廷醫官,掌管國家醫藥的最高官職)發現了這本書,看到了這本書的巨大價值,張仲景的醫學理論才開始發揚光大。

不過王叔和發現這本書的時候,該書已是殘篇,他利用太醫令的身份全力蒐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但也只找全了關於傷寒病的論述的部分,雜病部分卻沒了蹤跡,於是加以整理後命名為《傷寒論》,之後該書逐漸流傳開來,並受到醫家推崇。

《傷寒論》共有論著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餘字。王叔和在其《脈經》序裡說:“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戰國醫學家扁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而南北朝時的陶弘景則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都認同《傷寒論》是傳統醫學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這也讓人們把著作者張仲景推向了“醫聖”的崇高地位。

​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驚喜在張仲景去世800餘年後又出現了,在宋朝仁宗時期,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裡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王洙和朝廷醫官發現書中部分內容與《傷寒論》很相似,但有另外一部分卻是論述雜病的,將其與《傷寒論》對照,才知很可能是張仲景原著,於是遂將與《傷寒論》不同的部分更名為《金匱要略》,至此《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開始並行於世。

​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這個醫學家與華佗同時代,光芒完全被其掩蓋,後世卻最受尊崇

《金匱要略》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這裡意指本書內容很珍貴,書中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內容,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而《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書也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