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崇禎南遷,會得到擁護,像南宋一樣延續百年嗎?

柯----



答:如果崇禎南遷,受到的擁護程度肯定會比弘光這些人高得多,形勢絕不會糟糕到象弘光、隆武兩朝年餘而亡,也遠比永曆帝東奔西竄勉力支持十五年強,要像南宋一樣延續百年並非沒有可能,但必須滿足一個前提——崇禎本人的思想認識要作出重大改變。

我知道,我說這番話,可能會被許多遭受過“歷史進化論”洗腦的、持陳舊歷史觀點的人所不屑、所不以為然。

什麼是“歷史進化論”呢?就是受舊式的教科書上不斷強化和灌施的“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向前的,一個時代被另一個時代替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之類怪論。

俗話說,謊言重複了一千遍也會成為真理,當上述怪論成為陳腔濫調,尤其是對中小學生而議,危害匪淺,不但約束和僵化住學生的思維定式,還會使之缺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受這種論調的影響,遭受過“歷史進化論”洗腦的、持陳舊歷史觀點的人就會固執地認為:明朝的滅亡,是它的機制已經從頭頂爛到腳底了,病入膏肓,救無可救。

我甚至看到有人說,別說是崇禎南遷,就算明太祖朱元璋重現,也改變不了滿清取代明朝的“必然”。

歷史是沒有如果,但也不能用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來否定曾經的可能。

否則,歷史工作者也沒有什麼必要來總結歷史經驗、總結歷史教訓;而活在當下的所有人,也不必要尋找什麼真理、走什麼樣的正確路線了,老老實實地消極等待就好,反正,“歷史的車輪永遠是向前的,一個時代被另一個時代替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話說回來,我為什麼會樂觀地認為只要崇禎成功南遷,他就能破解北京的死局、另在南京打造一番天地呢?

有利因素有很多很多,以前我有寫過東晉、南宋、南明三個流亡小朝廷詳細對照比較的論文,這裡受問答機制的篇幅限制,就不展開說了,只說兩點。

一、經濟;二、民心。

前面說了,那些被“歷史進化論”洗腦的、持陳舊歷史觀點的“老夫子”們說,明朝的滅亡,是它的機制已經從頭頂爛到腳底了,病入膏肓,救無可救。

殊不知,清承明制,清朝這個由漁獵民族作為主導階層的政體,其入主中原,是奴隸社會體制向封建社會轉化,事無鉅細,全都襲承明朝。

另外,明末北京朝廷國庫枯竭,西北一帶旱災、蝗災接二連三地襲擊,流民遍地,餓孚千里,因此給人留下這樣的假象:明朝經濟已經全盤崩潰,滅亡不可避免。

但只要把目光投入江南,就不難發現,這邊歌舞昇平、經濟繁榮,風光獨好。

要知道,江南物產的富足程度,其在明朝中後期就單以一地之賦稅支撐起了大明帝國的70%的財政運作和開支。

這也是滿清取北京後,不同於東晉、南宋時期北方侵略者,其必欲取江南不可的原因:滿清如果不盡快攻取江南,取賦稅無源,必不能在北方支撐。

可以想象,如果崇禎南下,穩固東南一角,而又因陝西、河北、河南等地已經淪陷或半淪陷,江南的財政僅僅用於自身,從財力方面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南北爭鋒戰肯定不成問題,最終坐困敗亡的必是滿清。

至於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句話不一定是真理,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多少少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明清相較,誰擁有民心多?

滿清入關二百六十多年,從多爾袞定鼎北京到溥儀夢斷紫禁城,朝野間“反清復明”的聲音從來就沒停止過。

朝鮮人使用崇禎年號長達二百多年,甚至我們讀魯迅的《阿Q正傳》,已經是辛亥革命前夕,還有人穿白衣白甲,說是給崇禎戴孝,給崇禎復仇。

不要跟我說,滿清比明朝更得民心。

再想想,弘光和隆武二帝為什麼敗亡何速?

弘光繼位前,錢謙益爭立潞藩、馬士英爭擁福藩,史可法又首鼠兩端,最終君不君、臣不臣,只能亂哄哄作一散場。

同樣,唐王在福建剛剛立朝,那邊魯王已在浙東監國。

大家讀《鹿鼎記》,看天地會眾與雲南沐家爭魯爭唐的情節應該印象猶新吧?

這就是當時南明內部分裂的生動寫照。

其實,在弘光、隆武相繼敗亡後,南明還有兩次差點翻盤的機會,一次是李定國約鄭成功會戰廣東,此戰得手,則福建、廣東、廣西、雲貴,包括江西,都可以連成片,為抗清運動開闢出廣大的空間;第二次是鄭成功十萬舟師從崇明逆江而上,長圍南京三個月,當時,滿清貴族無比驚恐,已有退出關外之想。

這兩大戰役功敗垂成,主要原因還是鄭成功屬隆武派系、而李定國屬永曆朝新貴,兩人貌合神離,無法擰在一起,未能形成東西呼應之勢。

可以想想,如果崇禎成功南遷,必不會至此。

民心向明,民心不死,所欠缺的是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所以,我認為,只要有崇禎坐南京,明朝就算不能收復北方、光復昔日大明榮光,但要做個類似東晉或南宋的偏安政府那是沒問題的。

當然,本文一開頭,我也提到了,前提是:崇禎必須改變自己,要有隆武、永曆等人的眼光和胸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抗清勢力,能利用、善利用鄭芝龍(鄭成功)、李自成(李赤心)、張獻忠(李定國)等力量,則一切都不成問題。


覃仕勇說史

如果崇禎南遷,定都南京。會得到擁護,但是很難維持有效的統治,更不可能像南宋一樣延續百年。

第一,明朝實行的是兩都制度,南京北京都是首都。南京城裡,保留了六部等全套的行政系統。

崇禎遷都南京後,可以無縫對接,第一時間控制整個行政系統。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整個大明朝,從上到下都爛透了。

第二,崇禎面臨的敵對勢力太過強大。

遷都南京,相當於放棄了整個北方。失去朝廷的支持,吳三桂會迅速倒向清廷或者李自成的農民軍,明朝的山海關防線迅速崩潰。隨後,滿清將乘虛入關,與李自成展開混戰。從歷史上的戰績來看,短短半年的時間,李自成就潰不成軍。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的廣大區域被清軍佔領。很快就會平定整個北方,然後向長江以南發動戰略進攻。

因此,留給崇禎的整軍備戰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半年。

但是江南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張獻忠已經攻破了襄陽,隨後佔領四川。要剿滅張獻忠,十分困難。

第三,崇禎沒有可靠的軍事力量。

整個南方,最大的軍事力量,是左良玉的軍隊,號稱80萬,駐紮在荊湘地區。這支部隊戰鬥力十分低下,面對張獻忠的農民軍屢戰屢敗,面對清軍,更是被清軍一萬人橫掃。這樣的部隊,無論如何是擔不起復興重任的。而要重新組建部隊,時間又完全不允許。

第四,崇禎手下沒有岳飛這樣的天才將領。

南宋能夠站穩腳跟,根本原因就是有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名將,看他們的血戰,打退了金兵的瘋狂進攻。明末將領,無能者多。偶然獲勝,就敢號稱名將。一再喪師辱國,實在可恨。岳飛難再世,大明也難復興。

第五,崇禎的經濟實力難以支撐復興戰爭。

南宋能夠立國百年,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基礎。要知道北宋滅亡之時,國家經濟繁榮,民殷國富。通俗說就是,本錢多,經得起折騰。

但是崇禎面對的,確實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災民,饑民遍地都是,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在對內對外戰爭中,崇禎花光了國庫的最後一個銅板。沒有錢,沒有糧怎麼復興。

綜上所述,崇禎即便南遷,也難以避免覆滅結局。


上將噯福斯

得到擁護是必然,延續百年要看造化

關鍵點就在於崇禎本人,如果他能夠改變自己,那一定有機會改變世界!

畢竟崇禎骨子裡就是個倔強的男子,否則不會在幡然醒悟之時,選擇留下“諸臣誤我”的感慨後,不思重頭來過而是歪脖樹上求灑脫

要知道,滿清入關之所以能迅速滅掉李自成、張獻忠,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而後面三藩之亂如火如荼的席捲南方各地,也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

如此看來,民心所向並非滿韃子,可偏偏南明不爭氣,窩裡鬥導致了最終失敗


被李自成“一舉”滅掉的大明,已經無藥可救了嗎?

我們習慣於用氣數來表達一個王朝的終結,而歷史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少有人能背道而馳,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條件要苛刻一點

比如崇禎,就是不夠格來操控歷史大車的,但是如果他勤奮努力或是突然開竅,會不會有轉機呢?答案是肯定的

託朱棣同志的福,北京雖然一直都是大明皇帝的根據地,但南方也並非是啥都沒有,畢竟在南京還有一批工作班子,雖然被詬病為養老專屬,但至少還有

如果崇禎選擇南下,立刻就能搭好班子,重新開始公司的運營,有了北京城鳴金議事被放鴿子的教訓,跟著跑來的官員,該收拾誰崇禎應該比誰都清楚

東林餘孽不說是一掃而空,至少得徹底洗牌吧。這樣一來,真正為國盡忠的大臣,就有機會登上歷史舞臺,出個把像于謙同志這樣的猛人,也是未可知

整頓完吏治了,該捋順一下武將卡了。左良玉,吳三桂、祖大壽是僅剩的王牌了,得好好用,該給錢給錢,該升官升官,至於那個投誠的洪承疇,我呸!

雖然能用的人不算多,談不上高配,至少是個丐版

大順和大西,這倆大爺該怎麼辦?

雖然那句老話,攘外必先安內是不錯的。但是要分情況,在這種外患未解且很有可能做大的情況下,什麼恩怨情仇都可以放一邊

“老李,老張,我是老朱啊!咱們幾個喝喝茶吧,討論討論那個叫愛新覺羅的,怎麼搞一下,畢竟非我族類啊,就看髮型就行了,葫蘆頭+小辮子的,一看就是肥豬流!”

我想,如果大臣們明事理,崇禎又開竅,必然會聯合李自成、張獻忠合力抗清,畢竟大家都是漢人,這多親近啊

如此一來,方案應該比較明確,李自成帶著一幫貧苦百姓,無非是想過好日子,當土財主。崇禎到了南方,隨便找些個富商,來個打土豪分田地,這軍餉、資金不分分鐘搞定了,先給那倆兄弟分一批再說(然後偷偷的在南方積蓄力量,以圖搞定外患後來個內鬥)

三家聯合,一同搞滿韃子,任你多爾袞再勇武、豪格再善戰,也未必打得贏。要知道滿清入關,靠的就是幾十萬明朝降軍和吳三桂這樣的猛人

如果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果敢呢?

比如,李大爺和張大爺二位並不打算搭理連老窩都丟了的朱由檢,該怎麼辦?

很簡單,固守。長江以南戰火未曾蔓延,屬於百姓安居樂業,還能搞娛樂。如果聽說了北方的倆土包子要來搶劫,會怎麼做?難道會坐視不理,任憑南明跟北方血戰,自己接著聽戲嗑瓜子?

為了守衛自己的家園,為了能繼續去聽戲,為了能再見怡紅院的紫嫣、阿花、小桃紅,勢必要同南明一起共進退

闖王也不傻,大西王有今天也不是全靠忽悠,自然知道舉兵南下的難度係數,相對來說在北方苦寒之地吃不上喝不上的滿韃子更好搞定,無非就是善戰麼,你人少啊!看看江南一代,黑壓壓的一片人,費勁的很

退一步來說,北方的大片土地,也夠這倆人霍霍了,何必去自討苦吃呢?倒不如大家共享天下,過過舒坦日子,再考慮未來怎麼辦

這樣看來,反而滿清是最著急的,天天在關外吃土,總有一天黑土地也能給整沒了

不得不承認,有些YY的意思,但仔細思考一下,也不是不可行的

畢竟根據歷史來看,明朝並非是民心盡失,紛紛倒戈。大量的反清復明團隊都在謀劃著自己或是國家的未來,只是由於群龍無首導致了割據勢力,勁不往一處使,只能是被各個擊破,甚至說自亂陣腳

倘若崇禎可以在失去老窩北京的時候豁然開朗,痛改前非,來到南方主持大局,沒事多喝點腦白金補補腦,整個菊花茶敗敗火,好好琢磨一下如何爭端官僚、控制武將,那麼南明還真有發展勁頭

倒不說揮師北上,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紫禁城,至少能偏安一隅,效仿南宋,跟李大爺、張大爺拜個把子,當個弟弟什麼的,也能瀟灑一陣

可惜,還是那句老話——歷史沒有如果



置身黑白的精彩


如果當年崇禎南遷,會得到擁護,但是延續百年夠嗆,估計與清朝南北對立穩定以後自己內部來一場新陳代謝的王朝更替,然後這個南方新興王朝要麼北伐清朝成功要麼繼續僵持著。為何這樣說我們可以參考南宋與東晉這兩個偏安一隅小王朝的前世今生。

1644年明亡於李自成後,南方明朝藩王在南京六部的基礎上成立新朝廷對抗大順李自成和清軍南下,共四帝一監國,歷時39年。南明一朝雖然抵抗清朝激烈,但是沒有固定的疆域固定的都城,存在時間短暫,而不被正史所承認。很多人認為南明四帝血統不正,難以號令天下是一個重要原因。參考南宋,其實更重要的在於,明朝享國276年,早已到了大一統王朝的壽終正寢時間了,朝廷自上而下已經腐敗至極根子都爛透了,代表江南士族的東林黨不止是在明末亂政,更是延續到了南明,南明第一帝弘光帝是福王朱由崧,而朱由崧的父親第一代福王朱常洵是萬曆年間立太子爭國本的主角之一,萬曆帝欲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東林黨大臣卻支持皇長子朱常洛,最終朱常洛成為太子,而東林黨與福王一脈的恩怨已經結下了。南明成立之初東林黨大臣對於弘光帝朱由崧牽制頗多,1645年清軍南下兵臨南京城時,眾大臣獻城時就有東林黨領袖之一錢益謙,弘光政權如此之快覆滅背後有著東林黨的影子,明之亂象嚴重如此,崇禎南遷也白搭。而北宋亡國時享國僅167年,遠遠沒有達到王朝末世,徽宗時期雖有方臘起義等但是國家的根子並沒有爛透,這才是南宋可以抵住金國的原因所在,比如說當時的南宋中興四將都是新崛起的將領,說明大眾或者上層對於趙宋政權還是支持的,而南明沒有這種條件的。


崇禎末年因為連年的對外清軍之戰,對內鎮壓延綿不絕的農民起義,實際上已經造成了軍閥擁兵自重的現象,而且崇禎帝這個人生性多疑,冤殺袁崇煥及其後來盧象升孫傳庭等人戰死,朝廷撫卹不力,並且崇禎帝在大臣的矇蔽之下一度以為盧象升孫傳庭二人要麼詐死要麼臨陣脫逃,如此這般朝廷根本沒有威信可言,更是失去了控制,以左良玉為例子,崇禎年間隨著勢力越來越大多次不聽朝廷號令,甚至崇禎十七年,皇帝要求天下勤王之時,將希望寄託于山海關的吳三桂還有南方的左良玉,崇禎帝封左良玉為寧南伯,許諾勤王成功後可以世代鎮守武昌。結果左良玉一直拖延時間,最後坐看北京被圍崇禎帝以身殉國。

明末亂世的軍閥自重,朝廷的不公平,已經有一些唐之藩鎮的感覺了,這時候如果崇禎帝南遷可以參考東晉。

西晉是一個得國不正而且失國也快的神奇王朝,立國幾十年就有王朝末世之象,最後被外族趁虛而入而亡國,留下北方大地五胡亂華,而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建立了東晉。東晉南遷後南方的門閥士族根本不買賬,而崇禎帝如果南遷那些擁兵自重的軍閥也是要命問題,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當然東晉最後在琅邪王氏為首的北方門閥士族支持下立國,而崇禎帝南遷後也肯定會有忠心明室的大將拱衛皇權,而且面對北方清軍之危險,也會一致對外的,不過以崇禎帝的志大才疏,有可能會埋下軍閥自重自立的隱患,明朝也到了大一統王朝近三百年壽命之時,最後應該會被內部勢力取而代之繼續對抗清朝,要麼北伐成功要麼繼續僵持。


之所以沒說如果崇禎帝南遷清軍會不會滅亡南明,是因為清朝入關奪取天下是取巧靠著快速奪取的,當時明朝已亡,天下皆認為大順是下一個朝代,結果立足未穩的大順李自成被清軍趕跑後,在多爾袞的指揮下清軍繼續打的李自成一蹶不起,征戰大西張獻忠,張獻忠直接戰死,大西政權瓦解。南明最好的局面在第一帝弘光帝時期,結果1645年就攻破了弘光政權,之後的南明政權連長江天險都沒有了,也是一直變動中。可以說清軍是快速行動將有威脅的政權一一破滅才奠定了統一中國的基礎,清軍本身實力並不強,入關以後是身為當時的強勢政權號召不少降軍,以大量漢軍為輔加以少量八旗精銳為主領導下打下的中國,最後實在鞭長莫及,默許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征戰南方,打下的地盤可以自治才統一的中國,後面康熙帝時期三藩之亂就在於,打天下時默許可以自治,天下太平了要剝奪權力,吳三桂當然要造反了。如果崇禎帝南遷,南明有正統性,沒有多少軍隊會降清的,加上清軍入關就實行了剃髮易服加之跑馬圈地,尤其是跑馬圈地嚴重損害了漢人士紳階層的利益,大家回過神來支持崇禎帝的南明政權,清軍是不可能攻破南明的。

當然歷史沒有假如,只有現在只有可是,本文只是依據問題回答而推理一番,並無他意。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假設崇禎南遷了,那麼:

1、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而朱由檢在警衛隊的護送下逃離北京,七月,在南京登基。2、由於李自成階級屬性的劣根性在北京城燒殺搶掠,並且搶了當時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同學。和崇禎劃江而治。

3、吳三桂在山海關意圖進京勤王,未果,只能返回山海關繼續堅守,結果突然發現自己的小妾被搶,於是一怒之下繼續帶兵駐守山海關......(這算什麼一怒之下)。我估計他不會就在當時放清兵入關,為什麼呢?因為吳三桂在放清兵入關的時候的背景是,大明滅亡了,要麼歸順大順(李自成),要麼歸順大清(女真),但是李自成搶了他的老婆,氣不過啊,索性衝冠一怒得了。

可是我們在之後的歷史中知道了吳三桂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強的人,而且他本人也不善於隱藏實力(或者他認為不需要),但是他不笨。

所以我認為,他在三足鼎立(大順,南明,大清)的情況下,會中立,固守山海關,但是他手裡有著八旗勁旅,一旦他關門放狗無論哪個勢力他都不怕。

4、朱由檢這個人性格很急躁,南京登基後幾年就意圖恢復大明江山,由於南方富庶,和他一起南遷的官員恐怕不願北伐,所以在朝廷上願意北伐和不願北伐組成了兩股勢力,新一輪的黨爭開始。

5、李自成發現吳三桂擁兵自重不願聽順於他,於是的意圖去討伐吳三桂,而他的官員也會分為兩黨,一派同意,一派卻覺得不要,以免被朱由檢抄了後路。

6、李自成最後的決定肯定是要去討伐。然後在他離開北京之後,心急的朱由檢不會等他和清兵兩敗俱傷,而會立刻出兵。

7、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李自成被清軍伏擊又被朱由檢抄了後路,最後退守西安不出。8、於是清軍又一次在晉,豫,皖三省與清兵短兵相接。

9、由於這一次南明較為統一,相遇後雙方都很開心,一戰之下多半是南明得勝,畢竟國仇家恨在那擺著。

10、之後清軍固守陝北,津南,晉南,魯東等地不出。


天涯何處是華夏

崇禎既便南遷,想要像南宋那樣守住江南半壁江山延續百多年也很難呀!

江南是財賦重地、人口密集、老百姓心向明朝,而且在南京有一個完整的留守政府這些是有利條件,但是不利因素也很多,江南表面上看尚有屬於明朝的軍隊七、八十萬人,劉良佐、劉澤清、高傑、黃得功這江北四鎮擁兵就有三、四十萬人吧!寧南侯左良玉部號稱八十萬人,實數三十萬。

這幾個貨色跟南宋忠勇敢戰的岳飛、韓世忠、吳璘、孟珙等將根本不一樣,早己蛻變成擁兵自重、見風使舵的軍閥,清軍一下江南這些傢伙們幾乎毫無抵抗就投降了,根本就沒有多少忠誠度和戰鬥力。'唯一算是忠心被史書吹噓的厲害無比的黃得功,剛跟清軍打了個照面就被一箭封喉射死了。所以對崇禎來講江南就幾乎沒有真正可以依靠的軍隊,何況在四川還有張獻忠數十萬大西軍,再加上崇禎剛愎自用、乖戾偏執、僵硬死板的性格,凶多吉少。

不過無論如何崇禎都應該及時遷徙到南京組織起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繼續奮鬥,把己經飽受戰亂禍害的殘破北方丟棄給李自成和滿清,讓他們拼殺去。而不是吊死在北京,既便說君王死社稷,並不是君王死都城,難道江南就不是社稷嗎?明明還有江南半壁河山,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你就不應該放棄努力,等到全部江山都喪失了,崇禎再自殺都不遲。

還有崇禎朝那兩千多名大小京官也是大麻煩,除了倪元璐、範景文、李邦華等少數大臣確實是能幹頂用的大明忠烈,其餘絕大多數京官都是尸位素餐毫無用處的廢物點心,平日裡驕橫跋扈貪汙受賄,熱衷於排斥忠良黨爭內訌,到了國家危難之時這些人既不能出謀劃策拿出辦法,又不能上陣殺敵剿虜滅寇,讓他們捐資助餉一個個裝窮賣傻,等到李自成打來這些傢伙都投降了,如果再把這兩千多個酒囊飯袋一起遷徙到南京那就更倒黴了,應該把他們都留在北京,崇禎只帶皇子等少數人南遷。


流賊聞之心膽搖

首先,從根本上,崇禎根本完不成南遷的任務,因為如果崇禎有完成南遷的魄力,早就力排眾議和清軍何談了。

假如崇禎有魄力坐下來和皇太極好好談談人生,我敢說不一定能抵擋後續滿清的向關內的擴張,但是,至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讓崇禎騰出手來解決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從而避免兩線作戰。也就不至於到了,南遷的境地。


那麼,假如崇禎真的南遷,並且能夠得到擁護,像南宋一樣延續百年嗎?

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情,因為能不能得到擁護,或者被架空都是一回事,而且從根本上來說,也不能像南宋一樣延續百年。

其一、明朝末年,政府府庫虧空嚴重,政局腐敗透頂。這個就不用展開說了,罄竹難書啊!

其二、崇禎皇帝南遷,是在明朝徹底喪失了立足於北方的政治、軍事資本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是失北方者失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明朝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而國門就是北方。

其三,明朝已經喪失了南方部分軍隊的統領權,山東總兵劉澤清和高傑基本沒有動,而左良玉到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時才向朝廷遞交出兵計劃,可見,當時各路軍隊已經成軍閥態勢,這也是南明政權為何時間不長,卻經過四次政權交迭,就是內鬥太厲害了。

基於以上三點分析,我認為崇禎南遷之後,也不會像南宋一樣延續百年,當然,歷史的發展存在著必然,也存在著偶然,如果崇禎到南方之後,大徹大悟,經過一番勵精圖治,也許南明反而會形成一股堅強的軍事力量,明清之戰可能會持續百年,到近代民族意識起來後,南北分治可能會固化。

當然,這是我們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史論縱橫

一個政權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具備兩樣東西,那就是錢跟人。錢,即金錢,財權;人,即人才,人事,既包括軍事方面的,又包括政治方面的。崇禎在位期間,其財政狀況就不用說了,皇帝的小金庫都貢獻出去了,依然難補明廷軍事、行政上的巨大天坑。人才方面呢,幾乎沒有,袁崇煥、毛文龍、盧象升勉強算一個,可惜卻被自己人搞死了。那麼,假設崇禎南遷,南遷之後這些情況就會有所改變嗎?

財政方面,儘管崇禎朝至始至終都戰事不休,天災不斷,但主要還是在北方肆掠,崇禎南遷之後,雖說丟棄了大片土地,但不得不說這種壯士斷臂,還是有一定可取的地方,那就是財政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得到改善。但要想有根本性變化,除非士紳一體納入繳稅範疇,否則,只能是痴人說夢。

人才方面呢?崇禎朝前期還有袁崇煥、毛文龍、祖大壽、盧象升等等充充門面,但到了李自成打進北都之時,能夠拿得出手的不是死了,就是投降了。南遷之後,會有什麼人呢?軍事方面,鄭成功、李定國勉強能拿出來,但李定國還是跟著張獻忠的反賊,鄭成功更是跟著他爹打轉的小嘍嘍,閻應元也還是一無名之輩,這些都是後世歷史淘出來的,他朱由檢別說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估計露不了幾面又被他搞死了。文事方面,也就史可法可以拿得出手,問題是即使史可法出來給他朱由檢扛旗,最大的可能也只是露個面而已。

崇禎即使南遷,他也無法實現劃江而治,更不可能憑藉江南半壁東山再起,這是歷史決定了的,明廷的統治已經壞到根了,除非下狠手整治,否則,就只能是苟延殘喘,甚而至於連拖延片刻都無法實現。最重要的是崇禎的對手一個比一個厲害,李自成就不用多說了,典型的小強,打不死不說,還越打越大,最後還來了個華麗麗的逆襲;滿清更是匹餓狼,早就瞅著明朝的大餡餅流口水了,多爾袞之類的,相比崇禎而言,不是一般的厲害。

對手太狠,不給崇禎整合勢力的機會;崇禎自己又魄力不足,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合,結局就不言自明瞭。即使崇禎南遷,也只會是一出鬧劇。也許崇禎沒選擇南遷,正是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要錢沒錢,要人沒人。



江州老王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真心說以前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看到這個問題想了一下,個人觀點不會。問題出現在哪裡?問題就出在崇禎帝的性格上,人家說崇禎帝是有道無福。沒錯其實崇禎是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只是命不好。出生在一個貪官橫行,又是自然災害的年代。再有崇禎帝這個人對於大臣來說有點過於的刻薄寡恩,想想李自成進城只有一個大太監雖著他在煤山自盡。對於一個皇帝這種時候就王承恩在身邊,可以看出那些大臣已經不用帶這位皇帝了。正式孤家寡人,南京六部小朝廷更是貪官的世界。崇禎就是去了,也不會得到擁護。說不定死的還不如這樣有尊嚴。


該死的風

廢話,崇禎本來就是皇帝,不存在擁不擁護問題,皇帝就是管理那些奴才的,而其他南明後來的皇帝為啥那麼多,因為他們不是皇帝,都是王爺,沒皇帝了,誰都可以掙皇位,南宋也是,大宋皇帝有,只是被俘虜了,所以趙構需要別人擁立他當皇帝,這麼缺心眼問題也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