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家鄉,存在某些方言詞語面臨消失的現象嗎?

勒克兒

方言、土語是各地域語言的區域特色,是歷史發展,人類進步的結晶,方言的使用,使人們有了更多的語言交流,使各地的各項發展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方言受其地域侷限性的限制,越來越不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為加強全國各地域間的發展,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世界文化的融合,逐漸地把各地的方言所替代,全國各地的交流是越來越廣泛了,但是有些方言土語卻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我的家鄉河北承德也是如此,小時候聽到鄰里鄉親們操著一口地道的本土話,聽起來特別的親切,人們之前好像因為這些土話而拉進了關係,但是城市化的發展,普通話的普及,現在在身邊很少能聽見地道的家鄉話了。只有在去鄉下,回老家,偶爾碰到年長的一些老人,在和他們交談的時候才能聽到一些家鄉話,入耳後真是倍感親切。現在,其中大部分詞語,老一輩的人還能說起、明白,但是到了我們這一輩就基本消逝了。
其實這種現象不是很好,因為方言土語都是歷史前輩們的結晶,不應該隨時代發展而消失,其實推廣普通話與傳承方言是沒有衝突的,推廣普通話並不意味著要消滅方言。人們可以學習“雙語”,即普通話和母語,普通話普及的同時,不忘記學習家鄉的語言,有句話說得好“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話嘛。”,處在新時代的我們,應該把傳統的方言土語記錄傳承下來,不忘鄉音,成為繼承傳統文化和開拓創新兩不誤的新時代的締造者。


石家莊新聞網

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以後有個安穩的家,沒辦法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外出打工學習,幾年了沒有回去過,漸漸的方言不會說了,普通話倒是說的很好。

上年過年回家,真的當我進到家裡那一刻,都在說方言(因為我好幾年沒回家了),我真的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說哪種語言,突然對這種方言特別的陌生和不習慣,但是我還是勉強的說出來了,還好我沒有徹底忘記。



漸漸的在家裡呆個一兩天就感覺好多了,慢慢的就不會那麼陌生了,都不說人不能忘本,我覺得語言這東西是最不能忘記的,就像我自己,出去那麼長時間不回家,一回家適應不了,就是很不好的現象,所以還是要和大家說一聲,沒事了常回家看看。

我家是河南洛陽欒川的,那裡經常說的就是欒川普通話,俗稱欒普,但是這種方言一般別的地方的人很難聽懂,就比如說什麼:

鍋底麼(guo di me)形容的就是灶臺,以前燒柴火做 飯的地方。

提拉板(ti la ban)形容的就是我們夏天經常穿的人字 拖,拖鞋之類的。

糖油饃(tang you mo)這個可能大家聽過,就是糖 餅,餅裡面加的糖,吃起來特別好吃。

門個佬(men ge lao)這個是說門後邊,就是開門時 候與牆的夾角。最經典的一個詞,就是門個佬大王,意思就是說小的時候不愛出門,害羞,臉皮薄。

其實還有好多好多,我就不一一列出來了,真的感覺滿滿的都是回憶,雖然現在還有人再說這些方言,但是像 00後都沒有人再說了,可能他們聽都沒聽過。


那麼,你們那裡有什麼方言嗎?分享出來讓大家學習一下吧!


電競心中夢

我是山西文水人,我發現我身邊也存在方言面臨消失的現象。具體表現如下:

  • 第一: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很多父母外出務工,有條件的基本上就把孩子帶到身邊生活。這就意味著孩子會在本地上學,接觸的都是本地人。父母一般去的都是大城市,比如說北京,瀋陽等,語言主要是普通話。久而久之,孩子基本上都不會說方言,說的都是普通話。

  • 第二:在村裡上學的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老師說的都是普通話,再加上電視的影響,這部分孩子基本上是能聽懂方言,但是不會說。

所以我認為家鄉這邊的方言也面臨著消失的狀態。方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提現了各個地區不同的語言特點,有必要傳承下去,所以也應該重視。


讀書增智

其實不只是方言詞語,我身邊的很多同樣來自濟南的小夥伴連濟南話都不怎麼會說了。中國地廣博深,漢語和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中國古代是小農經濟,除歷史上幾次較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外,地區和地區之間缺少交流,因此很多地區都有自己的語言體系。2000年10月31日,國家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在國家通用語言。由於學校氛圍的薰陶,2000年後上小學的人應該更習慣說普通話多於方言。以至於,大學剛開學要求大家說方言來調節氣氛時,很多人才發現對方言的掌握能力已經退化。但其實,很多方言語句還是很有意思的,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句有趣的山東話。

時間上,山東人說昨天會用“夜來,夜兒裡”來表示,下午會用“過晌午“表示,形容較短時間會用“一時半霎”表示。稱謂上,膠東一帶稱呼小女孩會用“小嫚”,濟南一般會用“妮兒”來叫比自己年齡小的關係較親近的女孩。棗莊稱呼父親會用“大大”,用“姥爺”稱呼爺爺。濟南人叫親叔會叫小爸爸。動物和植物,各處稱呼就更加不同了。濟南稱呼壁虎會用“蠍虎簾子”,稱呼田螺會用“旮旯油子”,滕州稱呼花生零食統稱為“果子”,喝水為喝“茶”。

很多詞語現在幾乎都不再使用了,因為人際交往越來越頻繁,不同地方的人對同一種事物用方言解釋會有不同的意思,為了避免誤會,一般會避免方言交流。而且方言的精髓在於語調的變化,現在的年輕人的方言語調已經不太標準了。


濟南時報

我的家鄉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

這裡的方言比較複雜,真正的做到了十里不同音的境界。

隆回北面說的是贛方言,南面將的是湘方言。

在隆回光“十”就有好幾種說法:炮,páo,xì,shì,xéi,xèi,shǐ,kǔ,(北面花瑤語發音)。

而且每個村都有它的獨特性,在一些字的發音上有不同的變化。南面的鼻音重,北面的鼻音輕。

在消失這方面,隆回還好吧!大多數家庭都是選擇在家用方言溝通。

好比我家就是我爸和我媽的老家就隔了一座山,發音就不對了,所以我都是兩邊要熟悉,我外婆,奶奶家都是用花瑤語交流,所以我也要熟練操作,我姐夫又是另外一個鎮的,他說話我只能聽懂百分之七十左右吧!


莫之瑤

昆明的中小學都是普通話教學,學生在校期間說普通話很正常,可是在放學以後,在寒暑假,回到家庭的中小學生依然用普通話交流,卻是最近幾年才逐漸多起來的現象。不僅如此,一些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也主動或被動地和孩子用普通話交流。

大城市的青少年習慣於用普通話交流,並不是昆明獨有的現象。昆明年輕一代在離開學校也習慣於普通話,更多出現在小學生身上,也就是00後。昆明外來人口越來越多也加劇了這個趨勢。許多年前,有些留在昆明的外地人為了融入這座城市,有意學習昆明話,可是現在外地人越來越多,這個必要性已經大大降低。甚至於,在許多昆明公司中,普通話成了工作語言,連昆明本地人在這些公司中也不得不使用普通話。這也導致了昆明一些方言正在逐漸的流失。


曲靖身邊事

方言的消失確實在很多的地方都存在,在我的家鄉也是有很強烈的消失的跡象,因為就拿我自己來說,我自己是一個在保定出生在保定長大的孩子雖然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個城市但是我對保定話還是很薄弱的,我要是跟一個年長一點的爺爺奶奶聊天我絕對是一臉懵的狀態,有的時候是真的一點都聽不懂啊,有一種我是外星人的感覺,其實這樣的現象發生的並不奇怪因為在普及普通話之後大家都會潛意識的慢慢的淡淡的忘記自己家鄉的方言除了少一部分人由於父母不會說普通話還能堅持的保留著家鄉的味道。

這種現象就我看來是不好的,我感覺雖然普通話會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方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方言就不好,沒有了方言總感覺這個城市沒有自己的獨特的韻味,也透漏不出自己獨立的歷史文化。所以我們還是要多多關注一下我們自己家鄉的文化,不要等到滅絕了才覺得惋惜。


保定事兒

家鄉濰坊。在外上了幾年學,六年後回到家鄉明顯感覺到方言使用率的降低,

一方面我覺得很文明,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是某種文化的缺席。


尤其是有很多老人在街上講的一些方言,我差不多可以理解,但也有很多我也沒聽過的詞語,還要回家問爸媽,他們也說現在說土話的越來越少了,很多原來正宗的濰縣土話放在現在聽的話沒幾個人能完全理解。


這種現象真的挺讓人惶恐的,仔細想想,感覺應該現在普遍教育文化程度提高的關係。我不是說受教育高的就不說普通話,教育低的才說土話。而是學校現在都要求講文明說普通話,上學多了的孩子尤其是去過外地的,大多數時候會使用普通話,習慣了,而且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也是直接說普通話,不教土話,導致現在家鄉的方言流失很嚴重。


濰坊二哥

存在。

家鄉南寧。在外漂泊十年後回到家鄉明顯感受到方言的使用率降低,一方面自己覺得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但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是本土語言的流失,也是某種文化的缺席。尤其是很多老一輩的人在街上講的一些方言,自己差不多都能聽懂,有些是有趣而增添生活樂趣的詞語,也有很多是自己一時聽不出是什麼意思的,會回到家問爸媽,一起當做飯後閒談的樂趣。

爸媽他們也說現在講當地本土方言的話越來越少了,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老家好多都是帶著小孩進城務工,普通話也越來越普遍,很多小一輩的孩子都聽不懂土話了,也與老一輩有了溝通障礙,只能用彼此的微笑來表達愛意。這種現象也挺讓人恐慌的,雖說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可是家鄉的本土方言也流失得越來越重了。


玉林身邊事

家鄉重慶。會方言的確實人越來越少,青少年基本不知道了。根本原因,一是普通話的普及,二是很多方言只能說不能寫,全靠口口相傳。僅以部分動物為例(發音):

螞蟻🐜——黃絲馬馬

蜻蜓——丁丁貓

知了——lin阿子

青蛙🐸——瞎塊,克貓(也指蝌蚪)

蚯蚓——曲蒜

蟋蟀🦗——叫雞雞

蝙蝠🦇——鹽老鼠

老鼠🐭——耗雞雞

螃蟹🦀️——旁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