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改革開放四十年,時代在發展,通訊技術也在更新迭代。從電話、電報、BP機到智能手機,從1G到5G......通訊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電信樂山分公司的一名員工趙然有幸參與到了每一次的發展變革中,時間在流逝,記憶卻歷久彌新,往事一幕幕鮮活而生動,讓我們跟隨趙然的記憶走進歷史,探尋通訊技術四十年的發展變遷。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們的通訊設備經過了電話、電報、BP機、手機,到現在流量不限量時代,也許前世註定的緣份,我的工作經歷居然親身參與了每一次的變遷,我的燃情歲月和通信工具的發展緊密相聯。雖然自我感覺還蠻好,可網上說人老的表現就是對越久的記憶越深刻,現在腦海裡工作的住事已經止不住的一幕幕生動地彈了出來!

剛參加工作實習期是在長途臺,長途臺是做什麼的呢?那時打個長途電話可不像現在這樣秒殺,要通過這個長途臺進行轉接,你要和外地的親戚通個電話,少說也得等幾個小時。參觀李鴻章故居時看到一張晚清電話接線生的照片,毫不誇張的說,當時長途臺的樣子外形和那個沒有多大的區別,都是頭戴耳機,前面一排線和插孔,不一樣的是耳麥進步啦!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晚清電話接線生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正式分配的工作是到報房當報務員,作為樂山第一批到四川國際電臺進行培訓的“科班畢業生”,第一天去工作時那是嚴重的不適應,當時電報業務正處於鼎盛時期,整層樓幾十部電傳機呈“u”字型整齊擺放,發出的“噠噠噠”收發電報聲響徹雲宵一刻不停,一天下來,眼睛裡全是電報碼,耳朵裡全是“嗡嗡”聲!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眉山國際電臺報務培訓照片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電傳機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80年代末樂山報房人員照片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電碼本

90年代初,樂山成立了“126”尋呼臺,作為到尋呼臺的第一批元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時全市第一批BP機用戶我能做到聽聲識人,只要一開口就能準確地叫出名字和號碼,不是記性有多好,主要是用戶太少!剛開始的BP機有兩個標配,一是別在腰上的小機器,二是藏在包裡的翻譯本,

首批的BP機只能顯示數字,除了回號碼外有時簡單的事情就翻譯成數字發出去,用戶收到後還得翻出小本本再翻譯一下,或者打電話到尋呼臺來諮詢!後來第一批MOTOLLA中文BP機誕生啦,線條流暢,造型優美,當時能擁有一臺MOTO中文機那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一件事!BP機也開始出現了一個洋氣的名字“call”機,call機一響,“嘿”中文的,那眼神誰看誰羨慕!尋呼當時是最選進的通信工具,也是郵電局最創收的業務,所以導致在郵電分營時首選了利潤最好、無負債的以尋呼為主的“國信公司”!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樂山126尋呼臺照片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曾經風靡一時的BP機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郵電時期的BP機、大哥大文化衫照片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大哥大是個人身份的象徵

後來親身經歷了郵電的每一次體制改革,先去了以尋呼為主的國信公司,不久和聯通合併進入聯通公司,2008年C網剝離又到電信公司。在經歷通信業不斷改革中,我眼中的通信工具正迅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報、BP機迅速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手機、互聯網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年代,

還清楚記得第一臺MOTO智能手機培訓時的場面,老師講得非常生動,讓我們千萬要記住那個叫“安卓”的卡通小機器的造型,他說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安卓”小機器人將陪伴在你的身邊。短短几年時間,智能手機已經全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世界一下變得很小,全在一臺小小的手機裡!

陪伴著我的青春年華一路走來的通信世界,未來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我很期待!

厲害了我的電信,

厲害了我的國!

改革開放40年,一個普通電信員工眼中的通信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