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都超不過300年曆史,而日本和歐洲卻可以一兩千年不換朝代?

蔣華浪

問題中一般不超過300年的古代朝代,應當指的是秦始皇開創郡縣制以後的封建王朝,諸如兩漢、唐、宋、元、明、清。歐洲的羅馬帝國號稱千年,哈布斯堡家族也是遍佈大半歐洲皇室。至於日本,更是牛逼,直接是從未朝代更迭過的“萬世一系”。


古代封建王朝的300年興衰週期律,大致會經歷“修養生息——強盛繁榮——衰退滅亡”的過程。立國之初,由於朝代更迭的戰亂造成的人口銳減,國家往往能有大量的土地構建“耕者有其田”的自耕農稅收體系,安定的社會環境促使老百姓生產秩序的恢復,百業興旺、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如文景、貞觀之治。等到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國力也會日趨鼎盛,王朝呈現強大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的開元、康乾盛世就是王朝鼎盛的巔峰。但此時往往也是王朝社會經濟矛盾升級、量變的節點,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財富單向流動、農民地主階級矛盾激化等社會矛盾逐漸顯現,失去土地、衣食無著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多,直至達到起義暴動的臨界點,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起義領袖應運而生。王朝的內亂,自然會引發周邊少數民族的覬覦,五胡亂華、滿清入關也是由此而來。

相對於中國血統純正的“家天下”封建王朝,歐洲的羅馬帝國經過共和制、五賢帝時期、奧古斯都帝國等階段,血統早就不知道變到那裡去了。哈布斯堡家族雖然血統清晰,但它的帝國一下在西班牙、一下在德意志、一下又在奧地利,根本不是中國封建式的“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而日本的“萬世一系”,實權分別由天皇、外戚公卿、上皇法皇、幕府將軍、內閣首相相繼掌握,天皇家族雖然名義上一直是國家的代表,但權力體系上早已更迭了一次又一次,算不上嚴格的一家一姓王朝。況且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列島上各土豪勢力基本保持著半獨立式的地方自治權,這也能算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嗎?


竹山清溪澗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是很頻繁的。秦朝的壽命是15年,西漢是215年,新莽也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15年,東漢196年,曹操建立的曹魏是53年,西晉是53年,十六國(從西晉滅亡算到北魏統一北方)123年,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加起來142年,南朝東晉103年,宋齊梁陳加起來169年,隋39年,唐276年,五代五個朝代加起來53年,北宋168年,南宋153年,元98年,明276年,清267年。如果我們按傳統算法,南北朝時期以東晉和南朝為正統,五代時以北方王朝為正統算下來,則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23次,從秦到清2131年,每個王朝的平均存在92年。

如果我們只讀中國史,也許會以為改朝換代是人類歷史發展之常態和必然。但是你看一下世界史,就會發現中國郡縣時代歷史上這種“改朝換代”之頻繁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日本是萬世一系,從神話時代到現在,日本天皇始終是一個家族。西羅馬立國近千年,拜占庭帝國享國近千年。英國自1028年威廉一世諾曼征服後至今,一共出現了四十一位國王,都是威廉一世的後人。從不嚴格的意義上說,英國王位,也可以說是千年一系了。只不過英國的王位繼承不是中國式的嚴格的父死子繼,而是摻雜了父女關係,兄弟關係,外孫、外孫女關係,以及堂兄弟關係。

有人說,不對,你不懂英國史,英國曆史上一千多年一共經歷了九個王朝呢,和中國王朝的壽命差不多。其實歐洲史上的這些王朝和中國王朝的意義完全不同。比如英國共經歷了九個王朝,然而,王朝更替多是由於上一個王朝的末代國王絕嗣,由親戚入繼大統,導致改朝換代。比如征服者威廉登基後開創了諾曼王朝,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不過三王之後,“絕嗣斷統”,斷絕了男性繼承人。於是亨利一世的外孫和外甥經過爭奪最終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開創金雀花王朝。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金雀王朝傳了八代,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亨利四世發動宮廷政變奪取王位。新上臺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新王朝因此而得名蘭開斯特王朝……。歐洲其他國家的王朝更替,也都屬此種情況。所以這種王朝更替,只相當於中國一個大王朝內部的紛爭,而不是中國式的改朝換代。

和中國相類似的,在世界範圍內,只有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朝鮮和越南。然而這兩個國家改朝換代的次數也沒有中國多。比如自唐亡之後,朝鮮只經歷了高麗和李朝兩個王朝,而中國卻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十多個王朝。


張宏傑

中國各朝代都過不了三百年的坎兒,這似乎是一個宿命,但是,在秦朝郡縣制以前的夏商周卻是不在這個宿命的怪圈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拋開六百年的夏和四百年的商不說,我們就說周。周朝從前1046年武王滅商到周赧王前256年被秦所滅,一共近八百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社稷最長的朝代,也是唯一一個不是因為暴政、君王昏庸而被滅的朝代。

為什麼周朝能有八百年的社稷呢?這跟貴族政治是有密切關係的。在西周以前,人們是被嚴格的劃分為三六九等的,貴族和平民的身份是一直傳承的,龍生龍鳳生鳳,這樣的觀念是深入每個人的骨髓裡的,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人去打破這個平衡。

直到有一個叫公孫鞅的人的出現,這個平衡被打破。這個公孫鞅到了秦國以後,變成了專門革貴族命的商鞅,他打壓貴族的既得利益,鼓勵平民獲取軍功,破天荒的把貴族的爵位分給平民。他把法家的理念用到了最大化,把貴族的利益最小化,這也是法家後來被貴族階層打壓得最厲害的原因,法家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死得很慘。


沒有了貴賤宿命論的秦國從此開掛,平民為了爵位人人奮勇殺敵,一舉吞併了六國。經過秦國的這種法家思想洗禮的秦朝人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原來也可以有出頭之日,連陳勝這種下級軍官都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在周朝被視為大逆不道的口號。

正因為秦朝開了頭,陳勝加了把火,於是漢代從劉邦開始,人人都有個改變命運的決心。賣草鞋的劉備、奴隸出身的石勒、一直到乞丐出生的朱元璋、草寇出身的李自成等等,這些人都證明了在中國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王侯。於是中國人就就打心眼裡信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思想,並且只要皇帝不好好幹,我就敢“捨得一身剮,也要吧皇帝老兒拉下馬”。在這種大的思想方針指引下,一個朝代能活過三百年已經是祖宗保佑了,中間還得有個中興之君,不然三百年都沒得做。


中國的問題說完了,我們來說說歐洲和日本為啥能幾千年不換皇帝,說白了,他們用的就是咱們老祖宗玩剩下的貴族門閥政治。他們為啥不換皇帝?就跟周朝一樣一樣的,貴族和平民是有嚴格等級制度的,就跟印度一回事,只是沒有印度那麼明顯而已。這些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是中毒很深的教徒,萬事從來不想著靠自己奮鬥抗爭,而是希望他們的神能保佑他們能有好日子過,哪裡會想到去推翻貴族統治,那樣會被萬能的上帝和天照大神懲罰的。這就是西歐日本等國從來不會有農民起義的原因,因為他們的人民都很認命。


&歐洲的世襲藍血貴族,至今不與平民通婚。

而中國人則不同,都是無神論者,皇帝再渲染自己是真龍天子,逼急了去你球的天子,一樣把你趕下臺。中國人不信邪,有不服輸的韌勁,這是那些有神論者永遠看不懂的,這也是中國人為什麼能永遠比其他民族優秀的根本所在。


風雲說收藏

這個問題分開看,有兩層意思。

第一,皇家世系傳承久遠,是政治文化領域。

第二,三百年王朝週期律,是政治經濟領域。

形成歐洲和日本的王室世系綿長,與其說是國運,不如說是政治需求。

其一,版圖分裂無法統一。

其二,神的仲裁。

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地緣政治,國民文化,制度設計息息相關。

秦始皇:當皇帝的感覺真好

中國封建制度,與歐洲、日本的封建制度不能同日而語。如果封建制僅僅是一種生產關係,在這一點上,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成為佃戶的這種生產組織方式,是相通的。不過,從在政治組織方面,雙方卻大相徑庭。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設置郡縣,派遣流官進行管理,這個時候,天下沒有封建諸侯國,整個國家的所有政務全部由皇帝“聖裁”,這是中國版的封建專制政治,在這裡,封建僅僅意味著生產關係,而專制才是帝國的核心內容。

由專制形成的國家對各種生產資源、生活資料的佔有,使得中國從古代就形成了大政府,小社會的政治格局,並影響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並且延續至今日。這種政治形式,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能夠長期維持統一、興盛的原因之一。

人心都有私慾,封建帝王尤甚。他們會說: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都是我的!

西方:國王,您受累!

西方的帝王想把所有的權利,包括人事任命、稅收、征伐等大權緊握手中,可是自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星羅棋佈的小勢力遍佈歐洲大陸,這些勢力沒有哪一個能夠形成絕對優勢完成統一,所以歐洲自古以來就一直戰亂不斷。維京人退走後,英法打了百年戰爭,英格蘭和蘇格蘭也有世仇,至於德意志,3000多個邦國在一個跟中國一個省大不了多少的地盤,多擁擠啊!所以三十年戰爭、王位戰爭、各種革命,層出不窮。

戰火連天的歐洲肯定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於是文化相近的各個種族,開始尋求政治上的妥協。放棄一部分政治獨立性,從而實現經濟上的收益,對於歐洲的封建主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於是大家開始了議會民主,推舉出勢力弱小,不會對大家造成嚴重威脅的國王來當共主,帶領各個封建主統一對外,比較典型的是法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有點像中國東周時的周天子。

妥協政治的需求:公正的第三方

在這種形式下,國王和貴族們互相妥協,於是催生了契約社會的產生,恰好歐洲人信奉上帝,於是上帝就成了一個超脫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另一個勢力,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沒有經過教皇加冕的國王,是不被承認的,所以教皇在中世紀獲得極大的世俗權利,一位皇帝不得不在大雪天跪在教廷門口一晚上祈求教皇的寬恕,不然他的皇位都不保。這在中國的帝王們看來,簡直匪夷所思。道教還好,一般都是盛世修行,亂世濟難。佛教想冒頭,結果中國出了三武一宗,在中國佛教界稱為“法難”。

歐洲國王/皇帝們實力不濟,不得不承認大封建主的相對獨立性,而由於教廷這個第三方,還有其他封建主的牽制,也較少出現封建主公開反叛的事件,一般都是因為王室絕嗣,才王權旁落。其實,歐洲王室,基本就那幾個家族輪流著來。維多利亞還號稱是歐洲王室的祖奶奶呢!

國民信仰:神性的光輝

中國自秦末起,就開啟了不信上帝,只信自己的政治哲學,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西方,還有日本,都無一例外持續給王權提供了神性的光輝。

威權可以短時間建立,但是神性卻是植根於人的內心和民族文化裡,不可能一朝譭棄。

德川家康當政,曾有意把自己往天皇的神性靠攏,做了很多提升自己家族神性宣傳,可最終也沒有能夠取代日本天皇。長時間的神權宣傳,讓日本人對皇位的神性深信不疑。雖然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也有著統一和穩定的政治需求,但是也因為地緣條件,註定了日本內部不能形成一個絕對優勢的地緣板塊,不管是大阪平原還是關東平原,都缺乏足夠的實力,只能維持著天下共主的局面。


歐洲國家則是地緣形成的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歐洲需要維持一個上帝的仲裁角色,在王位的繼承上,世俗權利和神權達成了默契。拿破崙三世之所以能夠藉助一個姓氏而再次發跡,與拿破崙是經過教皇加冕的合法皇帝有關。

統一,是東方秩序裡最大的政治。分裂,是歐洲的政治傳統。

文化的不同,政治設計的不同,讓西方王室與中國皇室有著全然不同的家國觀念。中國在南北朝時的世家政治,有西方國王政治的痕跡。如東晉皇帝權利不大,是幾個大家族的妥協的結果。中國如果延續東晉的政治,也會形成今日歐洲的破碎版圖。

但是中國有一個特有的優勢,是西方和日本都不具備的:優秀的地緣。

地緣:歐洲註定不能統一

歐洲歷史上有多個強人意欲統一歐洲,最終落敗。中國自從2000多年前秦始皇一統後,基本維持了大一統的局面,這與歐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密切相關。

歐洲多山、多河、多半島,少平原,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把歐洲分成了四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每個單元又有很多河流,形成了很多區域中心,這樣讓每個地理單元內部都很難形成一個強大的核心政權,更不用提地理單元外部的統一了。

法國的地理因素,具備統一歐洲的地理潛力,勉強能算,但是歐洲還有一個攪屎棍呢。所以,不管是哪個強人,都不能在統一歐洲這件事上建立絕對的威權。即使短暫統一,因為地理原因的割裂,也不能長久維持。

歐洲註定只能上演戰國時代,不能完成像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大業。

從整個歐洲的視野回到法國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這裡也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制度,結果也造成了法國大革命。

集權,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革命。


中原:逐鹿天下

只要佔領了中原,就可以輻射控制整個中國。在以前,中原地區是中國的精華所在,人口、經濟、軍事、科技等都遠遠超出其他地區,因此中原地區對其他地方的綜合實力強勁到具備統一的條件。

中國封建專制的帝國制度,所有的社會資源都圍繞著皇權在轉。因此,一旦出現皇帝昏聵、權臣當道、外戚干政、太監亂國等惡性循環後,帝國對地方的控制就會減弱。一個地方勢力崛起後,他不需要面對像歐洲那樣眾多的封建主和主教的認可,他的政治目標就只有一個:皇權。

這樣,就給造反者提供了很多便利:目標清晰、戰略明確。

造反者成功上位之後,出於對皇權的繼承,也不可能將帝國再次分封出去,不然中國就會像西方一樣陷入亂戰之中(西晉八王之亂即是一例)。

中國人對統一、穩定有著強烈的政治需求,所以沒有再次出現周王室分封的事,所以中國沒有再次出現長時間的春秋戰國的局面。即使出現了,中國本部也有足夠的實力重新一統。

統一:三千年帝國

看似形成了悖論,維持統一的,反而300年國祚即告滅亡;維持分裂的,反而能享長久國運。

其實不然,中華帝國作為一個主體,已經存在了3000多年;在這期間,歐亞大陸有多少民族國家,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了。而唯有中華帝國,基業長青。

土地財政:王朝週期律

至於為何中國的朝代國家有三百年的王朝週期律,則是另外一個話題。

這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口的繁衍規律,社會財富的分配機制,生產關係的組成,甚至與小農經濟的效率都有密切關係。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二十年為一世,五世當為百年。

一般大一統王朝開國後,由於人口損失,土地相對廣闊,社會矛盾都被戰爭解決,一切開始欣欣向榮,70年到100年間,國力飛速上升。

到了王朝中期,社會閒置資產都已被瓜分殆盡,形成了壟斷性質的大地主階級。資本天然具有吞併弱小以自肥的天性,由此社會發展方向由開放走向內斂。大地主的兼併行為,造成了大量的失地農民。

這個過程進行的緩慢,一般可以維持100年。

至此,王朝開始了末世的危機,不得不消耗前面所積累的所謂君子之澤,如果福澤不夠,比如暴虐昏君,會讓福澤流失的更快。一般進入下降通道,長則百年,短則數十年,遍地的失業農民就會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知而行

歷史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非常複雜,但總的來說,是因為歐洲和日本都形成了一種政治上的相對穩定。

先說說日本,日本天皇之所以能一直延續,主要是因為日本將軍幕府的政治體制

所謂將軍幕府,就是以"徵夷大將軍"為最高長官的行政機構,也是整個日本最高的行政機關。也就是說,日本天皇以及皇室一直以來是沒有實際權利的,完全被將軍幕府所架空。



所以歷史上日本只發生過幕府的換代,皇室卻一直存續至今。即使是幕府的更替,日本歷史上也只經歷過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時期,可以說是相當穩定了。

日本政治相對穩定的根本,就是權利分散制衡。天皇雖然沒有實權,卻是實際上最高權利象徵,幕府大將軍雖然是臣子,卻擁有實權。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幕府大將軍,也不是所有的權利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實際上幕府大將軍會把自己的權利分給手下的武士。也就是擁有實權的掌權者。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因為權利分散,相當於多個點支撐著日本政治,誰都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才比較穩定。

其實瞭解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很多人回想起中國古代著名的一個人物,曹操。


日本的將軍幕府,其實就是曹操當年的"挾天子令諸侯",曹操極其幕僚實際上也已經架空了漢天子,成為漢朝的實際控制者。如果曹丕當年能像他老爸一樣繼續挾天子令諸侯,而不是自己稱帝,也許到今天中國還是漢天子。

至於歐洲,也有相互的權利制約。

歐洲的制度是封建制,國王將土地封給手下功臣,成為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又把封賞給自己的土地封給手下的騎士。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建制度。

封建領主在自己的封地上享有一切權利,這樣就和國王形成了相對制約。權利分散的結果就是政治相對穩定。

歐洲即使發生動亂,也往往是大家推舉一個前王室成員的親戚當國王。沒有誰會想著自己去取代王室,因為這樣就成了眾矢之的,下場一定非常悲慘。

而中國,恰恰走向了令一條路,就是中央集權,權利越來越集中,政治也就越來越不穩定。

秦始皇之前,我們也是個歐洲差不多的封建制度。所以周朝存續了800多年,將近千年了。所以可見分散權利,相互制約的政治制度是很穩定的。

但是,從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開始當皇帝之後,中國就走上了不歸路。秦朝僅僅幾十年,就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早知道周800多年間都沒有發生過一次農民起義。

總之隨著權利越來越集中,政治也就越來越不穩定。這就是中國為啥改朝換代這麼頻繁的原因。

其實很好理解,中央集權,就好像由一個點支撐著整個國家,而歐洲,日本則是由多個點來支撐著國家,你說哪個穩定呢?

想象一下,權利集中在一個人手裡,必然引來很多人爭搶,因為沒有任何制約,沒有任何分散。就好比你把你所有財產都放在一個地方,自然很容易全丟了。

所以中國古代就一直處於,外戚專權,太監專權,地方割據的不斷轉換當中。就是因為大家都在搶這個集中到一點的權利。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朝代更替這麼頻繁的原因。


shawn25

簡單解釋,就是最高統治者無實權。

歐洲的歷史我瞭解不多。簡單說就是歐洲長期處於中國商周那樣的封建時期。最高統治者逐漸分權,比如法蘭克王國分成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國。之後繼續因繼承關係,繼續分權。而歐洲一直沒有出現中國的秦始皇這樣能統一的人物,處於長期分裂長期對抗各國長期存在的環境。而中國周朝的歷史,也是很長的(長期分裂,長期對抗,各諸侯長期存在)。秦始皇能夠統一,還在於周朝初期就確立的一個制度,嫡長子繼承製。而歐洲更像是不斷推恩令的狀態,子孫不斷分權。

而中國因為嫡長子繼承製,諸侯的多代庶出子孫就已經不再是貴族,成了和平民沒有什麼區別的破落貴族。而破落貴族要體現自己的價值,會怎麼做呢?孔子就是這樣的一個破落貴族,而孔子一生做的主要就是教給其他破落貴族,也就是當時士這個階層(士是最低等的貴族),以貴族精神。

而孔子和儒家之所以被後世推崇。主要原因就在於,孔子是第一個廣泛的開科授課的人(萬世師表,絕不是吹的)。戰國時代,很多軍事家和政治家都受到了孔子和儒家的影響。也可以說,百家爭鳴的風氣就是被孔子帶動的。而百家爭鳴,爭的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平天下是什麼?中國統一(統一天下)。

而古代歐洲有這環境嗎?歐洲只有分裂。哪怕武力統一之後,因為沒有嫡長子繼承製。又再次被分權。分權到一定程度,又再度利用軍事來統一,而沒有最終統一的時候,又再度被分權……。最高權力在哪呢?教皇。而教皇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治權的。

更何況,脫胎於猶太教的基督教,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就比如對聖父聖子聖靈的解釋問題,因為一個是否三位一體,有了多種解釋,就有了多種基督教分支。先是基督教分為西羅馬的天主教和東羅馬的東正教。後來天主教又分出新教和清教。

而面對同樣脫胎於猶太教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國家到團結過幾次,有過八次十字軍東征(主要是對抗伊斯蘭教國家。也有幾次是天主教國家對抗東正教國家)。但這種教會組織的戰爭行為,只是對一個宗教的不同解讀問題,只是為了宗教的解釋權而消除異己而已。

但其原點的猶太教(和所有分支)就是一神教,就是信封虛無的東西。沒有出現務實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務實的,孔子時代破落貴族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當然是務實的)。歐洲如何統一?無法統一。長期分裂長期對抗,就是長期存在嗎?仔細翻翻歐洲各國曆史,也是有不同朝代的啊。

再來談日本。日本天皇的歷史,比日本歷史都長。也就是我查證過了,從基因延續到各種記載可以確定,日本第一代天皇就是日本傳說史中的神武天皇。這是沒有問題的。而日本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信史)遠遠沒有天皇更早。日本天皇是一直延續下來的。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假象,日本沒有朝代更替。

可朝代更替,到底是什麼?朝代更替就是政權輪換啊。可是日本天皇曆史上。幾乎一直沒有實權啊。從古至今日本天皇只是一個宗教性質的人物,只是一個在人間的半神。只有很少的幾代天皇才有了統治權。絕大多數天皇僅僅是個吉祥物。

日本歷史上也有諸侯割據,也有“戰國時代”,大名、將軍諸個爭奪權力啊。也是打的不可開交。也是有朝代更替啊。


淡藍色榮譽02



題主所說中國每個朝代都不超過300年並不算準確,商朝享國五百多年,周朝享國八百年,秦以後超過300年的則只有歷來被視為“弱宋”的宋朝,漢朝如果算上西漢和東漢的話也超過了300年,唐朝的話即使算上武則天統治時期也不夠300年。日本的菊花王朝或許尚可以勉強看作始終延續,畢竟皇室沒有變更。歐洲的話即使統稱並沒有改變,可實際上已經經歷了王朝的更迭,每個王朝的統治者也並不一定是同家族的人,嚴格意義上則稱不上延續。


日本

日本的菊花王朝,原諒我總是忍不住嘲笑這個名字,嘖嘖嘖。從皇室的角度去看的話,菊花王朝自建立以後確實始終存在至今;但是從掌權者的角度來看的話,日本政權更迭的情況可不少,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幕府執政時代,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以及德川幕府三個時期。

日本的菊花王朝之所以能夠始終延續,首要原因當然是日本天皇並不具備實權,天皇只是作為象徵性的擺設,這點與君主立憲是很相似的,是故日本可以很順利地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這是歷史因素。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統治者,可是為什麼沒人願意取代他們呢?因為沒有這個必要,取代皇室的想法無非是出於獲取更多利益的考慮,可是想要掌控國家並獲取利益的途徑並不是成為天皇,而是成為真正的掌權者和統治者,同時如果有人想打皇室的主意的話還會授人以柄,會給其他勢力聯合起來對付你的機會,這麼做既無必要更沒好處。


歐洲

歐洲的話我們應該首先想到的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始於屋大維時代,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取代算是朝代更迭,帝國內部也先後經歷幾次朝代更迭,再到公元395年狄奧多斯一世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東、西羅馬帝國——交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西羅馬只維持了八十餘年便滅亡了;東羅馬帝國,也是我們常聽說到的拜占庭帝國,自成立以後延續了千年,直到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覆滅。可是我們要知道的是,東羅馬帝國雖然延續千年,可是帝國內部仍然經歷了十餘個王朝的更迭,最高統治者也並不是同個家族。

我們再看看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延續也近千年,事實上它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只是因為國王在羅馬受到羅馬教皇的加冕成為羅馬皇帝,而後腓特烈將國號改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毫無例外地也出現了多次王朝更迭的情況,諸如創建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王朝以及法蘭克尼亞王朝等。

再說說亞歷山大帝國,準確地說應該是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當政時期馬其頓王國達到鼎盛,所以有亞歷山大帝國的說法。這裡要將馬其頓王國和馬其頓王朝區別開來,馬其頓王朝是東羅馬帝國的一個時代,兩者時間相差千年。馬其頓王國存續六百多年,期間歷經三個王朝。

歐洲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是以宗教為主、政府為輔的方式進行統治,宗教的權力凌駕於政府之上,在狂熱的宗教信仰面前,內部勢力基本不可能做到推翻宗教的統治,除非是外來宗教勢力的強勢入侵,如同十字軍東征那樣,然而十字軍東征也基本上是失敗的。


中國王朝為何基本逃不過300年命運?

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有幾種方式:武力推倒重建、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入主中原、禪位與篡位。禪位和篡位且不說,性質上基本與武力推倒重建相同,只是成本相對較低。因為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入主中原而亡國的則有西晉、宋朝以及明朝,我在這列為非正常更迭,也不做細說。中國王朝的更迭是以武力推倒重建為主的,這種方式又往往以農民起義作為導火索,自秦時的陳吳起義以後,每到朝代末期統治腐敗的時候,便會發生農民起義,當然農民起義的領袖基本是失敗的,成功的只有朱元璋。

在賈誼的《過秦論》裡有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儒家講究的是“仁政”,你必須至少做到表面上是仁義的,暗裡也不能太過分。百姓為什麼會造反,農民起義為什麼會爆發?在百姓的層次來看是很簡單的,我沒飯吃了!在王朝末期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是,百姓沒地可耕,同時政府會增加對士紳地主的壓迫,因為百姓已經沒錢了,必須要從士紳地主那裡拿了。在王朝後期,無論是皇室還是士紳官僚豪族,在注重人口基數的子孫興旺的傳統觀念下,這些統治階層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多,所要求也只會越來越多,羊毛始終出於百姓身上。因為中國是中央集權,君權至上,所以百姓名義上是皇帝的人,可實際上是跟著士紳地主吃飯的,士紳地主利益受損,他們便會把百姓的鍋蓋蓋上,讓百姓沒有飯吃,百姓是找士紳地主還是找皇帝?最終的矛頭當然是皇帝,因為皇帝是真正名義上的主人,所以士紳利益集團鼓動百姓造皇帝的反,重新選擇符合他們利益的代言人做皇帝。這是中國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

至於為什麼會是300年,這個可能涉及到社會的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不對稱的問題了,很難解釋得清楚。假設以100年為基數,則可以看成是用100年來謀發展,在這100年內積蓄財富;再用100年來揮霍,因為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這100年內統治階層會開始大量揮霍朝廷的財富;最後的100年,朝廷的財富隨著統治階層人口基數的不斷擴大,朝廷的財富已經供不應求,最後不得不將主意打到百姓和士紳地主身上了。王朝建立初期,因為戰爭的原因利益階層會出現部分更新,同時人口驟降,百姓獲得土地,所以初期是可以穩定發展的。中後期開始,人口會爆炸性增長,以致生產能力和經濟增長的速度無法跟上人口的增長速度,於是爆發了因飢餓引起的農民起義,最終導致江山易主。


吾與吾國

全世界都一樣,都是三五百年的歷史,

你說的日本,你要知道,日本實權掌握在幕府手裡,而不是天皇,他們的幕府也換了三次吧,

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差不多二百多年一換,

而日本天皇一直都是精神領袖,吉祥物而已,你沒事換他幹嘛?還有日本也有內訌,也有軍閥混戰,也有戰國時代,

歐洲不怎麼了解,不做回答,

你說的這個是歷史週期律的問題,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公司、一個帝國都受著歷史週期律的支配。


南朝四百八十寺

謝謝提問!關於歐日朝代一二千年,而中國朝代僅300年問題,關心者很多,回答千餘人,時間達半年多。我認為這個問題很複雜,悟空中很難解釋完整。需要對中西政體、歷史、文化、民族、階級等諸多社會問題進行全面對比後,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的意見。我簡單說幾點粗線條的看法。

一、對朝代認識或統計方式不同。首先,國家的產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較高文明程度的體現。國家產生之前,最早是以血緣為主的氏族組織,內治外防都是靠氏族。其次,隨著氏族社會的發展和地域的擴大,逐漸容納其它血緣的加入,發展為部落社會。成為區域內的多血緣組織融合的部落。被俘的或淪為奴隸,有了階級的萌芽。

中國古代國家的概念與現代不同。古代所謂國,是指諸侯的私產而言。包括其居所、受益土地和人民等。主要是指諸侯采邑地《尚書大傳》:古者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其後子孫雖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孫賢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謂興滅國,繼絕世。今天所謂國,古稱社稷,以共同祭祀的土、谷之神代稱國家。疆界所至之地為邦,邦、國表述相同。

朝代之分,東西方是不同的。因其各自政體不同,計算方式和認知不同。中國大一統王朝為主,全部為君主一人家天下,一姓一朝。西方和日本以貴族為一朝,換家不換貴族,仍為一朝。這就造成中國朝代多,歐日朝代少的局面。

二、中國與歐日政體不同,前款已簡略交待。關於國家政體,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分析歐洲政體,提出三種類型:1,國家權力屬於君主一個人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等的,為君主政體。中國自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制以來,都屬於君主政體,朝代自然多;2,國家權力屬於某一個貴族群體的,可以由族中不同的人掌權,都是貴族政體。歐日曆史上以貴族政體為主,朝代必然少;3,國家權力屬於多數人掌握的為民主體制。按這個劃分,中國歷史上有君虛名而權力在卿相等情況也算歐日的貴族體制。如周厲王被逐,周、召共政;《左傳》記衛獻公出奔,魯國君出奔等,皆由公族中之卿相執政等也應算貴族政體;再如夏朝太康、仲康、帝相等雖有後之名,而權在後羿、寒浞,而中國歷史記年都以名義君主政體算,不計入換朝。中國歷史上君主政體多,必然導致王朝多,一姓一朝。日本的天皇,確立世襲是隋唐間,實際上只是個神話信仰問題,大多時間為神主牌。有時象中國東周,是名義。如果實行中國的君主集權制,早就亡了。就是現在的天皇世系,多半為神話。我在日本天皇世系問答中已將日本史學界的正統史觀介紹過。此處不再重複。

三、宗教地位不同。歐洲和日本的宗教、神話等,支配政治。歐洲教權與皇權合二為一,甚至教權主導皇權。教權不變,換個帝王不算改朝。而中國歷史上,教權是皇權授於,為皇權工具。宗教仰皇權鼻息。日本天皇屬神主牌,不管事,無人奪其權。這也是造成朝代多少的原因之一。

四、氏族、部落、民族、階級、地理以及大一統意識不同,(略)。





左說春秋

這個提問下,不少答主完全是瞎扯淡。

首先,這個提問本身就不成立!不成立!不成立!重要的事說三遍,對一個不成立的論點進行佐證,最後得出“分裂”比“統一”好,“中國人就喜歡內鬥”“西方人更高貴”等觀點的,你們不是瞎扯淡又是什麼!

下面是正經回答。

1、歐洲日本一兩千年不換朝代?這個觀點本身就是錯誤的!

不管是統一時期的羅馬,還是後面的西羅馬帝國還是拜占庭帝國,他們都叫羅馬,但他們實際上分為二十多個王朝!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

總共422年的歷史,經歷過的大王朝就有8個!最長的都沒有超過100年!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前27年—68年)95年

弗拉維王朝(69年—96年)27年

安敦尼王朝(96年—192年)96年

塞維魯王朝(193年—235年)42年

三世紀危機(235年 — 268年)33年

伊利里亞王朝(268年—284年)16年

戴克裡先四帝共治(284年-305年)21年

君士坦丁王朝(305年—363年)58年(前20年為漫長內戰)

瓦倫蒂尼安王朝(364年~392年)28年

同期的中國僅經歷西漢(前202年-8年)新(8年-25年)-東漢(25年-220年)三個王朝!而且,西漢和東漢為一系,實際上是一個王朝,除去王莽篡漢的17年,兩漢共維繫約400年!

而羅馬帝國最長的朝代是維持了95年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自此分裂為東西兩部分,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81年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公元395年—1453年)

拜占庭帝國也分12個朝代,共93位皇帝,1204年。

狄奧多西王朝(395年—457年)62年

利奧王朝(457年—518年)61年

查士丁尼王朝(518年—610年)92年

希拉剋略王朝(610年—717年)107年

伊蘇里亞王朝(717年—820年)103年

弗裡吉亞王朝(820年—867年)57年

馬其頓王朝(867年—1057年)190年

杜卡斯王朝(1059年—1081年)23年

科穆寧王朝(1057年—1185年)28年

安格魯斯王朝(1185年—1204年)19年

拉斯卡利斯王朝(1204年—1261年)57年

巴列奧列格王朝(1261年—1453年)192年

末代王朝巴利奧略王朝最長,才192年,中國超過200年的王朝粗略一算就有漢、晉、唐、宋、明、清。其中漢400多年,晉200多年,唐、宋、明、清均近300年。

和羅馬帝國(包括東西羅馬)類比的應該是中華帝國

的概念,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宣統退位,中國封建帝制時代正式終結,前後綿延超過2200年。

中國比羅馬強的是:

今天中國仍然是中國,而羅馬早已不再羅馬!

2、我們再來看日本

雖然日本名義上一直是天皇制,直到現在。但天皇只有在天皇制早期才是真正的統治者!後期的實際統治者主要是幕府和大名。每個幕府大名時代均有顯著差異,和外面套的殼子沒什麼關係。

繩紋時代(前10000-前300),以日本早期居民製造的帶有繩紋裝飾的陶器為標誌。

彌生時代(前300-前250),此時的日本先人開始種植水稻和使用青銅器與鐵器,以東京彌生町出土的文物為標誌。

古墳時代(250年-500),開始大量吸收中國文明成果,並推行改革。這個時代的統治者崇尚厚葬,喜歡為自己營造巨大的陵墓,因而成為此時代的標誌。

推古時代,也稱飛鳥時代(500-710),此時佛教與儒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中國文明的影響深入到日本的方方面面。

奈良時代(710-794)。奈良(當時稱平城京)成為日本第一個首都, 文化出現鼎盛氣象。

平安時代(794-1185),建新都於平安京(今京都)。日本的文化、藝術、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發展。

鎌倉時代(1185年-1335),日本進入幕府軍事統治時期,也被認為是日本封建時代的開始。源賴朝成為第一個徵夷大將軍,天皇成為傀儡。

室町時代(1336-1573),足利幕府統治日本。這一時期戰亂不斷,前有南北朝時代 (1336-1392),後有戰國時代(1467-1573)。

安土桃山時代,又稱織豐時代(1573-1603),始於織田信長驅逐最後一個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終於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

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1603-1867),共經十五代徵夷大將軍,歷時265年,是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

明治時代(1868-1912),為明治天皇在位時期。明治天皇掌握了國家的實權,在江戶建立新都,複名東京。在全國進行 土地改革,實行義務教育,通過新的憲法,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大正時代(1912-1926),實際統治者是軍部。

昭和時代(1926-1989),實際統治者前期是軍部,後期是文官政府。

平成時代(1989-至今),為平成天皇在位時期,實際統治者文官政府。


所以,日本歷史的實際掌權者經歷過:

徐福(傳說)-天皇-鎌倉(代表源賴朝、北條氏)-室町(足利氏)-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天皇-文官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