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養老金省際調劑制度是公平的|新京報專欄

文| 劉遠舉

從下個月起,中國將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這個制度,簡單地說,中央要對各省份的養老金,統一調劑,“劫富濟貧”。

近年來,我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2017年,全國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3.3萬億元,總支出2.9萬億元,年末累計結餘4.1萬億元,可支付17.4個月。養老保險制度總體運行平穩、基金支撐能力較強,能夠保證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

但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就業多樣化以及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地區間撫養比差距擴大,省際之間養老保險基金負擔不平衡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靠省級統籌難以解決,需要進一步提高統籌層次,在全國範圍對基金進行適度調劑。

計劃經濟時代,省際調劑使全國均衡發展

有觀點認為,有結餘的省份,本可以給職工多發放一些,現在被拿去接濟後,就不能多發了。這在省際間是不公平的。

實際上,中國的省際公平問題,有著極其糾結、甚至於沉重的歷史。

在東北長大的人,從小就會被教育,關里人拿走了他們的石油、煤炭、木材、鋼鐵、電力、水泥。遼寧盛產大豆,可“文革”的時候,關里人每月供應半斤豆油,而遼寧人只有三兩。所以,是東北養活了全國,特別是上海這樣的工業城市。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上海長大的人,聽到的則是另一番話,大意是上海創造的絕大多數財富,都被中央拿走了,上海養活了全國。有人估算,1978年前,上海的財政收入合計1955億,但財政支出只有290億,也就是說,上海創造的價值,絕大部分都給了中央,所以,是上海養活了全國。

為什麼說養老金省際調劑制度是公平的|新京報專欄

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中國以剪刀差的方式,壓低農產品、礦產資源等價格,以促進國家快速的工業化,同時,也以非市場的方式拿走工業產品進行全國分配。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全國的資源優先保證上海這樣的城市發展,與此同時,上海也以自己的工業產值回報國家。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上海人更高的權利,相應得到了更高的保障,所以,總體上而言是受益者。

養老金省際調劑在公平性上沒問題

這種省際間的要素流動分配機制,在改革開放後,在社保領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續。

改革開放後,勞動力逐漸可以自由流動,這是基於國家保障的國境之內要素流動。富裕省份受益於這個流動,與此同時,這種流動也造成省際間撫養比的差異。

去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3.53億人,其中在職參保人數2.59億人,領取待遇的退休人員9460萬人,總撫養比是2.73比1,也就是2.73個在職人員撫養一個退休人員。不同省份之間差異較大,有的省撫養比是4比1,最高的是廣東超過了8比1;有的省撫養比不到2比1,最低的黑龍江不到1.3比1,這主要是各地區的人口結構、經濟結構不同而造成的。

為什麼說養老金省際調劑制度是公平的|新京報專欄

另一方面,必須指出的是,一定程度上,中國的這種流動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國民遷徙,而是一定限制的國民遷徙。比如,戶籍制度、醫保制度、還有社保不完全跟隨個人的制度,一個人在一線城市交的社保,當他返回老家的時候,卻只能帶走一部分。富裕省份受益於這個制度。

中國的地方財政,從收到支的過程存在三次概念轉化。按照中國現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勞動力情況,發達地區的稅收是由來自不同區域的不同戶籍人群貢獻,這個稅收繳納之後,由戶籍群體概念轉變為了地區概念,變為地區財政,最後再次轉化為戶籍概念,變為當地戶籍人群的福利。這些福利在支撐起當地更好的醫療、教育、公共福利後,也支撐起當地更具價值的戶籍身份。

在這個概念的三次轉換中,一部分外地人創造的財富,變為了本地財政支出。

所以,如果完整地、全過程地來看待養老金結餘地區養老金的來源,就不難得出結論:養老金的全國調配,在公平性上並無太大問題。再換一個角度,比如很多東北老人,拿了養老金,人卻在海南,最後,錢花在了海南,從這個意義上,養老金也是全國一盤棋的。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