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表面銑

表面銑

表面銑是通過選擇平面區域來指定加工範圍的一種操作。主要用於要加工區域為平面,表面餘量一致的零件。表面銑是平面銑削模板裡的一種操作類型。與平面銑相比,它不需要指定底面,加工深度由設置的餘量決定。因為設置深度餘量是沿刀軸方向計算,所以加工面必須和刀軸垂直否則無法生成刀路,在加工中心上銑模板表面,如圖4.1所示。

第4章——表面銑

4.1 平面銑削模板概述

平面銑削(mill_planar)模板是在水平切削層上創建刀路軌跡的一種加工類型。它編制的程序用在3軸(或3軸以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上面。其中程序的特點是數控機床的任意兩軸聯動,另外一軸做週期性的運動

平面銑削對象

在UG NX6.0裡面,加工零件的對象可以是實體、曲面或線條等數據,其加工區域為平面的零件均可以利用平面銑削來編程加工。

說明:如果零件數據類型為實體,軟件會自動計算避讓,干涉,能減少刀具與零件之間碰撞,過切等。如果是非實體數據最好轉為實體數據後再編程加工。

4.1.2 子類型分類

在平面銑削(mill_planar)模板裡面操作子類型一共是15個,如圖4.2所示。當鼠標停留在某個子類型上時,就會出現相應的名稱,每個子類型按照圖4.2裡面的順序排列,對應的英文圖標翻譯成中文如表4.1所示。

第4章——表面銑

表面銑實例

現在以圖4.3所示零件箱蓋為例,已知零件外形尺寸為200×100×18、材料為45﹟鋼。毛坯由鑄造方法得到,待加工表面餘量為1。

第4章——表面銑

4.2.1 加工工藝分析

箱蓋毛坯切削材料的工步有:銑表面、鑽孔、倒角,所有工步都可以在數控機床上一次裝夾完成加工。其中本例的加工工步是銑表面。採用的操作是表面銑、切削方式為平行往復式。具體銑表面的加工工藝如下所示。

裝夾:臺虎鉗。

刀具:直徑35圓角半徑為2的面銑刀。

量具:遊標卡尺。

切削用量:主軸轉速800r/min,進給量600mm/min,切削深度2mm。

說明:機械加工工藝過程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依工廠具體情況而定。由於本書篇幅有限只能作簡單分析,讀者可以翻閱機械加工類書籍來參考。

4.2.2 CAM設置

箱蓋加工採用的操作是表面銑,應該進入的加工環境為平面銑削(mill_planar)模板。具體的步驟如下:

(1)啟動NX6.0,打開箱蓋零件(光盤\Example\ch4\4.2\\xg.prt)。

(2)單擊【開始】|【加工】按鈕,進入加工環境,彈出【加工環境】對話框,如圖4.4所示。

(3)單擊【CAM會話配置】下拉列表框,選擇cam_general;單擊【要創建的CAM配置】下拉列表框,選擇為mill_planar。

(4)單擊【確定】按鈕,進入加工環境界面。

第4章——表面銑

4.2.3 創建幾何體

進入加工環境,一般先創建幾何體作為表面區域銑的父節點。本次操作需要設置的幾何體有:機床座標系(MCS_MILL)和切削幾何體(MILL_GEOM)。

說明:平面銑削模板初始化後就帶有一組幾何體,一般情況下只是設置現有的幾何體,如果有特殊要求比如多個零件,檢查體或幾何體誤刪等才需要創建。

箱蓋忽略四個角上的螺絲槽就是長方體樣式。需要ug編程視頻資料加Q群614096521那麼箱蓋採用四面分中,上表面對刀來找正機床座標系比較容易。

1.切換幾何視圖

2.座標系設置

箱蓋的加工表面為矩形,座標系最適合的位置為表面中心。

3.創建切削幾何體

切削幾何體包含:指定部件(零件)、指定毛坯(加工時的毛坯)和指定檢查(使用的夾具)。

4.2.4 創建刀具

刀具是任何UG加工操作都必須要創建的父節點。在實際操作當中一把刀可以被一個操作使用,也可以被多個操作使用。本例需要創建一把直徑為32圓角半徑為2的面銑刀。

第4章——表面銑

4.2.5 創建操作

當操作所需要的幾何體、刀具都創建以後。創建表面區域銑操作,其主要任務是調用設置好的幾何體,刀具等父節點和設置加工的參數。

(1)切換視圖為幾何視圖。

(2)右擊WORKPIECE按鈕,彈出下拉選項框。單擊【插入】|【操作】按鈕,彈出【創建操作】對話框,如圖4.14所示。

(3)單擊選擇表面區域銑圖標,操作名稱默認。

(4)單擊【刀具】按鈕,彈出下拉選項框,切換成D35R2刀具。

(5)單擊【確定】按鈕,彈出【面區域銑】對話框,如圖4.15所示。

第4章——表面銑

4.2.6 設置幾何體

操作創建好以後,接下來設置幾何體。本操作需要指定切削區域。

(1)單擊指定切削區域圖標,彈出【切削區域】對話框,如圖4.16所示。

(2)鼠標移到工作區,單擊零件頂面完成選取。

(3)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退出【切削區域】對話框。

第4章——表面銑

4.2.7 刀軌設置

刀軌設置的主要作用是設置刀具的運動軌跡和速度,本操作的刀軌設置需要改變的參數有:切削模式和進給和速度。

(1)單擊【刀軌設置】標籤,彈出【刀軌設置】選項卡。

(2)單擊【切削模式】按鈕,彈出下拉選項框,切換為【往復】模式,如圖4.17所示。

(3)單擊【進給和速度】按鈕,彈出【進給和速度】對話框。按照圖4.18所示輸入各參數。

(4)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退出【進給和速度】對話框

第4章——表面銑

4.2.8 操作

操作標籤主要是計算出刀具的運動軌跡和刀軌的仿真模擬,其中程序的仿真模擬可參考第13章前置仿真模擬。

(1)單擊【操作】標籤,彈出【操作】選項卡。

(2)單擊生成圖標,軟件將計算出刀具的運動軌跡,如圖4.19所示。

(3)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退出【面區域銑】對話框。

注意:嚴格按步驟來就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做出圖4.19所示的效果,請仔細對照實例裡的各個步驟,逐步、仔細地檢查調整。

第4章——表面銑

4.3 表面銑共同選項

在平面銑或者其他類型模板裡,子類型都有很多共同的選項,如圖4.20所示。這些選項(刀軸、進給、速度等)的設置過程、參數在每個類型裡幾乎是一樣的。為了方便學習,對比出子類型的區別,這裡將集中講解。

第4章——表面銑

4.3.1 幾何體

幾何體是定義當前操作所需要加工的部件、被加工區域、使用的檢查體等,打開幾何體選項卡,如圖4.21所示。

1.幾何體

2.指定部件

3.指定檢查體

4.指定切削區域

5.指定壁幾何體

第4章——表面銑

4.3.2 刀具

選擇:單擊方法圖標,彈出下拉列表框,切換為合適的刀具類型。

新建:單擊新建圖標,進入創建對話框,新建方法參照第2章。

4.3.3 刀軸

刀軸即定義機床的主軸方向(刀具的軸心方向)。一般數控機床的主軸是固定的,默認為+ZM軸。在五軸數控機床裡面,機床的主軸可以擺動。根據實際加工的需要來調整軸方向。

打開【刀軸】下拉選項框,如圖4.22所示。共有兩項:+ZM軸和指定的矢量。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ZM軸:默認不變。

指定的矢量:單擊軸圖標,彈出下來選項框切換為【指定的矢量】按鈕。彈出矢量對話框,設置所需要的矢量。

第4章——表面銑

4.3.4 刀軌設置

刀軌設置的主要作用是設置刀具的運動軌跡和進給,比如:進退刀的形式、切削參數、加工後的餘量等。它是平面操作中參數最重要的一欄,打開【刀軌設置】選項卡,如圖4.23所示。刀軌設置一共有10個選項,具體含義如下所示。

第4章——表面銑

4.3.5 切削參數

切削參數主要是對刀具切削路線更精確的設置。單擊【切削】按鈕,彈出進下拉選項框,如圖4.29所示。切削參數裡面包含:策略、餘量、連接、空間範圍和更多。一般軟件會自動設置好參數,編程人員可以默認不變節省時間和精力。

第4章——表面銑

4.3.6 策略

策略指加工路線的大的設置,對加工結果的效果起主導作用。主要是切削角、壁清理和毛坯經常需要設置,其他一般可以默認不變。

1.切削方向:設置進給方法和與刀具旋轉方向,有順銑方法還是逆銑方法兩種,如圖4.30所示。

2.切削角:切削角指切削時路線的角度。單擊【切削角】按鈕彈出下拉選項框,裡面一共有3種:自動,用戶定義和最長的線。

3.壁清理:加工區域完成之後,壁是否要精加工一次。做過清理之後的壁上就沒有大量凸起的殘料。單擊【步進】按鈕,彈出下拉選項框。一共有3種:無、在起點和在終點。

第4章——表面銑

4.3.7 餘量

餘量主要用在公差配合裡或是為達到某一精度時,要求在操作時留下的加工餘量。在UG_CAM裡面還有檢查餘量、毛坯餘量等。餘量選項卡,如圖4.37所示,各按鈕含義如下:

第4章——表面銑

4.3.8 非切削運動

非切削運動主要是設置進刀退刀的方式、抬刀、避讓等,它在切削過程起著輔助切削的作用。往往零件產生過切主要是因為它的設置不恰當造成。非切削運動對話框,如圖4.44所示。

第4章——表面銑

4.3.9 進刀

刀具切入工件時所走的軌跡樣式。它對零件表面質量和選擇刀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封閉的區域,選擇刀具不當會造成刀具的損壞。進刀根據區域分為兩類:封閉區域和開發區域。

單擊【進刀類型】按鈕彈出下拉選項框,可選擇的進刀方法一共有4種:螺旋線、沿形狀斜進刀、插銑和無。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螺旋線進刀

2.沿形狀斜進刀

3.插銑

4.無

第4章——表面銑

4.3.10 開始/鑽點

開始/鑽點是對在進刀/退刀更詳細的設置。如進退刀的重疊,切削的起點等。單擊【開始/鑽點】標籤,彈出【開始/鑽點】選項卡,如圖4.48所示。開始/鑽點裡面有3種方式:重疊距離、區域起點和預鑽孔點。

第4章——表面銑

4.3.11 傳遞/快速

傳遞/快速用於有多個加工區域或者切削路線不連續的情況下,刀具的運動軌跡做相應的變化。如抬刀,避讓等。單擊【傳遞/快速】按鈕,彈出下拉選項框如圖4.54所示。共有3種:安全設置、區域內和區域之間。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第4章——表面銑

4.3.12 進給和速度

在零件加工的過程當中,需要提高效率又要保障加工質量。編程人員就要恰當設置機床的切削速度和進給率等。單擊【進給和速度】按鈕,進入【進給】對話框,如圖4.63所示。設置有時候切削速度和進給率並不清楚,可以依靠軟件自動計算。具體內容如下:

方法一:直接輸入機床運動的主軸速度和進給率。

方法二:自動設置。以表面速度、每齒進給量等,軟件自動計算出主軸轉速,進給速度等。

第4章——表面銑

4.3.13 操作

操作的主要作用是生成、重播刀具的軌跡,以及模擬加工等任務。單擊【操作】標籤,彈出【操作】選項卡,如圖4.66所示。一共有4項:生成、重播、確定和列表。具體內容如下:

生成:計算出操作的刀具軌跡。

重播:重播已計算好的刀具軌跡。

確定:模擬加工。

列表:輸出CLSF格式文件

第4章——表面銑

4.4 NC助理

NC助理是UG_CAM推出的一個簡單、實用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分析的數據類型有4種:級別、拐角、圓角和拔摸角。通過它對加工工藝分析(選擇刀具、適合的操作類型、加工方法)有很大幫助。

4.4.1 分析類型

單擊【開始菜單】|【分析】|【NC助理】按鈕,彈出【NC助理】對話框,如圖4.67所示。單擊【分析類型】按鈕,彈出下拉列表框。各項含義如下:

級別:分析零件的水平面和麵的高度、確定刀具長度、是否需要加長杆等。

拐角:分析軸心在垂直面上的圓角,確定刀具最小直徑。

圓角:分析軸心在水平面上的圓角,確定刀具圓角半徑。

拔摸角:分析零件側壁的傾斜角度,確定操作方法、刀具類型。

第4章——表面銑

4.4.2 分析前設置

分析前設置是公差、設置參照、限制等準備工作。只有進行了分析前設置,才能準確無誤的進行分析。根據零件的複雜程度,分析前的設置略有不同。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參照矢量:用於分析功能所需要的垂直參照方向。

參照平面:用於分析的水平參照平面。

公差:分析時允許的誤差大小。

限制:分析時數值的範圍。

4.4.3 梅花盤分析實例

如圖4.69所示為梅花盤零件。零件為圓柱體樣式120×20,毛坯為半成品件所有上表面餘量為0.5。現要求要加工對零件進行分析。

(1)啟動NX6.0,打開梅花盤零件(光盤\Example\ch4\4.4\nczl.prt)。

(2)單擊【開始】|【加工】選項,進入加工環境。

(3)單擊【菜單欄】|【分析】|【NC助理】選項,進入【分析】對話框。

第4章——表面銑

4.5 梅花盤實例

啟動NX6.0打開梅花盤零件(光盤\Example\ch4\4.5\mhp.prt),如圖4.72所示。在梅花盤實例中,將採用前一節NC助理分析過的數據作為參照,本實例重點是:創建檢查體、混合切削模式。

第4章——表面銑

4.5.1 工藝分析

零件為圓柱體樣式尺寸為120×20,毛坯為半成品件上表面餘量為0.5。現要求要加工的工序是精加工上表面。零件為圓柱體樣式加工區域較多,夾具要儘量避開加工區域。銑表面的加工工藝如下:

裝夾:專用夾具。

刀具:直徑12的平銑刀。

量具:遊標卡尺,刀口尺。

切削用量:主軸轉速1500r/min,進給量800mm/min,切削深度0.5mm。

說明:專用夾具裝夾比較複雜,在編程當中只需要考慮刀具和檢查體的干涉,專用夾具裝夾簡化為一螺栓和螺母。

4.5.2 CAM設置

本例加工工序為銑表面,梅花盤零件需要設置的是平面銑削模板,具體步驟如下。

(1)單擊【開始】|【加工】按鈕,彈出【加工環境】對話框,如圖4.73所示。

(2)單擊【CAM會話配置】下拉列表框,選擇cam_general,單擊【要創建的CAM配置】下拉列表框,選擇為mill_planar。

(3)單擊【初始化】按鈕,進入加工環境界面。

第4章——表面銑

4.5.3 創建幾何體

本小節操作需要創建的幾何體有:機床座標系(MCS_MILL)和切削幾何體(MILL_GEOM)。

1.機床座標系位置設定

梅花盤整體為圓柱體樣式。分中採用上表面圓心對刀,為機床座標系位置,具體步驟如下。

(1)進入操作導航器切換幾何視圖,座標系設置

(2)雙擊操作導航器內MCS_MILL按鈕,打開Mill Orient對話框。

(3)單擊CSYS對話框圖標,彈出CSYS對話框。

(4)單擊【類型】下拉列表框,切換為動態類型。移動座標系的原點到零件上表面圓心,如圖4.74所示。

2.創建切削幾何體

梅花盤的切削幾何體需要指定的有:指定部件、指定毛坯和指定檢查。

第4章——表面銑

4.5.4 創建刀具

本例需要創建一把直徑為12的銑刀,具體步驟如下。

(1)按照前面切換成視圖的方法,切換成機床視圖。

(2)右擊GENERIC_MACHINE按鈕,彈出下拉選項框。單擊【插入】|【刀具】按鈕,彈出刀具類型對話框。

(3)單擊端銑刀圖標,在名稱欄輸入d12,如圖4.83示。

(4)單擊【確定】按鈕,彈出【銑刀-5參數】對話框,按照圖4.84所示設置參數。

(5)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退出【銑刀-5參數】對話框。

第4章——表面銑

4.5.5 創建操作

本實例需要創建操作子類型為表面區域銑操作,具體步驟如下。

(1)切換視圖為幾何視圖,右擊WORKPIECE,彈出下拉列表框。

(2)單擊【插入】|【操作】按鈕,彈出【創建操作】對話框。

(3)單擊選擇表面區域銑圖標。如圖4.85所示。

(4)切換刀具為D12,其他參數默認。

(5)單擊【確定】按鈕,進入【面區域銑】對話框,如圖4.86所示。

第4章——表面銑

4.5.6 設置參數

本操作需要設置的參數有創建加工區域、刀軌設置等,具體步驟如下。

1.創建加工區域

創建加工區域按照分析創建,具體的步驟如下。

(1)單擊切削麵圖標,彈出【切削區域】對話框,如圖4.87所示。

(2)鼠標移動到工作區,單擊選定要加工的面。

(3)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退出【切削區域】對話框。

2.刀軌設置

刀軌設置需要設置的有切削模式、步進、餘量等。

第4章——表面銑

4.5.7 操作

本次操作需要生成刀具軌跡和加工模擬來觀察加工的效果。

1.生成

2.刀軌模擬

2.刀軌模擬

(2)單擊2D標籤,切換成2D動態選項卡。設置速度滑塊為3。

(3)單擊播放圖標,模擬開始,軟件將顯示出毛坯,刀具做較真實的切削毛坯運動。

(4)加工模擬完畢,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退出【刀軌可視化】對話框。

(5)單擊【確定】按鈕,完成退出指定參數對話框。零件表面操作完成。

第4章——表面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