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漫畫書?漫畫書真的對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沒好處?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漫畫書?漫畫書真的對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沒好處?

繪本喂大的孩子,為什麼認字、讀考試題都困難?

真心爸媽講了好幾年培養孩子自主閱讀,遇到的最讓人痛心的問題是:

孩子上學前,我一直和他親子共讀繪本,但上學後,孩子不但完全不想自己看書,而且連認字、讀考試題都困難,這到底是為什麼啊?!我該怎麼辦?

遇到一次兩次,我們以為是個案,但遇到過上百次之後,我們發現,這完全不是個案,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原因在於,在各方的推動下,繪本幾乎是被“神化”了,成了孩子早期閱讀的最優、唯一和全部,而在繪本之後,孩子該讀什麼,卻少有討論和引導,這導致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能讀繪本,就是培養出了閱讀習慣,然後就不再引導孩子的閱讀進階,另外一些父母,則對繪本之後的的閱讀一片茫然,最後孩子的閱讀能力就停留在讀繪本階段——甚至是爸爸媽媽給讀繪本的階段,這根本就不能算是有閱讀能力,認字困難、讀題困難,自然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迷戀繪本的爸爸媽媽都堅信推廣者們關於繪本如何如何有益的說服,卻很少有人瞭解,在繪本閱讀發展比較早的臺灣地區,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已經顯現出來。

臺灣地區出版人李黨在一個出版論壇上說,臺灣地區在10多年繪本閱讀推廣之後,發現孩子的閱讀習慣雖有顯著提升,語文能力卻下降了,有些孩子已經到了高年級,主要的讀物卻依然停留在圖畫書階段,完全無法進入文字的世界。

這和我們在與父母們的討論中發現的問題完全吻合:通過繪本,孩子可能確實較早接觸了閱讀,有了一定的閱讀意識和閱讀習慣,但是讀繪本之後的閱讀,卻陷入停滯,沒有進階,沒有發展出足夠的閱讀能力,沒有閱讀能力,何談閱讀?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漫畫書?漫畫書真的對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沒好處?

為什麼在繪本之後,孩子會迷戀上漫畫書?

除了孩子上學後認字、讀題的困擾,一些爸媽還有另外一個煩惱:孩子上小學一二年級後,讀繪本減少了,但是迷戀上了漫畫書。

我們讀了那本多畫面精美、故事溫馨的繪本,為什麼孩子會喜歡上看那些吵吵鬧鬧一點都不美的漫畫書?怎麼引導孩子開始閱讀那些高品質的經典名著,放棄漫畫書呢?

恕真心爸媽直言,做不到。不讓孩子讀漫畫書,就等於人為斬斷了孩子的自主閱讀之路。

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爸爸媽媽們知道有一門學問,叫“發展心理學”,就會明白,孩子的認知能力,是一步一步來的,需要一點點積累才能發展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漸進,沒有飛躍。

孩子完全不可能像爸爸媽媽期待的那樣,從閱讀繪本,一步跨越到閱讀純文字的經典名著。他需要從閱讀比繪本難度高一點點的閱讀材料開始,慢慢鍛鍊自己讀更多文字、理解更復雜內容的能力,然後才能逐漸進階到順暢地獨立閱讀純文字書的階段。而且繪本之後的閱讀材料,還必須符合孩子當前階段的認知能力。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在繪本之後,會喜歡上漫畫。

漫畫首先保留了圖畫的形式(雖然漫畫的圖畫和繪本的圖畫風格完全不同),同時文字又只比繪本稍多,不會多到讓孩子望而生畏的程度,漫畫的人物、故事,比繪本豐富、複雜,但多數適合兒童閱讀的漫畫,都不會超出孩子當階段的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漫畫的內容無論是童話、科幻、玄幻,還是校園生活,它們在接近家庭外現實生活的程度上,其實都高於繪本,正好配合剛上小學孩子的“社會化”發展階段——他們開始接觸家庭之外更廣闊的世界,也更喜歡看到廣闊世界裡發生的故事。

40歲以上的爸爸媽媽,小時候可能都有讀小人書(連環畫)的經歷,真心爸媽小學五年級之前,主要的讀物就是小人書,那時候小夥伴之間會互相借閱、交換小人書,弄到好看的小人書,點著蠟燭也要看完。

其實,咱們小時候讀的小人書和孩子們今天讀的漫畫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為什麼我們覺得自己讀小人書特別正常,卻非得認為孩子讀漫畫是需要改正的惡習呢?

真心爸媽認為,對今天的孩子來說,漫畫,是在繪本之後,最適合的進階讀物。在漫畫之後,則應該是文字內容稍多於漫畫的各種圖文書,比如漫畫圖文書、攝影圖文書、插圖比較多的文字書,最後,才是純文字書。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漫畫書?漫畫書真的對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沒好處?

放棄漫畫,讀橋樑書不可以嗎?

一些爸爸媽媽反對孩子讀漫畫,認為孩子在繪本之後,應該讀專門為孩子閱讀進階而寫作、出版的“橋樑書”。

橋樑書的概念,來自歐美的分級閱讀,在臺灣出版界也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近些年大陸出版界也開始重視橋樑書的出版。設計橋樑書的初衷,是讓孩子循序漸進、願意自己閱讀,從閱讀中獲得樂趣。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橋樑書”畢竟是出版人“規劃”出來的一種圖書形式,從創作者到出版數量,都還比較有限,其實並不足以滿足孩子的閱讀進階需求。

而漫畫則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出版門類,而且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具有一種“自發性”的特徵(我家喜歡漫畫的小兒,都已經在構思自己的漫畫故事),從創作者到出版數量再到內容的廣泛程度,都遠遠超過橋樑書。

打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說漫畫是一片廣袤的大森林大草原,橋樑書可能之是一片精雕細琢的有機小菜園,前者可能良莠不齊,但選擇多樣,後者可能一根雜草都沒有,但選擇有限。

如果把孩子繪本之後的閱讀限制於那些叫“橋樑書”的圖書,不但會影響孩子從廣泛的閱讀中攝取更多養分,甚至可能會將孩子的思想和思考,禁錮在一個狹小的世界內。這和我們培養孩子閱讀的初衷——讓孩子通過閱讀,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是背道而馳的。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漫畫書?漫畫書真的對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沒好處?

那麼,孩子要讀那些“無厘頭”的漫畫書怎麼辦?

前面說過了,作為一種文化,漫畫確實相當蕪雜,這也是爸爸媽媽一提到漫畫書就如遇洪水猛獸的原因。

真心爸媽也確實看到過這種現象,比如我們孩子讀《丁丁歷險記》《藍精靈》《史努比》《加菲貓》等經典漫畫書、讀各種各樣的科普漫畫書、歷史漫畫書的階段,有的同齡孩子,讀的是那種內容比較單調、以無厘頭搞笑為主的爆笑漫畫,閱讀品質,確實差異很大。

那麼,如何避免孩子迷戀某些確實比較low的漫畫書呢?我們認為,這得靠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你在家裡談論的事情、你看的影視作品、你的日常讀物,都保持良好品味,孩子不太可能會迷戀那些內容貧乏的無厘頭漫畫,他會懂得什麼是品味、懂得選擇品味良好的東西。網上有句流行語,叫“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套用這句話,認知的貧窮,也會限制孩子的選擇能力,所以爸爸媽媽要做的是,讓孩子見到更多的好書,見到好書多了,自然也能學會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好東西,那些東西不值得浪費時間。

這和吃東西很像,你只給孩子吃方便麵或者街頭小吃,孩子會覺得,那些是最好吃的東西,但如果你在家裡親手給孩子做好吃的,也帶他去品嚐真正的美食,孩子可能偶爾仍然想嚐嚐方便麵,但肯定不會認為,方便麵是人間美味。

在孩子讀漫畫書上,爸爸媽媽還需要避免一個傾向,就是“內容潔癖”,認為孩子讀到一點點大人覺得不那麼好、不太理解、不太認同的東西,比如二次元流行的各種話題,就會變得如何如何。

其實沒那麼可怕,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活在一片純淨的真空裡,他會通過同學、朋友、互聯網、遊戲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東西,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如果孩子自身足夠強健,就不會輕易受到所謂“不良”東西的影響,而這種強健,是家庭教育中慢慢培養起來的,不能靠將孩子與外面真實的世界、真實世界的各種流行文化、亞文化隔絕起來來實現,生活在父母營造的“無菌”環境中的孩子,才會真的缺乏抵抗力。

前陣子,一位媽媽問我,“我孩子喜歡看一套遊戲形象衍生的科學漫畫書,已經看了幾十本了,還要再買,怎麼辦呢?”我回答他:“我孩子也喜歡看,他從裡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很好啊。”

有此疑慮的爸爸媽媽,我有一個具體的建議,就是不要一聽名字、一看形象,就把某些孩子喜歡的漫畫書打入不良讀物之列,您可以自己拿起一本,去掉看漫畫書時的有色眼鏡,看看裡邊的內容,是不是像您想的那麼糟糕。

還有一個具體建議,如果孩子只看那種無厘頭漫畫,您可以帶他去書店,或者讓他上任何一家大型網上書店,讓孩子看到,原來有這麼多書可以選擇呢。孩子選擇多了,自然不會再口味單一。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