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種植:紫蘇旱地種植及管理技術

中草藥種植:紫蘇旱地種植及管理技術

紫蘇葉是一種在中國南方湛江吳川地區廣為使用的美味的調味品,人們常常用它的葉子來做菜。紫蘇葉能散表寒,發汗力較強,用於風寒表症,見惡寒、發熱、無汗等症,常配生薑同用。紫蘇適應性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排水良好,沙質壤上、壤土、黏壤土,房前屋後、溝邊地邊,肥沃的土壤上栽培,生長良好。前茬作物以蔬菜為好。果樹幼林下均能栽種。

中草藥種植:紫蘇旱地種植及管理技術

智慧農業:紫蘇旱地種植及管理技術

選地與整地

選地整地:紫蘇適應能力強,平地、山地都可。選擇表土不易板結、通氣保水性好、含腐殖質較高的肥沃土壤作苗床。各類土壤都可栽培紫蘇,以壤土和沙壤土栽培為好。大田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每畝施糞肥或雞羊糞、複合肥。土壤翻耕曬垡整細耙平後作畦。清除育苗地的石塊樹根雜草等雜物,然後深翻25~30cm,結合深翻整地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用量為1500kg/667m2,使土糞混合均勻。再耙細,做床,床寬1.5m左右,床高20~30cm。床長依地形而定。

繁殖

育苗移栽

在種子不足水利條件不好的乾旱地區多采用此法。

苗床選擇光照充足且溫暖的地方,施以農家肥,加入適量的過磷酸鈣或者草木灰,翻勻耙平。4月上旬,在苗床澆透水後播種,播種後上覆淺土,保持床面溼潤,7d左右即可出苗。若氣溫低,可覆蓋塑料薄膜,待幼苗出土後即可揭除。在小苗出齊後方可進行間苗,使苗床上的種苗不致過密,待苗高長到3~4cm,長出4對葉子時,選在陰天或傍晚,按50cm×60cm移栽在田地裡,栽植的前一天,育苗地澆透水。

移栽時,隨拔隨栽即可。根部生長完全的幼苗更易成活。按株距15~20cm,行距30~40cm,溝深10~15cm,把苗排好,覆土,澆水,2天后鬆土保墒。天氣乾旱時2~3天澆一次水,以後逐漸減少澆水,促使其根部生長。移栽後紫蘇幼苗生長緩慢,約3周左右才恢復正常生長。

中草藥種植:紫蘇旱地種植及管理技術

田間管理

摘葉打杈

紫蘇定植20天后,對已長成5莖節的植株,應將莖部4莖節以下的葉片和枝杈全部摘除,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追肥

紫蘇的生長期較短,定植後兩個半月即可收穫全草,故以施氮肥為主。在苗高30cm時進行追肥,於行間開溝施入腐熟的農家肥,然後覆土,用量為1800kg/667m2。第二次施肥在封壟前,方法同上。但第二次施肥注意不要碰到葉子。

中耕除草

及時進行中耕除草。除草本著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幼苗長至約15cm時應進行一次鬆土除草,封壟前結合灌水施肥,可多次進行中耕除草,土壤板結時也應及時鬆土,保持土壤疏鬆無雜草。

灌溉

紫蘇在幼苗和花期時需要水份較多,生長髮育期土壤保持一定的水分有利於紫蘇的生長髮育,水分的管理以苗床溼潤土面不見白為佳,雨天注意排積水。乾旱時應及時澆透水。在雨季時應注意排水防澇,防止積水亂根和脫葉。

中草藥種植:紫蘇旱地種植及管理技術

智慧農業:紫蘇旱地種植及管理技術

採收加工

採收於移栽後當年8~9月,莖葉生長茂盛,種子開始成熟時,選擇晴天收割,香氣足,質量好。若蒸餾紫蘇油時,可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花序初現時收割,出油率最高。若紫蘇子藥用,則於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種子大部分成熟時收割,每公頃可收種子600~750千克。加工全株收穫後直接曬乾,即成全紫蘇;摘下葉片,除去雜質,曬乾,稱蘇葉;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乾,稱為蘇子;無葉的莖枝,趁鮮切片,曬乾,稱蘇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