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為什麼誰都打不贏?

寇亞君

難道阿富汗“帝國墳場”的江湖名號是白叫的?

“誰都打不贏”可能有歧義,是“誰都能打贏阿富汗”呢,還是“誰都打不贏阿富汗”呢?

阿富汗在歷史上弄翻了多少當時強大的帝國,當初每一個自以為牛哄哄的天命帝國衝進去想佔領這個歐亞高地,然而沒有一個在阿富汗能夠有過好下場。


阿富汗位於中亞的核心地帶,位於帕米爾高原以西,在帕米爾和天山山脈中間有條狹窄的通道,自古以來就是東西商貿咽喉要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瓦罕走廊。

不但這樣,只要翻過新都庫什山,往南便是一馬平川的南亞次大陸,多少人想通過這條路線拿下印度,然後愉快地玩耍。正如當年雅利安人在印度一樣。


然而,一定要說然而,阿富汗不是什麼好地方。這裡氣候差,又是高海拔,山底縱橫。不說是古代,到現在想要在那裡立足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補給是個大問題啊。你想肅清敵人,可是敵人在哪兒你都不知道,怎麼打?

所以,入侵者往往開始還很開心,到後來就被拉入了帝國墳場慢慢蹂躪致死。阿富汗人以部族為核心,你是全部部族全部幹掉,還是拉攏一部分打擊一部分呢?他們部族之間總有千絲萬縷聯繫,往往想拉攏分化都是被人家合夥坑了數錢。

總之,阿富汗人幾千年仗都打下來了,也不在乎再和你打幾十年仗。要不一直這樣打下去?不知道外來者的部隊補給怎麼辦,最後大多數都被這樣給拖垮了而已。


所以,基本上試圖佔據阿富汗地區的帝國們都會按照如下流程進入死亡模式:

1)愉快地沿著好路進入阿富汗,佔據個別核心城市;

2)咦?怎麼地形有點複雜,高級武器好像沒什麼孿用,那幫傢伙一打就跑,一不小心就被打黑槍。

3)窩草,怎麼一會冷一會熱?這個冬天沒法過了。胸好痛,氣好悶,沒病走幾步也喘氣過來。敵人……敵人在哪兒呢?

4)報告……我們後勤又被劫了,怎麼辦?明天要餓肚子了。算了,還是找個小弟看場子吧。

5)窩草,根本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看得住場子的傀儡或者盟友。打了A部落,聯姻的B部落前來幹架。拉攏了C部落,敵對的D部落也要抽份子,一個個部落去擺平,又沒這個工夫,而各個部落都沒油水可搶卻又桀驁不馴彪悍善戰。


“帝國墳場”的江湖名號不是白叫的,是阿富汗地區人民幾千年來打出來的。以下為歷史上試圖佔據阿富汗地區,但最終被收拾了的大帝國清單。包括但不限於:

1.波斯帝國(前6世紀中期-前330年)

2.亞歷山大帝國(前330年-前312年)

3.塞琉古王國(前312年-約前250年)

4.巴克特里亞王國(約前250年-約前135年)

5.大月氏、大夏、罽賓(前2世紀-8世紀)

6.貴霜王國(公元1世紀-3世紀)

7.薩珊王朝(3世紀-5世紀)

8.嚈噠(5世紀-568年)

9.西突厥汗國(568年-660年)

10.大唐帝國(660年-710年)

11.阿拉伯帝國(710年-822年)

12.塔希爾王朝(822年-873年)

13.薩法爾王朝(873年-900年)

14.薩曼王朝(900年-962年)

15.伽色尼王朝(962年-1151年)

16.古爾王朝(1151年-1215年)

17.花剌子模(1215年-1220年)

18.蒙古帝國和伊利汗國(1220年-1337年)

19.克爾特王朝(1245年-1389年)

20.帖木兒王朝(1389年-1507年)

21.莫臥兒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16世紀-1747年)

22.大英帝國(1839年-1919年)

23.紅色蘇維埃帝國(1979年-1989年)

24.美利堅帝國(2001年-2014年)

向幾千年來犧牲在阿富汗的帝國們致哀。脫帽、三鞠躬、家屬答禮……

希望我們的答案能夠幫助到您,以上。


賞金掠食者

天時地利人和,入侵者啥都不佔,勉強有武器優勢。

在中國的眾多鄰國中,有一個看上去不起眼實際上卻戰鬥力爆表的國家,它就是阿富汗。阿富汗雖然是彈丸小國,卻身處四戰之地,從古至今都是大國爭相追逐的目標。原因很簡單,阿富汗地方雖小卻處在中亞核心區,向南直達印度半島,是外來民族征服印度的不二之選;向西是中東產油區,控制世界的錢袋子;向北是俄羅斯北極熊;向東大家都懂得,就是我們中國。

這樣一塊地方,自然是大國關注的焦點,而從漢朝開始為了夾擊北方的匈奴,漢朝天子就派人向西尋找被匈奴人欺凌的大月氏部落,而尋找的地點就是今天的阿富汗。而近代以來,阿富汗則先後跟三個超級大國對抗過,並且還不落下風。第一次是在19世紀跟大英帝國兵戎相見,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英國遠非今天的英國可比,當時的日不落帝國可是超級大國,全球遍佈殖民地。為了征服阿富汗,英軍數次興師動眾,結果卻功敗垂成。

說起英國的阿富汗情節則主要是源於其想打通非洲跟印度殖民地的通道,再一個就是想通過控制阿富汗來遏制沙俄南下繼而染指印度。1839年英國第一次入侵阿富汗,派了三萬人馬,考慮到英國本土遠涉重洋,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對比同時期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總共才出動了不到四千人。這三萬人進入阿富汗之後進軍十分順利,阿富汗只有一萬軍隊,而且武器落後,根本不是現代化英軍的對手。於是英軍順利佔領了坎大哈和喀布爾,然而對於阿富汗人來說,此時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阿富汗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它是一個部落制的國家,你打贏一個政府沒有用,餘下的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裝,他們群起反抗,英軍疲於應對。很快其中一個部落佔領了一條交通要道,英國人沒辦法選擇拿錢贖買,但面對為數眾多的部落如果一直贖買下去的話,英國得破產。1841年阿富汗部落聯盟起義,大刀長矛一起上,竟然一舉收復了喀布爾,英軍一萬六千人撤退,最後只逃出一人。面對如此形勢,第二年英國便撤退了,此戰英軍損失三萬人,花了1.5億英鎊,結果在阿富汗的山地裡折戟沉沙。

英國人走了之後,俄羅斯人來了,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原因不用多說了,自然是蘇聯在與美國爭霸期間,胃口膨脹,一心一意要把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蘇聯在入侵之前也在阿富汗曾扶持了很多代理人,這些代理人在上臺之前還十分聽話,但上臺之後就一心想擺脫俄國的控制,表示要親美。對此蘇聯當然無法忍受,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出兵。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阿富汗一夜之間冒出了數百個抵抗組織,比美國在越南還要慘。蘇聯在阿富汗一打就是十年,前前後後用盡了手段,可怎麼打就是打不贏,最後只能是宣佈撤軍。

蘇聯人之後就是美國人了,美國人以反恐之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說是結束,不過以目前的狀況來看,美國人的遭遇也不樂觀。平心而論,阿富汗雖然是個山地國家,但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再加上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位置,所以未來的發展前景相當可觀。別看人家現在政局動盪,但只要安定下來,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富裕的國家。


地圖帝

阿富汗由於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歷史上曾被外來勢力頻繁的光顧。英國、蘇聯、美國等國都發動過對阿富汗的戰爭,但是最終結局都是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不得不選擇撤軍。阿富汗之所以這麼難打,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

第一、地形複雜適合打游擊戰。

由於阿富汗境內五分之四的地區是山區,因此便於阿富汗人民隱藏打游擊戰。阿富汗境內只有那麼有限的幾條通道,一旦進入山區,機械化作戰武器難以發揮有效作用。

第二、阿富汗人民英勇善戰。

阿富汗人民經歷過多次入侵,都是在反抗入侵的過程中生存下來的,戰鬥力超強。

第三、阿富汗是正義戰爭,得到其他國家援助。

由於阿富汗重要的地緣位置,周邊國家不想讓外來侵略勢力佔領阿富汗,一般會援助阿富汗打擊外來入侵者。

第四、阿富汗是部落聯盟國家,各部落可以各自為戰。

阿富汗由於是部落聯盟國家,全國各地由很多個部落控制,因此即使外來勢力佔領了首都,也不能使整個國家屈服。由於阿富汗人民痛恨入侵者,所以外來勢力走到哪都會被當地部落進行反擊,始終不能佔領整個阿富汗。

第五、本土作戰PK勞師遠征

阿富汗是本土作戰,熟悉地形,而外來者勞師遠征,既不熟悉地形,又不方便補給,而補給線還很容易被掐斷,沒了補給,仗還怎麼打。

綜上,阿富汗本來就是一個戰鬥力超強的民族,再加上獨特複雜的山地地形,企圖征服阿富汗的國家最後大多以失敗告終。


銘蘇先生

很多朋友對於國家的理解總是喜歡把自己帶入進去。其實世界上大多數都與現代國家不同。



就以阿富汗來說,表面上他是一個國家,實際上他是一個由幾個大名族和數百個部落組成的混合體。大多數人還生活中在中世紀。



中世紀的特徵就是沒有權利中心體,國家政府只是表面上的領導,實際上全國數百個部落就像事實的獨立王國。根本不會聽命中央的。落後的經濟讓人們對物質的需求要求可以到很低,多山的地形又保護了這種小的分割。

而很多時候的統一,其實也只是大家的某種妥協,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那麼馬上國家又會分解。這就是阿富汗為什麼千百年只有欺負的命,很少有走出去征服別國的事情,雖然他們很驍勇。



回到題主的問題,何為阿富汗誰也打不贏。結合前文,阿富汗是一個鬆散的權利體,外部強權進入,要麼自己變成一個強權,去逐個征服,幾百個部落,這是一個很恐怖的工作量,那麼就扶持當地人做一個傀儡政權,但是下面的部落又回到老樣子。這也就是阿富汗一直難征服的原因。



打破這種僵局,我想只有城鎮化,強權化這個出路。強權化可以保證在幾十年中央力量壓過地方,保證國家的穩定。城鎮化則是把人口打散,讓他們脫離了原有的組織聯繫。同時讓他們享受到物質的舒適,於是在也回不到從前。國家進一步現代化。

我是一個二百斤的胖子,喜歡生活,分享樂趣是我的生活意義。天文地理,大象螞蟻,四書五經,蠟筆小新都是我的愛好。歡迎大家關注。((유∀유|||))


用戶88140213113

阿富汗誰都打不贏?表達不準確,只能說明阿富汗這個地方不太容易征服,很多大帝國進入這一地區都折戟沉沙,灰頭土臉撤出去,並不是打不贏阿富汗軍隊。



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阿富汗也不是像想象的那麼神,阿富汗的神奇的戰績被很多軍史愛好者誇大了,阿富汗的不易征服和“帝國墳場”的稱號只有在近現代史中,表現才比較突出。

19世紀中期、後期和20世紀初,阿富汗人曾三次抵抗住了世界海洋霸英國的入侵,因此才大顯神威,被世人所記住,世界上還有一個雖然落後但非常頑強的國家,這個國家叫阿富汗,它能抵擋得住大英帝國的入侵。



1979年,蘇聯人也開始來試試,出兵佔領阿富汗,但近十年時間,蘇聯在阿富汗的複雜地形中搞的迷糊了,在阿富汗人頑強抵抗,蘇聯軍隊難以速戰速決,陷入阿富汗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蘇聯為此付出了數百億美元軍費,數萬軍隊傷亡的代價,最後也只能撤出阿富汗,嚴重透支了蘇聯的國力,又一個超級大國折戟沉沙。



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美國以基地組織藏在阿富汗境內,受到塔利班政權的支持為理由,所以要出兵消滅邪惡的塔利班政權和基地組織。美國軍隊打入阿富汗,到現在過了十五六年了,依然沒有完全控制阿富汗,塔利班殘餘勢力依然和美國打游擊戰,美國為了阿富汗戰爭卻付出了上萬億美元代價。



由於近代時期的英國、冷戰時期的蘇聯和今天的美國,對阿富汗的佔領都不是太順利,甚至失敗告終,阿富汗才有了“帝國墳場”之說,意思是無論是再大帝國,如果膽敢入侵阿富汗,都會遭受到失敗。

根據以上資料,阿富汗的“帝國墳場”也就不到兩百年曆史(從1839年英國入侵開始),之前更長的歷史時段,阿富汗地區和其他中亞地區沒有什麼兩樣,先後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朝、大夏、月氏人、貴霜人、厭達人、波斯薩珊王朝、西突厥人、唐朝、阿拉伯國家阿拔斯王朝、薩爾法王朝、薩曼王朝、加茲尼王朝、古爾王朝、花剌子模王朝、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等等大串的王朝統治征服過,也沒有聽說這些帝國進入什麼墳場,反而阿富汗作為這些王朝的爭奪戰利品的存在。



直到1747年,阿富汗的普什圖族阿布達里人酋長艾哈邁德脫離波斯的控制,建立杜蘭尼王朝,阿富汗國家才真正形成。當然如果從這裡開始算的話,說是“帝國墳場”我不跟你犟,但歷史上很長時間的阿富汗就是個大帝國附屬地,而且是個經常被征服之地,帝國墳場威名的確有點誇大其詞


大正看世界

這是一個表達不準確的問題,事實上,歷史上征服過阿富汗的外族不計其數。

早在公元前7世紀,居魯士在攻佔巴比倫之後,就帶著大軍前往東方掃蕩那裡的斯基泰民族,順路進攻,一舉攻佔了阿富汗地區。此後,阿富汗地區一直依附於興起在伊朗高原的強大政權。波斯滅亡後,亞歷山大將阿富汗作為進軍印度的要道再一次征服了這裡。在他死後,他的將軍賽疏西統治這裡。在這裡留下了大量希臘移民。

公元前2世紀,賽疏西王朝被強大的帕提亞人打得向西流竄,帕提亞人又征服了阿富汗。他們在阿富汗的統治非常鬆散,僅僅依靠當地的土著總督,只要稱臣納貢即可,這就是中國史書上說的“大夏”,不到百年時間,從中亞遷徙而來的遊牧民族月氏(貴霜)就攻滅了大夏,征服了這裡。

薩珊波斯崛起後,波斯人再一次征服了阿富汗。直到7世紀,穆罕默德的弟子們騎著快馬摧垮了強大的薩珊王朝。664年,阿拉伯帝國的大軍兵分兩路直搗中亞,阿富汗的大小酋長及部落紛紛歸附,從此成為了一個伊斯蘭國家。阿巴斯王朝中衰,各地諸侯爭霸,阿富汗又相繼被塔希幹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統治。隨後,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了加茲尼王朝,阿富汗人乘著加茲尼王朝的雄風,征服了北印度的廣大地帶。後來,加茲尼王朝被塞爾柱帝國取代,古爾王朝又作了一段時間的主子。隨後,花剌子模,德里蘇丹國都曾染指阿富汗,直到成吉思汗的子孫橫掃亞歐大陸,阿富汗都保持著軍閥割據的局面。



伊爾汗國被帖木兒取代後,阿富汗各地又臣服於帖木兒。白羊王朝也曾統治過一段時間。阿富汗人還動不動就被莫臥爾帝國暴打欺負。直到後來,阿富汗人建立了第一個自己的政權,由圖什普族建立的漢達基王朝。漢達基王朝一度向西征服了大半個伊朗高原,等到納迪爾沙橫空出世,阿富汗漢達基王朝滅亡,臣服於他。納迪爾沙死後,杜蘭尼王朝建立,杜蘭尼王朝是第一個阿富汗近代意義上的國家。

杜蘭尼王朝晚年,多斯特.穆罕默德自立為王,他建立了巴拉克扎伊王朝,這是阿富汗最後一個王朝。正是在多斯特時期,英國和阿富汗發生了那次大戰,英國人損失慘重,阿富汗依靠伊朗奪取了部分國土,但隨後依然受到英國控制。



20世紀初的蘇聯建立,使得阿富汗王國背棄了英國,投靠了蘇聯的懷抱。正是蘇聯的擴張欲和霸權主義,產生了79年的阿富汗戰爭。隨著蘇聯撤出阿富汗。國內動盪不安的局勢下,塔利班才得以崛起。


朱興子

這個問法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阿富汗打誰都打不贏“或者”誰都打不贏阿富汗“,而且這兩種理解方式都有一定道理:

從歷史上來看:阿富汗本土很少崛起對世界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帝國,而其作為連接東亞、西亞、南亞和中亞的戰略樞紐地位使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貴霜帝國、突厥汗國、中國唐朝、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大英帝國、蘇聯、美國輪番踏上這片土地,可以說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一片飽受侵略蹂躪的土地。

然而與此同時這個國家卻獲得了“帝國墳場”的稱號:從1839年至1919年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大英帝國先後發動三次阿富汗戰爭,結果殖民地遍及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卻在與阿富汗的三次對決中三戰皆敗;1979年當時和美國併為世界超級大國的蘇聯出兵阿富汗,結果不僅一無所獲,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還加速了蘇聯解體的進程;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儘管在一開始的正面戰場對決中猶如摧枯拉朽,但當阿富汗新政府成立起來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才發現真正的戰爭才剛開始。

為什麼阿富汗會成為飽受侵略蹂躪之地?這首先歸因於阿富汗具有極強的戰略通道意義:阿富汗的東面是中國,西面是西亞伊斯蘭文明區,北面是中亞地區,再往北是俄羅斯,往南這是南亞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之地。誰得到阿富汗就意味著在亞歐大陸的地緣中心打下一顆釘子:儘可以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輻射到整個亞歐大陸並威懾周邊各大強國,退也可以迫使這些大國強國中和自己關係緊張者不得不因為投鼠忌器而有所收斂,因為自己隨時可以通過阿富汗威脅與自己關係緊張的國家的安全。

那為什麼每一個入侵阿富汗的帝國最終都慘淡收場?這和阿富汗的地緣區位和地理構造同樣具有很大的關係:阿富汗氣候差,又是高海拔,山谷縱橫。崎嶇複雜的山谷地形為阿富汗本土勢力反抗外來入侵者提供了天然的庇護藏身之所,想想單是一個本拉登就躲了多少年吧。而阿富汗獨特的戰略地緣區位使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一旦某一外部勢力侵入阿富汗,立刻會遭到周邊各路勢力的公開反對和暗中下套:大英帝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時遭到沙皇俄國的抵制,蘇聯出兵阿富汗遭到以美國為首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聯合抵制。即使退一步講:某一帝國成功征服了阿富汗,那麼該帝國本身就成為了周邊勢力的擴張對象——花剌子模就曾成功在阿富汗建立起統治,可這卻使其成為蒙古人擴張征服的目標。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阿富汗為什麼誰都打不贏?

打贏的標準是什麼?

1.佔領阿富汗首都,推翻阿富汗政府。

2.還是打到沒有阿富汗人敢還手,徹底征服阿富汗。

如果打贏的標準是第二個,這個不論是蘇聯還是美國確實都沒達到,都打輸了。

那能不能達到第二個標準了,能!只要帝國主義更狠一點,跑到山裡就燒山,炮火犁地式轟炸,跑到洞裡就放火放毒氣,搞大規模屠殺,不怕阿富汗人不顫抖臣服。

如果是第一個標準,蘇聯美國都完成了目標,打贏了。


那人燈火

並不是誰都打不贏阿富汗,其實誰都打得贏阿富汗,只是不想繼續打而已。

阿富汗只是在具有象徵性的戰略意義,這句話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象徵性”,一個是“戰略意義”。

戰略意義只有在雙方進入必然衝突的時候才具有作用,如果只是預防和想像未來衝突去提前佔領,然後衝突並沒有發生的時候,這種佔領就失去了意義。

要知道打阿富汗可沒有什麼收益,都只是為了佔領具有戰略意義的高點,但是如果衝突解除,那麼這個戰略高點就失去了意義,沒有意義的時候,誰還花大力氣去佔領它。

當初沙俄和應該就弄出了一個勢力分割區“佤汗走廊”。

要是阿富汗裡面遍地黃金,遍地石油,你看看會不會被征服?

早就被瓜分的骨頭都不剩了,管理你多難打,只有打下來有收益,阿富汗早就不存在。

並不是別人打不贏阿富汗,而是打阿富汗除了虧錢之外,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好處。

不然美國早就像打伊拉克那樣砸一萬億下去,都不用美國出兵,單單用僱傭軍都夠了。

美國在阿富汗打了那麼久,投入還沒有打伊拉克多呢。

蘇聯當初退出阿富汗也是因為一直都在花錢,而沒有收益,打這樣的戰爭是虧本的。

阿富汗窮地方一個,都是山,打下來也沒什麼用。


一號風手

這個問題簡單。 阿富汗為什麼誰都打不贏? 因為去的人主要就不是奔著阿富汗去的。志不在此,自然和又窮又硬的阿富汗人也論不得輸贏。 因為去的人在阿富汗一路打下去發現敵人是越打越多,可真正的敵人坐在圈子外面遞炮彈呢。從這個意義上說,你得擴大阿富汗戰場的圈子,一擴再擴並打贏。才能算贏。 最少,就是美國到現在也做不到這一點。 那就耗著吧! 阿富汗那個地方,地處要衝。你來我往,進進出出可以。但有強勢力要盤踞大家都不能接受。你卡住了收稅大家也受不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