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猛虫过江》一部烂出新高度的电影

小沈阳《猛虫过江》一部烂出新高度的电影

其实很好理解小沈阳的企图,他想要讲述一个小人物卷入大事件后面对一系列难题,以真诚、善良和正义感解决问题的故事,过程中通过反差、误解、台词乃至无厘头制药笑果。但正如我们看到的,小沈阳完成的并不好。

作为一个喜爱看电影的人,一部影片如果在片头十分钟不能吸引我,那我很可能就关上电脑了。因为一部影片片头一是引出、介绍电影主要人物,包括社会背景、性格特点等;二是要让观众接受你电影世界的设定,使观众相信你所要讲述的故事是可信的可靠的,并为后续故事开展、人物塑造做好铺垫,埋下伏笔。但《猛虫过江》在这方面却是失败的,甚至有点悖论,通过片头的展示,我们看到的是参加酒席爱占小便宜,打牌赌博还耍诈、不认账,较量碰瓷技术高低等好逸恶劳的东北人,看完全片,观众会疑惑,这样一种东北人是怎么利用自己的特点解决问题的?难道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主角沈福在这群东北人中的与众不同?!

喜剧中有一种手法叫反差,或者叫反配,即人与事、人与环境的反配。“一个人的习性或文化习惯,在他应在的地方,看不出来机械或缺陷,但一旦把人物放在和其性格、习惯等完全相反的的情境中,其机械性和缺陷就会被完全暴露”,比如《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和《欢迎来到东莫村》里南北韩军队进入世外桃源闹出的一系列笑话。

《猛虫过江》中最重要的设定是人与环境的反配,表现一群东北爷们在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的台湾闹出的一系列笑话。 但这部分恰是小沈阳电影里最失败的部分,因为他并有没突出“东北-台湾”的文化反差,我们看到仅仅是男二号穿着貂皮大衣热的满头大汗的傻气(智商正常的都不会这么做吧)和时不时蹦出的几句闽南话。所以,本想以文化环境的反配来制造喜剧大扣的小沈阳在这里完全走偏了。

其次是男主角,作为电影主角,他不应该脸谱化,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成长,看到小人物的人生高光时刻。但从头至尾,小沈阳饰演的男主都是一成不变的,他不像他的东北同类一样在宴席上偷个蛋、偷块肉爱贪小便宜,并且还敦敦教诲他的兄弟、关心孝顺他的奶奶,即使继承了爷爷的集团也没起一丝贪念,本能一走了之却留下来无私的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我们看不到他行为的动机、看不到他的成长,既没有小人物的缺点,也没有成为大英雄有力的证据,所以显得单薄无力,他的聪明机智,冷静沉着,有情有义就不可信。

女主角宋芸桦是吸引我看这部片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女主角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存在,不应该是个花瓶,她应该是鼓励男主克服自身缺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设置,但宋芸桦的角色全程像个打酱油的,作用微小。

再说潘斌龙的男二号,这个角色前半部分是不怎么讨喜的,这并有问题,但后半段人物的转变(如果说有转变的话)却显得勉强。其中最关键的是闹出人命后与男主沈福的一场冲突没处理好,这本来应该是男二号性格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前半部分一直强调的是这个角色的好赌爱钱、胆小怕事,那后期应该是这个角色为了兄弟情义完成性格转变,但却被轻轻带过了,所以转变显得牵强,假如能够处理成男二为了钱勾结反派背叛男主然后完成人物升华相信会好很多。

影片另一大失败是刘桦一伙的故事线游离于九天云外。影片只有两条故事线,主线剧情和刘桦一伙的副线。即使如此,小沈阳依然没有处理好。片尾刘桦的小弟说我们千里迢迢跑这么远是为了什么,刘桦略带吐槽的说“就为了送把刀”,这无疑是承认了此条线的失败。当笑点或包袱不能依附故事,或者说为了故事服务,那观众在尴尬的笑过后觉得是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在看到刘桦被房子三面大窟窿冻的瑟瑟发抖,被狗追,乃至他新收的一群傻乎乎的小弟制造的笑料时却觉得无聊,觉得低俗,其与主线剧情毫不相关,因此我觉得预告片里刘桦抱怨小沈阳把自己的镜头剪的太多是错误的,小沈阳不是剪的太多,是剪的太少,保留三个镜头足以。

作为一部喜剧电影,一切包袱笑料都应该是为故事主线服务的,故事讲的是人,小人物或者说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平淡的,所以我们希望在电影中看到小人物遭遇我们平时不能经历的事情,成就人生中的英雄时刻,满足观众的想象。但如果这个人物不可信,那我们就无法将自己带入角色,从而享受这种意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