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德國滿營“鐵匠”卻偏要“繡花” 他們為何會忘記鐵血?

很難想象德國隊會步往屆衛冕冠軍的後塵,早早在小組賽就被淘汰出局。雖然衛冕冠軍在小組賽就被淘汰出局的例子,在新世紀的幾屆世界盃屢屢發生。


觀察:德國滿營“鐵匠”卻偏要“繡花” 他們為何會忘記鐵血?

2002年,萬眾矚目的法國隊,在小組賽首輪輸給了首次參加世界盃的塞內加爾。隨後兩輪比賽法國隊的狀態始終低迷,結果小組賽三場比賽一球未進,被直接淘汰,成為史上最差衛冕冠軍。不過,當時齊達內缺陣,給法國隊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

2010年,意大利作為衛冕冠軍,和巴拉圭、斯洛伐克和新西蘭分在同一小組。這原本是一個看上去並不難的小組,但意大利竟然一場未勝,以小組墊底的成績出局

2014年,西班牙作為衛冕冠軍,小組賽首戰被荷蘭隊打得丟盔棄甲。第二輪又被智利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僅得小組第三,無緣出線。
觀察:德國滿營“鐵匠”卻偏要“繡花” 他們為何會忘記鐵血?


可是,儘管有法國、意大利、西班牙這些曾經強盛一時的球隊在陰溝裡翻船的前車之鑑,但作為新科衛冕冠軍,來到俄羅斯的德國隊遭遇小組賽出局的窘局,依然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因為本屆世界盃的俄羅斯,與當年的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德國隊和四年前相比,依然顯得兵強馬壯,並沒有哪個位置出現致命的人員空缺。不過,和那些小組賽就倒下的衛冕冠軍一樣,德國隊也存在打法僵化的明顯問題。

事實上,勒夫在本屆世界盃將採取的戰術,從他放棄曼城主力薩內開始,就有明顯跡象。薩內作為單兵爆破能力超強的突擊性前鋒,適合在球隊打防反的時候用個人能力衝擊對方的邊路。


在曼城,薩內在前端接應席爾瓦、德布勞內等人的直塞傳球后,高速前插對手禁區的畫面屢見不鮮。但勒夫認為薩內不適合德國的戰術,在傳控為主的德國隊內,以區域小球傳遞推進的陣地進攻,才是勒夫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戰術。放棄了薩內,事實上說明了勒夫將繼續以小球傳遞推進為主的戰術。

這也沒錯,前提是德國隊依然有四年前那套適合攻防轉換的陣容。像那場經典的半決賽,面對巴西,德國人幾乎是一次次將球傳進了球門。可惜,與四年前相比,德國中後場主力框架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隊長拉姆退役,核心施魏因施泰格已過巔峰期,中衛組合也已經沒有四年前博阿滕和胡梅爾斯的穩定狀態。勒夫堅持的傳控,將德國球員按著四年前的冠軍框架來找,在世界盃開戰前的一系列熱身賽已經屢遭碰壁。只是,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德國隊是在儲存狀態,事後諸葛亮的回看,當時的德國已經疲態盡顯。


觀察:德國滿營“鐵匠”卻偏要“繡花” 他們為何會忘記鐵血?

其實,在之前聯合會杯,德國隊在一批替補球員出征的情況下,勒夫曾經嘗試過傳控之外的打法,可是,最後德國隊如願奪冠的結局,成為了一柄雙刃劍,德國上下因為此次奪冠,對世界盃前景顯得信心十足。但與此同時,勒夫反而認為德國球員有能力繼續維持強勢的傳控。在聯合會杯結束後,勒夫又將德國隊調整回傳控的老路。


觀察:德國滿營“鐵匠”卻偏要“繡花” 他們為何會忘記鐵血?

面對眾志成城的韓國隊,德國隊依然很難通過傳控撕開對手防線。從墨西哥,到瑞典,再到韓國,對手的牌面實力逐漸下降的情況下,德國隊進攻依然毫無起色,堅持沉悶傳遞的德國人,似乎忘記了他們有明顯的身高優勢,而攻破密集防守的不二法寶,不正是邊路傳中、高空打擊嗎?事實上,勒夫選擇帶上戈麥斯,正是基於這種戰術的考慮,但他最終也只是將戈麥斯作為絕境時的備選方案。
觀察:德國滿營“鐵匠”卻偏要“繡花” 他們為何會忘記鐵血?

以巴拉克、梅策爾德、卡恩、比埃爾霍夫等為主的老一代德國球員,與現在相比,在球隊整體技戰術方面明顯粗糙不少。而在更堅持細膩技術和匹配戰術需求的青訓成果逐漸湧現之後,德國隊從2006年開始就逐漸轉向了細膩的傳控。也正是在那一年,勒夫接過了克林斯曼的衣缽,德國隊的整體風格開始全面轉變。
觀察:德國滿營“鐵匠”卻偏要“繡花” 他們為何會忘記鐵血?


然而,本屆世界盃德國隊身上的德意志精神蕩然無存,過分依賴傳控和技術,忽視了精神層面的塑造,在面對小組賽的對手時,德國隊顯得無可奈何的局面令人非常陌生。這顯然不是那支令人稱道的德意志戰車,失去了日耳曼不屈戰鬥的精神,這樣的德國隊稱不上是德國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