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為京東導流,如何看待京東佈局社交電商?

酷酷的運動鞋

近年來,社交電商還是蠻火爆的,算是一種新型電子商務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動、企業與用戶之間的溝通以及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帶來一定的購物消費,這就是社交電商的一種直觀表現。

社交電商為什麼會火

在過去十幾年裡,可以當做是國內電商行業發展的上半場,各個平臺的自增長用戶能夠有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來自於網民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消費者從線下轉到線上的消費需求,而電商恰恰滿足這個需求。

但是隨著電商行業整體的發展壯大,很多平臺的流量增長已經趨於天花板狀態。本身已有的自增長已經明顯不滿足閉環經營。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流量,入駐第三方社交平臺,以此渠道來獲得更多的用戶流量。

另外社交電商的一大優勢便是在於能夠通過社交網絡和社群運營來讓渠道更加下沉。從而挖掘大量三四線城市的用戶資源和市場空間,這在拼多多上便有很好的體現。

同時很重要的一點,在電商行業壯大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社交電商,遠比初期的要完善很多。比如從用戶上來看,其對性價比的追求正在漸漸大於對價格的追求,他們不會盲目購買,而是更加註重品質。而這卻也是京東的優勢所在,自帶“正品”標籤。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傳統電商還是社交電商,商品品質和消費體驗永遠都是留存轉化最關鍵的一環,社交電商領域誰能在倉儲、物流、品控、消費者增值服務上做更多的企業會更有機會勝出。


互聯網先驅者

謝謝您的問題。我認為,京東佈局社交電商,實際印證了一個趨勢,電商與社交將深度融合。

  1. 雙方合作是各取所需。微信是十分重要的社交工具,有大量的基數用戶,還可以搜索吸引大量流量,電商需要社交平臺維繫客戶、增進互動。反之,微信也希望轉型為範圍更廣、規模更大的平臺。雙方有合作需求。


  2. 雙方合作是商業邏輯轉變的積極探索。京東與微信、京東與騰訊,雙方都在探索融合。社交與電商融合體現了一種邏輯,由“我從海量的商品中找到適宜商品”轉變為“我從社交興趣群中找到青睞的產品”,前者是我主要挑商品,後者是我主要被推介產品,前者是以我為主,後者主要是粉絲、明星、爆款、熱點等影響。這是商業邏輯的轉變、也是發展模式的轉變。

  3. 雙方合作描繪了電商與社交的深度融合。社交與電商合作,利用各自市場與特長,不斷擴大規模、不斷裂變,使營銷量的增加,能讓雙方的體量、規模、平臺實現大幅度擴張。這是趨勢,今後電商與社交必將成為一個新的經濟體。
    歡迎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月臺別院



相信未來小程序會成為更多商家爭搶的流量口,如果有興趣不妨來上線了做個小程序嘗試一下社交電商,或許會有新發現呢。


上線了

不過細想起來,社交電商有時還真是偽命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騰訊一直都惦記著電商這塊,阿里也一直惦記著社交這塊,可他們相互都無法做得成功起來,難道是因為他們缺錢嗎?

答案不是的,它們這些企業用富可敵國不為過。有人說是對方做得很好已經無法再超越對方核心領域(指雙方的社交和電商),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是人本性的問題。

回來到社交電商問題,很多人都容易會排斥社交電商,用你們這個軟件把我們聚集到一塊就是讓我們花錢購物,在心理上會有牴觸。

如果騰訊和阿里合併了,那沒得說了,都是他們家的,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人總要融入社會吧。如果不能合併,很多人都會將他們區別分開,社交的時候不談錢,談錢的時候不社交,談錢傷感情!

而很多人為了利益最大化,肯定會不遣餘力促成社交電商。而社交電商從用戶角度來說是存在牴觸的。

還有一個入口搞的微選,人家就是想“賣碼”而已,生意商家或個人自己去做。


籌之

同樣的案例:阿里做了好幾版社交、騰訊的拍拍和搜搜,更久遠一些的新浪做微博、做UC。。。太多例子不一而足了。

同樣的問題,京東做社交電商,多半也只是巨頭的無奈防守罷了。新模式的崛起會讓老的巨頭惶恐,但往往回天乏力——光巨頭內部無形的壁壘,又有幾人能打破?換個角度看:如果哪天京東的優勢不是強大的物流配送和較不錯的貨品質量,而是天天在曬朋友圈,京東還會是京東麼?只怕也半條命沒了吧。

個人觀點:京東這個做法,防禦手段而已,別太當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