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就有消息稱,華為、小米、OPPO、vivo等一眾手機廠商要搞一套自己的應用標準和入口,目的就是在互聯網力量越來越強大時,讓手機廠商不至於被邊緣化,淪為給互聯網企業“免費打工”的角色。
2018年3月20日,華為、小米、OPPO、vivo等十大手機廠商終於站到了一起,共同發佈了“快應用”的標準,宣佈成立“快應用”的平臺。據介紹,“快應用”擁有免安裝、免存儲、一鍵直達、更新直接推送的四大體驗優勢。也就是說,“快應用”讓用戶直接打開手機,就能獲取到所需的服務,而不再需要去各大應用商店下載、安裝。
手機廠商“另壘爐灶”,革的是誰的命?
讓所有主流手機廠商都站到一個臺子上,想起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兒,但“快應用”讓這些平日裡明槍暗箭打得一塌糊塗的手機品牌建立起了統一戰線。目前來看,這一“聯盟”包括了華為、小米、中興、金立、聯想、魅族、努比亞、OPPO、vivo十家手機廠商,從這十家手機廠商所覆蓋的終端數量來看,體量上超過了10億臺,架勢拉開的很大。
按照官方對外的表述,十大手機廠商將建立即時應用生態發展聯盟,通過統一標準讓開發者低成本接入,“快應用”在研發接口、場景接入、服務能力和接入方式上建設標準平臺,以平臺化的生態模式開放給開發者和企業開發者。有了這套標準和平臺,能最大化的降低開發和推廣成本。
問題來了,手機廠商到底組的是個什麼局呢?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明白了,一直以來,雖然智能手機廠商華為、小米等每年的出貨量上億臺,但硬件的利潤變得越來越微薄,用戶購買手機並非是為了買一個殼子,應用才是用戶的最終使用場景。對手機廠商來說,這麼多年,都在為互聯網企業“打工”,在應用端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只有分得了手機出廠時的應用預裝付費等可憐的收入。直到今天,手機用戶日常高頻使用的網購、旅遊、餐飲、外賣等應用,也與手機廠商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快應用”的敵人:小程序還是應用商店?
目前來看,手機廠商的野心很大,“快應用”之所以敢拋出來,最大的籌碼就是各家手機廠商的出貨量。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幾億臺手機的 屏幕入口,這是手機廠商自家的地盤,完全可以自己說了算。
那麼,“快應用”的假想敵人究竟是誰呢?能看得到的就有兩家。
“快應用”推出來後,革的就是應用商店的命。其實,各家手機廠商圍繞著應用分發,很早前就內置了自家的應用商店,也確實給應用商店帶來了明顯的“分流”的衝擊。因為對用戶來說,無論是哪家的應用商店,只要應用覆蓋足夠豐富,數量足夠龐大,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購機用戶沒必要再單獨下載一個第三方的應用商店,所以效果還算顯著。這一次,在“快應用”這盤棋上,華為、小米等十大手機廠商聯合在了一起,統一行動,不僅僅是“分流”,二是替代。
只不過,“快應用”真能在行業裡引發一場革命嗎?能憑空構建出一個龐大的入口和應用生態?短期看,可能很難。
玩生態太難,紙老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憑藉著十家手機廠商的聯盟搞出來的”快應用“,到底是紙老虎還是“真生態”呢?曹sir認為,紙老虎的可能性要大很多,理由有三個:
一是,手機廠商玩硬件在行,但玩互聯網應用卻是“外行”。就連小米這樣具備互聯網基因的企業,所謂的“終端+系統+應用”的鐵三角的生態之路都走得磕磕絆絆,更不要說華為、OPPO、vivo、金立等品牌了。在手機廠商手裡沒有主流應用牌可打時,想象著用戶積極遷移到”快應用“生態中來,就有些一廂情願了。
二是,雖然移動APP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應用形態上的確存在一個升級換代的機會窗口。但“快應用”不僅僅是一家手機廠商的事兒那麼簡單,需要”複製“出一個完整的生態,讓開發者、應用提供商都能根據”快應用“的標準,重新進行開發、包裝並上線,這是一件門檻相當高的事兒。
三是,手機廠商所謂的”聯盟”更像是鬆散的”組織“,各家手機廠商往往各懷鬼胎,到底能不能形成合力,又沒有緊密綁定的利益關係主體,很容易成為”抱團取暖”的烏合之眾。一旦“快應用”開局不利的話,結果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快應用”的想法很大膽、很有魄力,十家手機廠商能同時站臺,也難能可貴。但最終能搞出多大的動靜,恐怕只能邊走邊看了。
閱讀更多 曹增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