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論套利技巧:巧用金銀比 科學市場套利

黃金白銀作為貴金屬中的主流交易品種,均具有商品、貨幣和金融屬性。但兩者又有所區別,黃金的貨幣屬性更強,具有抗通脹和避險功能,通常被視為安全資產;白銀工業屬性更強,疊加小品種特性,波動劇烈,更接近風險資產。兩者的差異也造成金銀比價的波動。金銀比價一般採用一盎司的黃金除以一盎司的白銀得出,此處採用世界最大的貴金屬期貨交易市場紐約COMEX的金銀主力合約計算得出,當黃金上漲、白銀下跌或者黃金漲幅大於白銀或者黃金跌幅小於白銀時,金銀比會出現上漲行情,反之金銀比會出現下跌。但是金銀比價有一個合理的範圍,當金銀比價超過合理範圍時就會出現套利機會。

崇陽論套利技巧:巧用金銀比 科學市場套利

從上圖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來,金銀比極大值沒超過85,極小值沒超過30,均值接近60,震盪區間基本分佈在53—74之間。過高或者過低的金銀比都是不可持續的,金銀比價會回到一個合理的範圍。因此可以在金銀比漲過合理範圍時做空金銀比,即做空黃金同時做多白銀;在金銀比跌過合理範圍時做多金銀比,即做多黃金同時做空白銀,當金銀比回到均值60附近時平倉了結。

金銀比價套利交易歷史數據回測

閾值為70、50的金銀比價交易策略:自1996年以來,金銀比有285周超過70。做空金銀比,在第一週收益率為正的概率為54.9%,平均收益率為0.2%。如果將時間跨度拉到4周,那麼取得正收益的概率為51.8%,平均收益率為1.0%。自1996年以來,金銀比有116周落至50下方。如果做多金銀比,那麼在4周收益率為正的概率為61.2%,平均收益率為1.5%。

閾值為80、40的金銀比價交易策略:考慮比較極端的情況,即金銀比大於80和小於40的情況,金銀比大於80即買入白銀賣出黃金;金銀比小於40即買入黃金賣出白銀。根據歷史數據統計,自1996年以來,金銀比有12周到達80。如果做空金銀比,那麼4周下來收益率為正的概率高至91.7%,平均收益率為6.9%。這個結果很理想;6周後,收益率都是正值,平均收益率為8.1%。自1996年以來,金銀比跌到40下方只出現過8周。如果做多金銀比,那麼4周下來收益率為正的概率為62.5%,平均收益率為4.2%;6周後收益率為正的概率為87.5%,平均收益率為8.4%。從歷史數據上來看該策略是一個風險很小,收益相對穩定的有效策略,尤其是當金銀比價超過80或低於40的時候。

金銀比價套利交易舉例

2017年7月10號,COMEX黃金期貨結算價是1213.2美元,COMEX白銀期貨結算價是15.577美元,金銀比價為1213.2/15.577=77.9,已經達到一個非合理水平,可嘗試做空金銀比價的套利交易,即做空黃金期貨,同時做多等值的白銀期貨。假如持有至2017年9月8選擇平倉了結,在此期間黃金期貨價格上漲幅度為11.18%,而白銀期貨上漲幅度為16.28%,可獲得5.1%的收益,對於追求穩健收益的大資金來說已經是很好的回報。

崇陽論套利技巧:巧用金銀比 科學市場套利

套利交易的優缺點

如果直接單邊交易的話在可能會獲得更高的收益,何必選擇金銀比價套利交易?套利交易風險小回報穩定,對於大資金而言,如果單邊重倉介入,將面臨持倉成本較高、風險較大的不足,反之,如果單邊輕倉介入,雖然可能降低風險,但其機會成本、時間成本也較高。因此整體而言,大資金單邊重倉抑或單邊輕倉介入期市,難以獲得較為穩定和理想的回報。而大資金如以多空雙向持倉介入期市,也就是進行套利交易,則既可迴避單邊持倉所面臨的風險,又可能獲取較為穩定的回報,套利通常有以下優點:

1、更低的波動率:由於套利交易博取的是不同合約的價差或價比收益,而價差價比的一個顯著優點是通常具有更低的波動率,套利者面臨的風險更小。

2、更低的風險。因為套利交易的對沖特性,它通常比單邊交易有更低的風險。這是在比較套利和單邊交易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為什麼風險會更低?投資組合理論表明,由兩個完全負相關的資產構成的投資組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組合風險。套利是同時買賣兩個高度相關的期貨合約,也就是構造了一個由兩個幾乎完全負相關的資產構成的投資組合,該組合的風險自然大大降低了。

3、對漲跌停的保護。套利交易的對沖特性,可以對漲跌停提供保護。因為政治事件、天氣和政府報告等突發事件,期貨價格可能會大幅變動,有時甚至引起漲跌停,價格封死在漲跌停板上而無法成交。一個做反了的單邊交易者在能夠平倉之前會損失慘重,甚至爆倉。在同樣的環境下,套利交易者基本上能避免此類風險事件。

套利的不足:套利雖然具有有限風險、更低風險的優點,但畢竟還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主要來於:價格偏差繼續錯下去,短期無法糾正。合約之間的強弱關係往往在短期內保持“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態勢。假如這種價格偏差最終會被糾正,套利者在這種交易中也不得不遭受暫時的損失。如果投資者能承受這種虧損,最終就會扭虧為盈,但有時投資者無法熬過虧損期,最終虧損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