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自1955年出版至今,每發生一次投機事件,這本書就會重印一次。人們對別人所犯的錯誤從來不會銘記於心,因為即便是自己所犯的錯誤,人們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今天大盤跌破2800點,把人們打的夠疼了。剛好上月看完了《1929年大崩盤》,現就將本書分享給大家。

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一、人們的幻想和瘋狂

上帝讓其滅亡,必先使他瘋狂,在1928年,美國總統柯立芝發表講話說,"從未遇到過比現在更加令人鼓舞的繁榮景象……對目前的形勢感到滿意,並且以樂觀的態度展望未來……"

的確,20世紀20年代對美國來說屬於美好的歲月。生產和就業保持著高水平,並且呈現繼續增長的趨勢;工資上漲不是很快,但物價穩定;需要人儘管很窮,但更多的人過上了小康生活;美國的製造企業數量、工業產值、工業生產指數、汽車產量呈現的數字,都達到了歷史高值非常體面,所以,沒有誰會否認這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光。

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但平靜的海平面之下實際上波濤洶湧。當時的美國富人致富的速度遠遠快於窮人脫貧的速度。一棟棟美麗的高山牆、大格子玻璃、木結構、模仿古老英式別墅的住宅,在鄉村俱樂部的地方拔地而起,而在東部以外比較遙遠的城鎮,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到處可見。

收入分配不均是導致經濟危機的原因之一。極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意味著經濟依賴於高水平的投資或奢侈品消費支出,或者同時依賴於兩者。有錢人不可能購買大量的麵包等生活必需品,而是會購買奢侈品或者投資於新的項目。但投資和奢侈品支出的彈性更大,更容易受到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波動的幅度也更大,由此加重經濟的波動性。

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人們渴望以最小的努力為代價、迅速發財致富的心態,在弗羅裡達州地產泡沫中表現地淋漓盡致。生活在投機世界裡的,不是被說服而相信的人,而是尋找理由去相信的人。沒有人打算在買到的土地上蓋房子住。這些土地每天都在增值,只要轉手就能賺錢。只要為賣而買的人數供給的增加,足以維持土地價格上漲的速度,人們就沒有不去買賣賺錢的道理。

但是,當土地的新購買者供給減少,不足以維持土地價格上漲的時候,泡沫就會破裂。聯想今天的房地產泡沫,距離弗羅裡達州地產泡沫已經過去了近一個世紀,但人們的心理何其相似。

當然,除了房地產泡沫,信貸充裕、便宜也是股市瘋狂的表現。而且與其從事產品生產,去忍受各種各樣的麻煩和不便,還不如把資金放出去,用於投機。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了華爾街。

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二、幻想的破滅與崩盤

華爾街沒有暑假,1929年的夏天,華爾街貪婪地想吞噬全世界的所有資金。不只工業股平均指數上漲,個股的表現也很不俗,交易量同樣一路攀升,經紀人貸款更是以驚人的速度擴張。

而且,許多不同階層和社會地位的人都進入了股市,"全民炒股"的說法並非是毫無誇張的事實。有錢人家的司機開著汽車,豎著耳朵在收聽"伯利恆鋼鐵"轉手的新聞,他自己用20%的保證金購買了50股"伯利恆鋼鐵"。經紀人辦公室擦窗的清潔工停下手中的活,亮眼緊盯著自動報價機,他想要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那點積蓄買幾股"西蒙斯"……

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1929年秋天,美國經濟徹底陷入了蕭條,並且經濟問題在華爾街得到了強烈的反映,股市下跌。儘管人們沒有料到股市會出現暴跌,也不會想到股市沒有出現反彈,更沒有想到生產、價格、收入和其他經濟指標會持續萎縮漫長而又可怕的3年。

對股市信心的喪失將加劇股市的崩盤。投機者因各項經濟指標下跌而感到恐慌,於是大量拋售手中的股票,結果捅破了總有一天會破滅的泡沫。對信心的任何嚴重打擊,都有可能導致那些始終希望能在最終崩盤前獲利,然後清倉出局的投機者大肆拋盤。這些投機者的悲觀情緒又會影響到其他人開始出貨。群氓理論羊群效應,無序、驚恐和混亂,在股市演繹地淋漓盡致。

回顧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曾說過的話,就容易理解我們所講的了。"在商業中,任何因素都無法解釋神經過敏的原因。"

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三、經濟危機的後果與啟示

10月24日星期四,史稱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1929年10月30日,股市出人意料反彈,但沒人說得清股市反彈的原因是什麼,究竟是因為政府有組織的安撫、還是因為洛克菲勒的講話、表示國家的基本形勢是健康的,或者是別的措施恢復了人們對股市的信心,總之,股市出現了奇蹟開始好轉。

但股市崩盤斷送了好幾十萬美國人發財的好運,這樣的創傷不會因行情好轉即刻癒合

。據說,紐約市區旅館的服務檯接待人員甚至會詢問前來住店的客人,他們開房間是想住宿還是想跳樓。

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大崩盤之後,隨即發生了大蕭條,大蕭條以不同的嚴重程度持續了10個年頭。直到1937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接著又迅速滑坡;到1988年,美國仍有五分之一的勞動力失業。所以,1929年就成了一段神話,1929年是"美國人能夠遇到的最好年景"。

為什麼會出現股市的崩盤、為什麼會出現大蕭條,解釋有很多版本。普遍認為是,人們對股市的樂觀情緒、對股市的信任感、以及儲蓄充裕,是出現投機熱的必備條件。但蕭條的原因就要複雜得多。早在股市崩盤之前,經濟已經開始疲軟。

以史為鏡:1929年大崩盤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現在最關心的是,1929年那樣的經濟大蕭條還會不會重演

1929年經濟危機的發生,與如下5個方面有著緊密聯繫。

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收入分配不均;

二是公司結構不合理。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企業向為數眾多的煽動者、受賄者和騙子等提供資金,非法佔用公司財產的狀態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重要的公司缺陷是控股公司和投資信託的龐大結構體系。由於投資信託的存在,始終存在著受反向槓桿效應破壞的風險,一個環節出錯將導致整個系統的崩盤。

三是銀行結構不合理。一家銀行破產,會導致其他銀行破產,並且會像多米諾骨牌那樣蔓延開來。一旦一家銀行出現擠兌,面臨破產的恐慌,其他銀行也會受到影響。

四是對外收支狀況有問題。其他國家在一戰期間欠美國的債務,因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償還;而與此同時,美國的出口急劇下降,這都將導致經濟的惡化。

五是經濟知識匱乏。胡佛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平衡預算等,無一例外對緩解經濟危機無益處。

總之,1929年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並不健康,在極度脆弱的情況下更容易受到華爾街的打擊。反觀我們當前的狀況,貧富差距在加大,又面臨著不按套路出牌的特朗普,也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貿易戰繼續打下去,經濟的基本面還能否好轉?一旦經濟變得很脆弱,那麼又該何去何從?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就以唐太宗的這句話作本文的結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