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汽車三年“壓減”50家子公司 集團技術專家收入超高管

東風汽車三年“壓減”50家子公司 集團技術專家收入超高管

建國後的特殊時期,為了更好建設新中國的現代化工業,企業除了經營主業,還包攬職工的一切後勤保障工作。上世紀60年代特意選址在十堰的山溝溝裡,從茅草屋起步的東風集團同樣如此,但改革開放以來,企業辦社會已經成為央企身上沉重的歷史包袱。尤其是進入21世紀,央企都直面國際化競爭,剝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也成為央企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

此前,國務院國資委已經明確央企“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暖和物業管理)”改革的時間表:“2019年起,國有企業不再以任何方式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此外,東風公司十堰基地被國資委納入大型獨立工礦區剝離辦社會職能綜合改革試點的五家企業之一,由國資委掛牌督導。東風集團職工家屬區7萬多戶、“三供一業”企業5家、職工2700多人。根據統一安排部署,東風公司所屬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任務將會在2018年完成。

作為一家1969年成立的國企,東風集團在近50年的發展中成立了眾多下屬子公司,但隨著時代發展,企業也到了需要“瘦身”的時候。近年來,東風集團以“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為主線,通過股權置換、強強聯合、拆分重組、混合參股、關停並轉等多種方式,推動相關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

從2014年起,東風集團就開始對旗下公司進行精簡“瘦身”。2014年,完成東風朝柴、東風朝陽思益股權移交,東風南充股權劃轉;2015年,完成燃氣業務、工程建設、設備修造業務退出;2017年,完成東風房地產業務、電視網絡業務戰略性退出。截至2017年底,東風集團累計“壓減”法人50戶,完成8家“殭屍”或特困企業治理任務。

打破僵化的管理體質,引入市場化薪酬管理體質,激發人才積極性,是東風集團深化改革的另一條主線。2017年,按照“選聘市場化、管理契約化、薪酬差異化、退出制度化”的原則,東風集團全面啟動了高管人員崗位契約化管理,讓高管人員“上”有憑“下”有據,任期結束自動免職,打破了“能上不能下”的問題。

目前,東風集團與公司39位中層幹部簽訂了崗位聘任合同和年度崗位目標責任書。與此同時,東風集團在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方面也邁開步伐。2017年,東風集團在5家單位進行了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其中,創格融資租賃公司、東風電動車公司均以職業經理人方式選聘負責人。

除了領導幹部崗位向市場化、契約化管理轉變,東風集團在科研體系方面也進行了改革。2017年9月,東風公司技術中心發佈了T·創空間和“智慧生態圈”創新模式,作為這兩大創新模式的實施空間,樊愉創新工作室、創享空間、T·創實驗室也同步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