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宝石学基本特征

1. 组成:矿物组成以硬玉为主,其分子式为 NaAlSi2O6。Na可被 Ca、K替代,而 Al可被 Cr、Fe、Mn、Mg等替代。这些杂质元素的替代使硬玉呈现各种颜色,从而具备工艺价值。

2. 结构:结构是指组成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相互关系。翡翠总体上呈现交织结构。柱粒状交织结构者透明度较差;而纤维交织结构者透明度高, 致密、细腻的高档翡翠多属此类。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3. 颜色:归纳起来有白色、绿色、紫色、黄红色和黑色。

a.白色:纯的硬玉组分应是纯净的白色,但自然界没有绝对纯的,这里所指白色包含略带灰、略带绿、略带黄或略带褐的白。一般仅用作雕件。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b.绿色:是翡翠的常见颜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翠 。这种绿色主要是由微 量的 Cr、Fe杂质替代 Al引起的,而且,Cr、Fe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绿色的深浅。绿色翡翠由浅至深分为浅绿色、绿色、深绿色和墨绿色,其中以绿色为最佳,深绿色次之。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c.紫色:是比较少见的一种颜色,可有浅紫色、粉紫色、紫色和蓝紫色。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d.黑色:翡翠的黑色外表有两种情况。一种呈深墨绿色,是由过量的 Cr、Fe含量造成的;另一种呈深灰至灰黑色,是由所含的暗色矿物杂质造成的,看上去很脏,属于较为低档的翡翠。

e.黄、红色:属于次生色。白色、绿色或紫色翡翠形成后,由于在地表遭受风化淋滤,形成赤铁矿或褐铁矿微粒,并沿翡翠颗粒之间的显微缝隙慢慢渗入而成。鲜艳的红色也称为 翡 或 红翡 。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4. 玻璃光泽常为半透明至不透明。一般来说翡翠的矿物颗粒越细,则透明度 (即 水头 )越好、光泽越强;颗粒越粗,则透明度越差、光泽越弱。

5. 折射率为 1.65-1.67,比重为 3.32-3.36,硬度为 6.5-7。

6. 解理:硬玉矿物具有两组完全解理,在翡翠表面出现片状或丝状闪光,俗称 翠性 ,这是鉴定翡翠的一个重要标志。大一点的闪光俗称 雪片 , 小一点的俗称 苍蝇翅 。

翡翠的种类

1. 老坑种与新坑种:老坑种指那些结构致密、绿色纯正、分布均匀、质地细腻、透明度高、硬度大的一类翡翠;新坑种指颗粒较粗、结构疏松、透明度差、肉眼可见翠性的一类翡翠。种的新老并不代表翡翠形成时间的早晚,新坑种和老坑种的翡翠都产于原生矿床,由于在风化、破碎、搬运和分选过程中,一些结构比较疏松的翡翠不复存在,而保留下来的大多是结构致密、硬度大的优质翡翠,所以,河床、河流中多产出品质优良的翡翠。由于人们最初开采的翡翠属于此类,故称老坑种,而现在开采的大多是原生矿床,没有汰劣存优的自然过程, 往往质地较粗,这类翡翠称为新坑种。

2. 结合翡翠的颜色、透明度、质地等特征,翡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品种:a.老坑种:颜色符合浓、正、艳、匀,质地细腻,透明度好。是最具保值价值的珍品。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b.冰 种:水头特佳,晶莹透彻,色淡或无色,是 有种无色 的翡翠,属于高档品种。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c.芙蓉种:颜色虽淡却非常正,不带黄色调,玉质较细腻,非常耐看,属于中高档品种。

d.金丝种:绿色鲜艳明亮,使人觉得翠中含有金光,呈丝状断断续续排列, 因水头好,颇受推崇。

e.干青种:绿色浓重且纯正,透明度差,底子干,玉质较粗,矿物颗粒的形态呈短柱状。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f.花青种:绿色呈脉状或斑点状不规则分布,是分布较广的一种翡翠,属于中低档品种。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g.油青种:透明度较好,玉质细腻,表面似油脂光泽,绿色较暗,掺杂蓝灰色调,给人一种很沉闷的感觉,属于中低档品种。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h.马牙种:矿物颗粒呈白色粒状,透明度差,质地粗糙,属于低档品种。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翡翠的质量评价

中国人有句俗话 黄金有价,玉无价 。世界上大的珠宝公司对大多数宝石均有报价,尤其是钻石几乎每两星期报一次,但从没有人对翡翠做报价,为什么如此困难呢?因为与其它宝石不同的是翡翠不是单晶体,而是矿物集合体 ,组成集合体的矿物种类、颜色、粒度往往不相一致,使得翡翠的外观千姿百态。另外,受后期多次地质作用的影响,即使在同一块翡翠上颗粒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都不均匀,正所谓"人有千张脸,玉有万种面"。所以,翡翠的评价就显得很困难。对于雕刻品来说,其艺术构思、加工技巧更为评价翡翠增添了难度。总体来说,评价翡翠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颜色:颜色是决定翡翠价值的首要因素,颜色差一点点,价值就差很多。因此, 正确观察颜色非常重要。白炽灯下看翡翠颜色会显得鲜艳些,饱和度也会显得高一些,即所谓 月下美人,灯下玉 。而同样一块翡翠在日光下观察,其颜色会相对淡些、暗些。通常,人们以自然光下所观察到的颜色为准。评价翡翠颜色时通常应考虑下面四个要素: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① 浓:指颜色的饱和度或深浅。中国北方人、台湾人和日本人以及年纪大的人喜欢稍深一点的颜色,而新加坡人以及年轻人会喜欢较清淡的翡翠。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②正:指颜色的纯正程度。稍带黄色的绿色不会影响绿色的鲜艳程度,对翡翠的价值影响不大,但过多地偏黄就会影响翡翠的价值。由于蓝色会降低绿色的鲜艳程度,若偏蓝色则对翡翠的价值影响很大。偏灰的绿色使人感觉既暗又脏,价值也就降低很多。

③鲜:指颜色的明亮程度。它是构成翡翠颜色美感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难求的因素,鲜艳度差一点,价值就差很多。如果说不同的人对颜色的深浅有所不同的话,但对鲜艳度的要求却是一样的,即鲜艳度越高越好。 光源的强弱对鲜艳度的观察影响很大,强光源下鲜艳度偏高,弱光源下观察鲜艳度偏低。

④均:指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由于翡翠是由无数微小晶体组成的,每一晶体的颜色都可能不一致,所以翡翠的颜色难得很均匀。很明显均匀度越高, 价值也越高。但当绿色、红色、紫色协调出现时,俗称 福禄寿 ,由于其稀少性,这种翡翠的价值较高。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2. 透明度: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指翡翠使可见光自由透过的程度,由于组成翡翠的颗粒粗细不同、结合方式不同,允许光通过的能力也就不同。若大部分光线不能透过,翡翠的颜色显得死板,行话称之无水分,也就是很 干 。若允许大部分光线透过翡翠,则透明度较高,使翡翠显得非常晶莹,有 水汪汪 的感觉,行话形象地称之为水分足。欣赏透明度高的翡翠会令人有一种陶醉感,这种翡翠有一种滋润的感觉,似乎颜色是活的,可向四周放出。行话中又把透明度称为 种 。透明度差即种差,行内有句俗话 种好遮三丑 :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①可使颜色浅的翡翠显得晶莹漂亮;

②可使不够均匀的颜色因互相影照而显得均匀;

③可使质地不够细的翡翠看不到明显的颗粒。翡翠是由多晶质组成的,很难得透明,大多数翡翠是半透明的,所以在一定的颜色条件下,透明度越高,价值也就越高,在高价到极高价位的情况下,透明度对价格的影响比颜色的影响更加重要,透明度好与差,其价值可悬殊 10倍。对低价货,透明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一般情况下,戒面、耳环、小件首饰的色比透明度重要,但手镯、挂件等大件首饰的种可能比颜色更重要。

3. 结构:指翡翠晶粒的粗细、形状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贸易行话中称结构为质地 (底子)。结构与透明度有直接的关系,质地越细腻、越致密,透明度越高, 质地越粗糙、越松散、透明度也越差,其耐久性也相应降低。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4. 裂纹:裂隙应该是无矿物充填的,它对翡翠成品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手镯, 在评价时要考虑到若手镯断了可以做成什么,剩下还有多少价值。另外,应将裂隙与纹路区别开来,纹路包括颗粒间的结合面和愈合裂隙(往往有矿物充填)。

5. 体积:在色、种、底、工、裂纹等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就越贵,对于高价位的翡翠来说体积影响更大。例如珠琏、手镯均要较多的原料来制造,若用戒指料做手镯,则手镯价值要以几何级数增加,难怪手镯可拍卖到 1千万港元。同时评价配对品比单个的要贵得多。

6. 做工:对于戒面、耳钉等首饰,要求切工规正,抛光优良;对于挂件、摆件来讲, 工匠的巧妙构思、娴熟技艺将起到决定。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翡翠的产地

世界上 95%以上的翡翠产于缅甸北部密支那勐拱地区乌龙江流域。另外,危地马拉、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新西兰等国也有些翡翠产出,但翡翠不是质次,就是形成不了商业性开采的规模。因此,从商业意义上来说缅甸是唯一的翡翠矿产地。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翡翠原石即来自缅甸北部的克钦邦矿场,长为 3.7米,宽为 1.98米,高为 2.1米。原生矿床中的翡翠一般称为山料,外生矿床中产于河谷中的往往带有黑砂皮,而产于古砾石层中的多为黄沙皮、白沙皮和浅褐色皮。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别把翡翠当成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