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區追授項惠星同志為“金東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18-06-28 17:3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金東區報道組 周建福 周江徽

金东区追授项惠星同志为“金东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項惠星(中)資料圖

6月27日上午,金東區召開慶祝建黨97週年暨“黨建+發展”大會,宣讀了追授項惠星同志“金東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並開展向項惠星同志學習的決定。

項惠星,生前為金東區區委辦室務會議成員、區信訪局局長。他於1967年2月出生,199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自2002年10月從部隊轉業後,歷任孝順鎮江沿管理處總支委員、副主任,低田管理處主任、總支書記,傅村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源東鄉副書記、鄉長,區農辦副主任、黨組成員等職。

2018年5月25日18∶30,他不幸病故,生命被定格在了51歲。

從事信訪工作三年多來,項惠星兢兢業業、辛勤工作,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來訪群眾當家人,處理了一件又一件信訪問題,化解了一個又一個信訪難題,繫上了一條條黨委、政府聯繫群眾的紐帶,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

連日來,有關項惠星的事蹟在金東黨員幹部中流傳著,更讓受過項惠星幫助的群眾痛惜落淚。

“他是新時代的好乾部,是一位好公僕。正值壯年就和大家永別了,實在太可惜了!”前來弔唁的人邊擦去腮邊的淚水,邊惋惜道。

對黨忠誠 勇於擔當

近年來,金華城市向東發展,金東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一大批項目紛紛上馬。由於拆遷量大、建設任務重、遺留問題較多,信訪維穩工作壓力加大。2015年1月,項惠星就任金東區信訪局局長。他通過大力化解信訪積案,創新信訪維穩工作機制,一舉改變了金東信訪工作落後的局面,走在了全市前列。2017年,金東區信訪局還被省信訪局授予全省信訪系統先進集體。

“項惠星是軍轉幹部,忠誠擔當是他最寶貴的品質。”市信訪局局務會議成員包志強說,項惠星對上級佈置的任務從不推脫,對上級指示命令堅決落實,有再大困難也不發牢騷、不抱怨、不討價還價。

2016年1月24日上午,東孝街道二樓會議室一團和氣,鳳凰庵村5個信訪戶簽下息訪承諾書。至此,一起前後跨度13年、上訪長達7年的信訪積案通過區、街道、村三級的通力協作,得以順利化解。

這起信訪積案的化解,凝聚著項惠星的心血。上任後,項惠星將鳳凰庵村信訪積案列入信訪督查項目庫,實行“三色”管理中的紅色管理,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會同新區重點辦、東孝街道黨工委、鳳凰庵村兩委相關幹部上門耐心勸解,做安置戶思想工作,並研究制定化解矛盾的具體措施。最終,5戶信訪戶全部報名參加了鳳凰庵村二期安置,並高高興興簽訂息訪承諾書。

針對一些信訪難題,項惠星積極開展排查化解,特別是對東孝街道杭長客專群體,多次與街道幹部一起做重點信訪人思想工作,切實解決他們合理的所需所求,目前該群體近30戶上訪戶基本得到化解。其中信訪戶豐某,自2012年起為了徵遷補償,她曾多次進京赴省上訪。在“百日攻堅”活動期間,項惠星和街道幹部反覆上門做工作,於2017年9月簽訂息訪承諾書,成功化解這起信訪積案。

多湖街道大項村骨灰堂遷移又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當時上級要求2016年6月底前(兩個月之內)完成遷移。作為該村走出來的一名幹部,項惠星本可以避嫌,不參加新成立的工作組。可為了加快工作進度,他不僅加入工作組,還頂著巨大壓力,第一個把父親的骨灰遷出來。面對族人的不理解甚至謾罵,他一遍一遍地上門解釋,在說服族人遷出骨灰盒的同時,還幫助其他工作組完成任務。

在項惠星的辦公室裡,經常坐著來訪群眾,他總是苦口婆心地做其思想工作。來訪群眾往往走了一撥又來一撥,項惠星鮮有休息時間。遇到集體訪,不管節假日還是白天晚上,只要接到值班室的通知,項惠星都會及時趕赴現場,耐心解釋,悉心勸導信訪群眾,積極協調解決問題。區信訪局副局長李金仙說,整天面對的是怨聲重重的上訪群眾、生活困難需要扶助的來訪者,聽到的是嘆聲、罵聲,很多信訪幹部都想歇口氣、緩一緩,可項惠星從未停下腳步,無怨無悔。

在他任職期間,金東區信訪形勢平穩、有序,沒有發生因信訪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和極端惡性事件,2017年區信訪局獲得了五年一次的全省先進,實現了零突破。他重視初次信訪事項辦理,實行初信初訪十日辦結制、定期通報制等一批長效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初次信訪事項首辦責任事項;重視業務知識培訓,信訪業務規範化辦理程度有了很大提升;開展“百件信訪專項督查”和“清初訪、查重訪、化積案”行動,有效化解積案97件,其中協調久拖不決信訪問題19件,處理重大社會風險隱患10餘起。

心繫百姓 真情為民

“人無難處不上訪,群眾來找我們上訪就是對我們工作的信任,要認真接待好每一位來訪群眾,讓群眾抱著希望而來,帶著滿意而歸。”項惠星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堅守在接待群眾來訪的第一線,詳細詢問情況,做好登記,盡最大的努力,理順上訪群眾的情緒。

“經常是正在家吃飯或休息,忽然接個電話就走了,週末加班是常有的事。”女兒小婕回憶說,“聽媽媽說,爸爸夜裡夢話說的都是信訪的事。有些老上訪戶,全家人都叫得上名字。”

得知項惠星去世,多湖街道金某來參加追悼會,她跪在遺像前難掩悲痛:“這麼好的人,這麼早就走了,老天真是不公平!”金某非常後悔,當年為了拆遷安置涉及的個人利益,一次次地找項惠星“麻煩”。

在眾多信訪事件中,符合政策應該解決但因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及時解決的,項惠星一直記在心上,想方設法聯繫相關部門幫助儘快解決。對於政策無法突破,但群眾確實面臨較大困難時,他同樣想辦法將心比心地予以幫助。

源東鄉村民施某某是上訪了10年的上訪戶。得知項惠星走了,他不停地嘮叨:“項局是個好人啊!怎麼這麼早就走了,我都還沒來得及好好感謝他。”原來,他將妻子無法生育歸結為多年前的一次事件,為此他不停上訪,仍舊無法證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信訪的經歷讓他自暴自棄,對生活失去信心。項惠星沒有坐視不管,多次召開協調會,幫助解決就業、住房修繕等實際問題。解決了後顧之憂後,施某某終於打開了心結,走出了“陰霾”。

金東區信訪局副局長鬍旭升說,項惠星以前的性格脾氣風風火火,但到了信訪局後變得很有耐心。“到辦公室找他解決問題的群眾常年不斷,一來就是說半天,不是罵罵咧咧,就是哀怨哭鬧,但我從沒見項惠星對上訪戶發過火。”

在孝順鎮白溪村,村民們仍然記得項惠星的好。因為白溪村如今發展成為特色民宿村,離不開項惠星的幫助。當時,項惠星任區農辦副主任,正在探索如何將美麗環境轉化為美麗經濟。“要發展,首先要有前期的投入,資金怎麼來?”帶著問題,項惠星放棄休息時間,一頭紮在村裡,走訪農戶深入調研,並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

村主任李餘廣說:“我們村原本經濟基礎薄弱,項主任給我們安排的補助資金猶如‘及時雨’,讓我們看到了村莊轉型發展的希望。”李餘廣說,白溪村利用這筆資金開展了新農村改造,並大力發展民宿。為了讓民宿加快落地,項惠星跑遍了白溪村30多戶經營民宿的農家。“他來我家好多次,教我們花花草草怎麼種,床怎麼擺。他還帶我們出去考察學習,教我怎麼樣留住客人,怎麼樣去經營好一家民宿。”村民李大伯說。

如今,白溪村已成為金東區遠近聞名的民宿特色村,吸引了上海、天津等地的固定遊客群體,村集體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

克己奉公 盡忠職守

即使看病期間,項惠星依舊把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4月29日,五一小長假第一天,他在電話裡問我,你上午去,還是下午去?”戰友兼同事陳興富說。原來,當天項惠星和陳興富負責火車南站輪流值班,可項惠星不願告訴別人自己生病了,依舊照常工作。

在他辦公室裡,有一張1米多長的沙發,身體疼得厲害了,他就蜷縮在沙發上緩一緩。同事找他時,經常看到他臉色鐵青、滿頭大汗地從沙發上站起來。

走進項惠星的辦公室,牆上“抱朴返真”四個蒼勁大字靜靜地懸掛著,下面還有兩張鏽跡斑斑的椅子。“這兩張椅子其實早就到了固定資產核銷的時間,但是項局就是捨不得扔。”區信訪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項惠星說過,找他解決問題的群眾常年不斷,辦公室的椅子不嫌多。況且,國家的錢能省一分是一分。

參加工作以來,不論在哪個崗位,下鄉調研、溝通協調外出,項惠星幾乎都開著自己的車子去,也從來沒想過要報銷油費。他總說,開自家車工作方便,心裡舒坦。

守護家人 鐵漢柔情

在工作上,項惠星是一名鐵漢,在生活中,他也不缺柔情。由於工作繁忙,項惠星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心存內疚的他,只要回到家裡總會包攬家務,儘量滿足家人的要求。他從不把工作上的煩心事帶回家,生活中幽默風趣,而且非常寵愛妻子和女兒。

“他不講究吃穿,把最好的都給了我們。”偶玉紅流著淚回憶與項惠星相識相知相愛的一幕幕。1996年,項惠星在南京某部服役,經人介紹認識了偶玉紅。第一次見面,細心的項惠星發現偶玉紅的鞋子開膠了,第二天就給偶玉紅送去了一雙合腳的新鞋;約會時,發現偶玉紅騎的是別人的破舊自行車,他又攢了幾個月津貼,送了她一輛新車;結婚後,每次陪妻子逛街,他總會悄悄記下妻子中意卻嫌貴的衣服,過後再想辦法買回來;每次發現妻子女兒不開心,他總會想盡一切辦法逗她們開心。

偶玉紅打開衣櫃,看著自己和女兒的滿滿一櫃子漂亮衣服,忍不住淚流滿面:“自從結婚後,我就再沒自己買過衣服,我和女兒的衣服基本上是項惠星買的。他說,一定要把老婆和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在小婕心目中,爸爸總是最忙的那個人,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幾次約好的出遊都是因為工作繁忙而取消。“但他只要有一點點空,就會帶我去圖書館看書、到影院看電影,和我談人生、談理想。”小婕說,在父親病情確診前的一個星期,曾和她有個約定,“爸爸說,等我長大結婚了,他一定會給女婿寫一封信。上面寫:如果我女兒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你千萬不要打她罵她。請告訴我,我會教育批評她的。”可是,這封信,再也沒人寫了。

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只有默默無聞的付出。項惠星在平凡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本色——忠誠擔當。他把百姓的幸福深植心間,始終本著一個“真”字,真誠待人、真心做事、真情解難,用敬業與奉獻交出了一份靚麗的“信訪答卷”,用對百姓的真情、對黨和政府的忠誠渲染了一名信訪幹部的“民生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