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養殖要知道的20件事,每個細節都能決定成敗!

1經過在如東一年多的跑塘中總結出:

放苗前期一定要做好肥水工作,特別是下半年,因為下半年是高溫雨季,導致所有菌製劑打下去都沒有效果,或起不到預期想要的效果,甚至造成倒藻引起掉苗。

2“養蝦先養水”,養水最為關鍵的就是水中浮游生物的數量,而浮游生物的數量就是看水中藻類的數量和種類。想要把一個棚裡的水養好。

首先就是肥水補充水中的微量元素,當水中的微量元素平衡,水中的浮游生物自然就出來了。但有些地區因水質和土質的不同,造成這些微量元素不平衡,所以要給水中添加一部分水體自身不能產生的肥。

3新開的棚池裡重金屬高,蝦白頭白嘴較多,主要原因是如東小棚打的是地下水,礦物質含量高,主要有鈣、鐵、錳、鋅之類;加上第一年開的棚池裡漏水比較嚴重,只能每天多去進水,這樣水中的藻類就發生變化,導致蝦白頭白嘴。

4“蝦苗放下去多長時間才是轉肝期?”

這個問題是上半年養殖戶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有的廠家告訴養殖戶放苗之後7天就開始保肝。

但經過一年多的跑塘實踐且與養殖戶的交流中得知,一般在放苗20天以後蝦才開始轉肝,我們建議養殖戶在這個時候開始減料,因為轉肝期至關重要,是養蝦成功與否的關鍵時期。

5養殖前期放苗後水質過肥,倒藻造成水質突然變清,然後開始滋生青苔、泥皮,大大掠奪了水體的營養,從而導致肥水困難。

6養殖過程中要正確使用菌製劑?

目前市場上使用菌製劑對水體養護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光合細菌、EM菌、芽孢桿菌或乳酸菌等。

這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想把水質調得肥活嫩爽,給蝦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但有些往往適得其反。

7養殖中期蝦吃料緩慢,首先要分析是什麼原引起蝦吃料緩慢?

分析原因:①前期控料嚴重,造成蝦腸道細;②由於天氣變化造成的應激減料。

8引起對蝦產生應激反應有以下幾種原因:

①氣候突變,如遇寒潮冷空氣、颱風、連續大暴雨、晝夜溫差變化過大等惡劣氣候的影響;

②持續陰雨天或夏季悶熱低氣壓天氣,藻相突變,極易造成池塘缺氧,如藻類突然大量死亡,水質變渾濁,呈洪水色(俗稱“倒藻”),若夜間增氧不足或池水藻類過旺、水體透明度過低也會造成蝦池缺氧“倒藻”;

③使用消毒、殺藻藥物;

④勻池分苗風險大,引起應激。

9小棚第二茬蝦養殖期在5~8月份,這個時期的溫度相對較高。如東平常5~8月份的溫度為25~35℃,有時甚至高達40℃。所以要注意。

10養殖過程中應如何預防弧菌?

答:近幾年,有很多養殖戶在對蝦培訓交流會上都聽到一個新名詞,那就是“南美白對蝦早期死亡綜合症”(簡稱EMS),這類疾病爆發比較嚴重,有些地區排塘率高達到9成以上,給對蝦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有人認為是因弧菌而引起,那麼弧菌是怎麼生成的呢?

其一,自身攜帶病菌;

其二,從各種途徑帶入蝦塘附在飼料、殘餌死藻上進而繁殖;

其三,有侵襲性,對蝦在脫殼時通過蝦體破口侵入,引起軟組織感染或經血液循環播散(敗血症)至肝胰臟等組織而引起壞死性感染。

11在沿海地區,有好多地方的池塘為鹽鹼地,自然的就造成水中pH值偏高。

12近幾年隨著如東小棚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技術日益嫻熟,逐漸受到了全國各地的關注,但很多人最主要關注的當地養殖戶的養殖模式是怎樣的,而不是關注哪種模式更高效,更健康,更持續。

可以說,如東的養殖模式也分為兩種:傳統的消殺模式和養護模式。消殺模式就是長期使用氯製劑,以二氧化氯較為常見,這種方式效果立竿見影,價格便宜。但美中不足的就是刺激性大,養殖風險高,更不符合可持續養殖的目標。

13棚裡出現泡沫的原因有:

①棚裡進的地下水重金屬離子超標;

②棚裡的藻相不同;

③棚裡倒藻引起水面泡沫增多。

14棚里亞硝酸鹽高的原因:

清塘不徹底;菌藻不平衡;改底次數少;殘餌、糞便及死亡藻類等含氮有機物經過異養性細菌的作用。亞硝酸鹽指標高的危害:

①破壞鰓組織導致蝦缺氧引起偷死、冒底;

②代謝功能減退,食慾減慢,易產生空腸空胃;

③造成蝦黃鰓、黑鰓、肝胰臟萎縮;

④尾部、足部、觸鬚發紅;

⑤活力差,剛脫殼的蝦易中毒。總之,要提前做好養護措施。

水質穩定,亞硝酸鹽就不會升高,所以早發現早控制,穩水控水是對亞硝酸鹽防護是最好的措施。

15在養殖過程中出現兩種腸炎發生:

①細菌性腸炎,症狀是蝦消化道呈紅色,胃部最明顯,中腸變紅腫脹,後腸渾濁,分界不清,導致蝦活力差、吃料緩慢,生長慢;

②吞食有害藻引起的腸炎,有害藻進入蝦的體內不能消化,導致蝦的中毒。晚期病蝦有細菌繼發感染,症狀基本與細菌性腸炎相似,預防也基本相同。

16到了養殖中後期要對底質進行“養護”。因為隨著喂料的增加,殘餌和糞便也隨著增加,塘底就越來越惡化,加之有機質消耗氧嚴重會導致塘底泛酸、發臭、發黑,腐敗變質會導致蝦產生浮頭、爬邊等應激反應,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容易滋生弧菌,導致蝦受到細菌性和病毒性的病變,最終導致蝦的死亡。

17小棚進入低溫時期就等於到了養殖後期,也是小棚冬季養殖的關鍵期,這個時候一定要採取養護措施:

①調節水溫,配水池的水就不要進了,直接打地下水;

②加強溶氧:低溫季節由於棚裡水位比高溫季節深,上下水交換差,需要增加溶氧,特別小棚,是密閉環境,空氣難溶於池裡,一定要採取人工增氧;

③保持良好水質: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水質和水色的調控,若溫度低於15℃,水質渾濁,溶氧不足時,切忌潑灑活菌;

④靈活掌握投餌量:投餌量和投餌次數一定要根據氣候、水溫和水質變化靈活調控,若水溫低於18℃時,蝦吃料減慢,應控制投餵的時間,在一個小時內吃完最好。

18如東冬季小棚養蝦時間為8~12月份,為期四個月,養殖週期長,養殖戶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

第一,冬季小棚蝦養殖戶一般會先下一些光合細菌或者EM菌把池中的有機質分解,從而起到肥水的效果。

但根據我們下半年的技術經驗得出:放苗前先進行肥水,這樣效果顯著,不僅能遮陰,起到降溫作用,還不會導致後期轉水(因前期池子有肥),更有利於蝦的健康生長。

第二,養殖一個月之後倒藻嚴重尤其要引起注意,這時候倒藻主要是因為前期下菌數量大,沒有及時追肥,導致菌藻不平衡,從而引起倒藻。

第三,白露是冬季小棚養殖的一個關鍵期。進入白露就是天氣開始轉冷,天氣變化較大,這時候蝦會出現吃料緩慢、應激脫殼、空腸空胃等症狀,所以一定要做好防護。

19為了提高蝦的商品價值,必須使收穫的對蝦保持良好的品質

,避免收穫病蝦、髒蝦或軟殼蝦等,從而造成商品價值低下。因此,應當高度重視接近收穫期的池蝦的體質狀態,強化營養,增強蝦的活力。

20 “養護”理念就是在養殖過程中不再定期使用“消殺”藥物,結合天理、水理、生理,明白藥理,做到以防為主的細節而系統的管理,這樣才能降低養殖風險,達到高效高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