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張愛芳|見證悄然崛起的新林州

點擊上方“芝蘭園”關注我們

「岁月」张爱芳|见证悄然崛起的新林州

1978年,我四歲,那時候經常停電,家裡有一盞馬蹄燈,成了母親下工回來夜裡教村裡大姑娘、小媳婦兒學裁縫的主要照明工具。馬蹄燈的亮度不大,即使調到最亮,屋裡還是昏昏暗暗,於是父親用粗鐵管和輪胎氣嘴,親手製造了盞電石燈。電石燈真亮啊,而且風吹不滅,家裡備了只大油桶,裡面泡了電石,用完一罐,父親重新再灌一罐,用打火機一打“噗嗤”一下,橙藍色的火苗便明亮了整個小院。

上小學了,教室很破舊,陽光透過屋頂的縫隙灑在同學們身上,木格子窗戶用棉紙糊著,大多破成了洞。有時趁老師不在,同學們便趴在窗戶邊上,透過那些破洞,好奇的向院子裡張望,七嘴八舌地像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麻雀。

老師跟我們講電燈、電話、電視機,同學們一臉茫然,只知電燈,其它兩樣似乎很遙遠。老師說2000年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雖然不是很懂,但心裡卻無限憧憬。

初中的時候,還經常穿著補丁衣服補丁鞋子的我們,在聽到老師說將來可能家家有汽車戶戶有暖氣的時候,我抽抽鼻子,有點不屑一顧,以為老師在吹牛,怎麼會那麼富有?

「岁月」张爱芳|见证悄然崛起的新林州

二舅家住在東風商場,對門就是車站,二舅送我上車回家的時候,偷偷囑咐我:“到合澗運輸站的時候要裝睡,到河口你家門口了,你可趕緊對售票員說睡著了,坐過了,趕緊停車我要下車!”因為那時候的客車是國營的,只在各鄉鎮站點停靠,其餘的路程都得步行,於是我就按二舅教我的方法,雖然有點膽怯,但還是很順利的讓車停在我家門口,省去了步行那二里多地。

從家到縣城的路,曲曲彎彎兩車道,路兩邊的單排白楊,像一個個衛士,給大路站崗,給行人遮陽。雖然僅僅兩車道寬,但因車少而顯得很寬敞,經常有馬車、驢車經過,留下一路的畜牲糞便,讓附近的農民伯伯如獲至寶,趕緊拿簸箕掃走當肥料。

18歲那年我到縣城人民商場做生意,縣城人不多,天天逛街的也就那麼幾張面孔,基本都成了熟人。閒暇出去逛,也就兩三個商場,一個小時基本轉遍。對面的土坯房,零零散散的有幾家商戶,生意不溫不火。唯有快過年的時候,大批大批的老百姓,才從各個鄉鎮湧進城裡購置年貨,於是每年冬季就成了生意旺季,一年的守候也在快過年的時候有了收穫。

早就聽說要撤縣改市,可是久久不見動靜,還以為大家都是在以訛傳訛。突然有一天下班後,經過才剛剛改造過的農貿市場,看到那裡的新圍欄上掛起了《林州市貿易市場》的大牌子,才曉得林縣真的改為林州市了,雖然還不清楚縣改市會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切身利益,但相信這總歸是件所有林縣人期待的大好事。

果不其然,改市後的林縣大力修路,那時候我已經改行經營客車,雖然因為修路得繞道遠行才能到達目的地,並且經常堵車,而且鄉間小道崎嶇難行,但大家沒有任何怨言,交通的暫時不便是為了日後更方便。

而坐車的旅客,也有了招手即停,到家才下的極大方便。

「岁月」张爱芳|见证悄然崛起的新林州

新修的路,拐彎少了也平坦了,四車道邊上還有人行道,大路兩邊的樹,栽了好幾排,車行路上,不禁讓人歡喜雀躍。

商場對面的土坯房,建成了貼著瓷磚的門面房,門面房的裝修也是一年更比一年氣派流暢。髒亂差的環境得到了有效整治,整個東大街熱鬧而更加有序。

改市前縣城中心的體育場,圍牆很高,夜裡內部也是黑燈瞎火,晚飯後消夏的人們蜂擁而至,有商業頭腦的人,用花道單圍成大圈,放上音箱,中央用鐵桿掛出一個會旋轉的大彩燈,就成了露天舞場。諾大一個體育場,竟然圍出三個舞廳來。五毛一票的價格,使交誼舞盛行一時。

東山上的烈士陵園,莊嚴肅穆,松青柏翠。我們夫妻常站在東山的最高處,迎著涼爽的風,俯瞰市區密密麻麻的排排獨院和偶爾矗立的樓房,喟然長嘆:縣城這麼大,房子這麼多,什麼時候才會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家?

改市後,體育場被打造成街心廣場,起名紅旗旗廣場,周圍的房地產業也隨著廣場的建成迅猛發展,成了百姓嚮往居住的樓盤。東山也修建成了龍鳳山公園,早晚免費,早起晚上上山鍛鍊的人很多。

由於工作關係,市區的建設雖然蓬勃發展,但我無暇顧及。忽一日得空,攜兒帶女,從自己購置的獨院裡,開著小車夜遊市區,立馬震驚了。

東外環龍湖邊上,寬闊整潔的六車道大馬路,黃白標線像一條條醒目的綵帶縱貫其間,使柏油路愈發顯得油黑鋥亮。龍湖兩邊垂柳婀娜桃花盛開,紅綠相映間,木製長廊六角小亭,讓人有穿越之感。湖面波光粼粼,兩側的音響裡輕柔地播放著古老的音樂,讓人突然回想起了愛情。龍鳳山上的五彩燈帶,與龍湖兩側的燈帶,交相輝映,讓人心曠神怡,甚是欣慰。

政府門前的大廣場,白鴿飛舞,金魚暢遊,小橋流水,相映成趣。夏夜音樂噴泉此起彼伏,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大人小孩,大家歡呼雀躍,有的還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公園裡綠樹掩映,花豔柳翠,湖中蕩扁舟,水裡遊天鵝,水車小屋靜,迴廊曲徑深,好一幅山水風光畫卷!

「岁月」张爱芳|见证悄然崛起的新林州

四十年光陰彈指之間,其間的變化卻讓人不敢想象。從吃不飽,穿不暖,到如今的膘肥體胖紅光滿面;從渴望學習卻沒有條件,到如今的大小幼兒園、學校星羅棋佈。學校也從土坯房,換成了整齊明亮的智能化教室;民居從茅草屋小土炕,到如今的高樓林立花園洋房;從之前的步行十幾裡走親戚一耽誤半天,到現在的一加油門十來分鐘;從之前的碰到熟人就問給親戚捎啥信不,到現在的視頻通話,千里之遙如在當面;從過去出趟遠門要倒好幾次車,到現在飛機一兩個小時即可抵達;以前買東西走後門找關係,如今網上一搜,國內國外的好商品,三五天便快遞到家;從出門走土路,晴天滿身灰,下雨兩腳泥,到現在的柏油路綠化帶……唉,現在是處處是風景,天天有詩意,過上了神話般的日子。

俗話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家的經歷,是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更是林州崛起的寫照。撤縣設市至今已24個年頭。從最初的漠然,到如今的驚訝,我發現,舊林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一個嶄新的林州市正在太行山東麓悄然崛起。林州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史書有“衛棄之而弱,晉有之而霸”的記載。前不久,我帶山西的朋友遊覽林州,依次去了王相巖、桃花洞、青年洞和紅旗渠紀念館,並且帶他們從渠岸下來夜覽紅旗渠大道,乾淨整潔的路面,婀娜多姿的迎客松,交相輝映的車燈、路燈,變幻莫測五彩繽紛的霓虹燈,朋友們個個被林州的優美壯觀所折服,讚賞林州的話能拉一汽車。身為林州人,我感到無比自豪!

「岁月」张爱芳|见证悄然崛起的新林州

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是我們林州人的心結。衷心祝願林州百萬父老鄉親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在林州大地上譜寫更加壯美的篇章!


張愛芳 現住河南林州市開元區。林州民協會員。活潑開朗,喜愛文學和書法繪畫。多篇文章散見於《芝蘭園》《今日頭條》,並偶有獲獎。


「歲月」張愛芳|見證悄然崛起的新林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