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推翻武則天恢復李唐的大功臣,卻因不聽從一建議遭團滅!

神龍元年(705),新的一年在開始時便暗潮洶湧。正月裡,武則天一病就是大半月,在這期間,沒有大臣能夠見到她,就連李顯和李旦想要問安,都得不到她的允許。在這期間,她的身邊只有張氏兄弟。崔玄暐上書說:“陛下龍體欠安,太子、相王孝順仁義。都可以伺候湯藥。希望陛下不要令異姓者出入禁中,以防萬一。”武則天表示她很感激崔玄暐的心意,但之後又一切如故,她依然只願意見張氏兄弟。

他們是推翻武則天恢復李唐的大功臣,卻因不聽從一建議遭團滅!

朝廷上也開始有各種傳聞,有人懷疑武則天已經一病不起,被二張軟禁。更多人擔心二張如今“挾天子”,恐怕會冒充武則天頒佈聖旨,做危害太子或相王之事。武則天不出現在朝堂,大臣們無心辦公,每天都在試圖打聽禁中的消息。而張柬之則認為時機已到,他開始多方聯絡朝廷官員,很快就有太子右庶子崔玄暐、司刑少卿袁恕己、司刑少卿桓彥範、中臺右丞敬暉表示支持張柬之的決定,他們決定發動政變誅殺二張,正位中宮。

事情隱秘而有步驟地進行著,五個人躲過二張、諸武的耳目,偷偷爭取朝臣們的支持。這是一支既有文臣也有武將的政變隊伍,而且,他們還取得了太子李顯的同意。李顯雖然當了太子,卻依然度日如年,不知母親何時會心血來潮,再次廢掉自己。更重要的是,他與二張已經結下樑子,就算他忍痛不與他們爭執兒子、女兒的死,他們恐怕也不會放過自己。原來太子李顯的長子李重潤,李重潤的妹妹永泰郡主,駙馬武延基,三個人在一起聊天,可能是說二張的不是,二張的親信聽到了這些話,把這些話告訴了二張,二張把這些話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非常惱怒,立刻逼迫這三個人自殺。這在朝野中引起了巨大震動,大臣紛紛上書武則天,要求保全三人性命,可最終三人還是死了。所以太子李顯也不得不決定除掉二張。

這個秘密計劃也有相王李旦的參與,袁恕己就是相王府的人手。李旦仍然保持著穩妥的作風,他支持哥哥的決定,但並不親身出現,一來是為了不搶未來皇帝的風頭,二來是為了不得罪未來的皇帝。他知道這件事若不成功,他與李顯性命堪憂,少不得要叮囑袁恕己小心行事。他本人則在相王府一直留意事情的進程。

正月二十二這一天,張柬之決定開始行動。張柬之知道想要帶兵進入皇家內院,必須拉攏守衛城門的將領,於是他找到守衛玄武門的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開門見山地問:“李將軍,你能有今日威赫的地位,究竟是誰的賞賜?”武人性直,不由得流淚說:“是先帝。”張柬之正色說:“李將軍,如今先帝僅餘的二子被兩個小人威脅,現在是你對先帝盡忠的時候了!”李多祚說:“只要對國家有利,我顧不得自己的身家性命,大人你隨便吩咐吧!”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眾人整裝待發,卻發現最關鍵的人物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出現。這個人就是太子李顯。這些年李顯被母親嚇破了膽,越想越覺得這件事危險,害怕這件事失敗連累到自己。何況,母親又沒廢掉他,如今已經老邁,眼看就要入土,自己為什麼還要蹚這渾水?他越想越覺得不能冒險,乾脆關起自家的門。

他們是推翻武則天恢復李唐的大功臣,卻因不聽從一建議遭團滅!

張柬之等人帶著兵馬集合在玄武門前,卻不見太子的影子,大為著急。此事有太子可謂光復國本,無太子則是犯上作亂,李顯不來,他們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張柬之命李多柞、李湛和李顯的女婿都尉王同皎一齊去東宮,勸李顯儘快來玄武門。

王同皎首先進了東宮,見岳父在廳裡唉聲嘆氣,猶豫不決,上前一步說:“殿下,先帝將皇位傳於您,沒想到殿下卻被幽禁長達二十三年,這件事人神共憤。如今,北門的宰相、大臣和南衙的將軍、士兵想要誅殺佞臣,光復李氏社稷,這個時候您怎麼能猶豫不決?”李顯結結巴巴地解釋道:“誅殺佞臣當然是應該的,但如今聖上正在養病,我們怎麼能驚動她老人家?不如大家從長計議,想個更妥當的辦法?”

外面的李湛聽得急了,他知道發動政變必須爭分奪秒,若被二張的耳目察覺此事,他們各個死無葬身之地。他忍不住進去對李顯說:“殿下,諸將以身家性命對您盡忠,殿下怎麼狠心看著我們事敗被屠戮?若殿下執意不去,那請殿下親自到外面和士兵們解釋吧!”李顯膽子最小,聽李湛語帶威脅。又想外面的士兵本就抱著必死的決心,如果他臨時變卦,這些士兵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恐怕要先殺了他洩憤。想來想去,李顯一跺腳,出門跨上了自己的馬,在將士們的保護下直奔玄武門。

他們是推翻武則天恢復李唐的大功臣,卻因不聽從一建議遭團滅!

張柬之等人也在玄武門前遇到了麻煩。一個叫田歸道的殿中監正帶著一隊士兵巡視。見張柬之等人來勢洶洶,不肯放他們入內。張柬之等人反覆勸說田歸道,田歸道不是聽不明白道理,但他也有自己的道理,他說:“職責所在,我不能放你們入內!”正在僵持不已,李顯騎馬到了近前,田歸道見太子也參與了這次行動,這才肯相信張柬之等人並非有異心。田歸進為人忠信,既想歸政於太子,又不願背叛武則天,所以,他只是帶著自己的軍隊袖手旁觀,並不加入這次行動。

一行人帶著五百人馬衝向武則天所在迎仙宮。張氏兄弟還來不及抵抗,就死在了士兵們的亂刀之下。張柬之等人帶著李顯,直接走進了武則天的寢殿長生殿,武則天已經聽說有人犯上作亂,此時冷靜地看向這些“犯上作亂”的大臣。會有這種事,她並不覺得意外,權力場上的爭鬥瞬息萬變。昨日的親信轉眼就會變為敵人,正因為如此,她才那樣步步為營,防範身邊的每一個人。

女皇與諸臣、士兵對視片刻,才開口問:“犯上作亂的人是誰?”

張柬之從容上前,說道:“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了太子殿下的命令將他們誅殺。驚動了陛下,真是罪該萬死。”

武則天看了一眼跪在地上不敢抬頭的太子,說:“原來是你這小子。張家兄弟已死,你可以回東宮了。”李顯一向不敢違背母親,聽了這句話,還真站起身來想要離開。眾臣大驚,桓彥範立刻說:“陛下,太子怎麼能回東宮?太子年長,早該繼承皇位。陛下請聽臣一句良言,如今天下民心久思李氏,請陛下將皇位傳給太子,以順民心。”

他們是推翻武則天恢復李唐的大功臣,卻因不聽從一建議遭團滅!

武則天卻不言語,繼續環視著她的大臣。她一眼就看到了李湛,不由得冷笑一聲說:“你不是李義府的兒子嗎?我待你父子不薄,真沒想到會有今天。”一句話說得李湛無言以對。武則天繼續看去,看到了崔玄暐,她不怒反笑,說道:“其他的人都是被旁人推薦為官,崔玄暐你是聯親自提拔的人才,你也混在他們之中嗎?”崔玄暐身正言明,朗聲說:“這正是我報答陛下提拔之恩!”武則天當然知道他的個性,再不言語。

她太瞭解權力的真相,知遇之恩、君臣之情、母子之情,都不過如此。正因為她早就明白,才能常年立於不敗之地。她沒有抗議,沒有叫喊,沒有責罵,沒有表態,只是翻過身,繼續睡了下去。在她人生的最後一次鬥爭中,她因為衰老,因為疾病,因為輕率,因為耽於享樂,才會疏於防範,才會被人抓到機會,她只能束手就擒。她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獵人,而命運這張網卻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所有事都編織得合情合理。

她不是一個普通女人,此時也只能拿出一個傑出女人的風度,來應對所有的風雲突變。她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到了盡頭,接下來,她將以失敗者的身份接受勝利者的幽禁,直到老死的一天,她抬了抬自己的胳膊,一種沉滯的、熟悉的疼痛,她知道那一天並不遙遠。

而勝利者們也在為如何重振朝綱陷入爭論。要廢掉武則天規定的國號、官職、紀年、文字只需李顯一張聖旨,但還有個問題令眾臣陷入了激烈的爭論:如何處置武氏家族?

張柬之的意見是鮮明的,他認為斬草必須除根,不能留下禍患;而武氏家族的成員們此時完全不去想如何“營救”被軟禁的武則天,反而順風轉舵,開始頌揚李顯,並不斷提起他們多年來對李顯並無苛刻之處,倘若他們對李顯有加害之心,這些年有多少機會?李顯是個老實人,聽了這些話信以為真,完全忘記了武家人不加害他,只是因為他不是個威脅。李顯又想起母親希望李家人和武家人能夠融洽相處,更不願為難武家人。

而且,也不是所有大臣都反對諸武,他們認為武則天已經失勢,諸武即使活著,也不過是喪家之犬,不足為慮。於是,武家人安然無恙地度過了這次危機。大臣們聽到這件事怒氣沖天,有些人攥緊緊拳頭,指甲扎進肉裡流出鮮血。張柬之嘆息道:“我之所以沒有直接殺掉諸武,就是想要把這個機會留給皇上,以昭他的威名,誰想到會這樣?現在大勢已去,我們做什麼都沒用了。”

李顯對幫助他復位的大臣們感恩戴德,將張柬之封為漢陽王、崔玄暐封為博陵王、桓彥範封扶陽王、袁恕己封南陽王、敬暉為平陽王。一時間,他們成了朝廷上的紅人。朝邑尉武強劉幽求是個聰明人,他對桓彥範、敬暉說:“諸公聽我一言,朝廷上武三思尚存,他會讓諸公死無葬身之地,若你們不能早一點遏制他們,早晚會招致禍患。”而張柬之等人或認為大勢已去,或認為以自己此時的地位,不會輕易被加害,並不聽從這個建議。

敬暉沒能除掉諸武,倒是想起那日事態緊急,殿中監田歸道執意不肯放行,險些耽誤大事;而且這個人顯然不肯附和他們,想必懷有異心。於是,他請李顯誅殺此人。田歸道不服氣,為此據理力爭,李顯事事喜歡求個平安,不願多加殺戮,於是將田歸道免官。後來,李顯認為田歸道為人忠心,又將他召回大內為官。

他們是推翻武則天恢復李唐的大功臣,卻因不聽從一建議遭團滅!

劉幽求所料半點不錯。諸武很快巴結上李顯的皇后韋氏,又一次氣焰熏天。諸武深恨張柬之等人奪了武則天的江山,想盡辦法陷害他們,沒多久,這五個大功臣被流放。張柬之氣憤而死;崔玄暐不明不白地死在流放地;桓彥範、敬暉、袁恕己也在流放地被害死。袁恕己的遭遇最慘,他先被諸武派去的人逼瘋,才被活活打死。

而復位的中宗李顯也並沒有如他期望的那樣,從此過上平安喜樂的帝王生活。他的皇后和諸武勾結,將朝政弄得烏煙瘴氣;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經常仗著寵愛干涉朝政;他的兒子李重俊造反殺掉諸武;最後,韋皇后竟然也想模仿武則天做皇帝,和女兒一起害死了李顯。這對母女又被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誅殺;而武則天最喜歡的太平公主,也因為弄權被李隆基殺掉……李旦登上王位,不久傳位給李隆基,也許在武則天的故事裡,只有李旦是那個安然而退的人。

那時候武則天已經入土,看不到也聽不到這走馬燈似的後續故事。但她也許早就知道,她雖然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別人也不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