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幹部“辛苦指數”換百姓“幸福指數”——皋蘭縣精準脫貧結碩果

走進皋蘭,設施大棚鱗次櫛比,“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日顯成效,撐起了皋蘭脫貧攻堅的基石。

“一心四點四軸一廊”五大經濟區產業佈局和六大產業園架起了皋蘭脫貧攻堅的橋樑。

項目實施與民生建設交相輝映,珠聯璧合。在全省率先實現暢通率100%的“村村通”公路如一條玉帶盤旋而至,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鋪就了“致富路”。水利設施將清泉帶至千家萬戶。文化廣場、書院成為農民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載體。縣城建設日新月異。

世界第一古梨園、東湖森林公園、省門第一道綠色長廊築起了生態屏障。

——花開千樹,碩果自現。這些全景呈現了皋蘭縣委縣政府在脫貧攻堅路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2017年底,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以來的7795戶27838人減少到609戶1977人,貧困發生率由18%下降到1.28%,達到貧困縣摘帽退出標準。

久困於窮 冀以小康

皋蘭是蘭州近郊縣,乾旱少雨、土地貧瘠、一窮二白是皋蘭過去的真實寫照。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

1955年,毛澤東同志為《皋蘭縣的三年發展計劃》題寫按語,稱讚“這些地方同志的頭腦能夠積極地想事情”。

皋蘭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戰天鬥地的豪情,與貧困抗爭,向乾旱挑戰,鋪砂壓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命運,歷史性地解決了溫飽問題,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用幹部“辛苦指數”換百姓“幸福指數”——皋蘭縣精準脫貧結碩果

紅旗漫卷 征程新啟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沐浴黨恩,信心百倍,直面貧窮,敢於擔當。

懷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憧憬,皋蘭在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引領下,在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全省吹響了衝鋒的號角,朝著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目標砥礪奮進。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要求,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底線,主動靠前,攻堅克難。深入學習調研,細化方案措施,及時部署要求,立下軍令狀,制定路線圖,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層層壓緊壓實責任,推動任務有力有效落實。市縣兩級領導帶頭包抓,幫扶單位定點聯繫,工作隊駐村幫扶,形成了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抓脫貧、苦幹實幹促攻堅的濃厚氛圍。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在精準識別上,按照“12345”貧困人口識別流程,對照標準、嚴格把關、多方評議、層層篩選,將真正貧困的群眾納進來,通過精準識別、動態調整、精細管理,確保扶貧對象識得準。在精準幫扶上,找準“貧根”,因戶施策,實現幫扶措施精準到戶、精確到人。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生產和就業,培育“造血”功能。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政策兜底為其“輸血”。在精準退出上,不簡單以收入代替“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嚴格執行現行標準流程,不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用幹部“辛苦指數”換百姓“幸福指數”——皋蘭縣精準脫貧結碩果

民生之本 扶貧之要

畜色青青秀色餐,玉帶迤邐瓜果興。產業帶動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做大基地、做精品牌、做強產業的發展方向,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設施農業建設,不斷擴大高原夏菜、蘭州白蘭瓜、旱砂西瓜、紅砂洋芋、優質林果、畜禽養殖等特色種養產業規模,形成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龍頭企業12家,創建各類專業合作社367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模式不斷壯大,519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入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2144人穩定脫貧。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扶貧之要。充分利用靠近蘭州主城區、蘭州新區、白銀市區的近郊優勢和縣域六大產業園區,通過政府引導,搭建平臺,持續加大勞務輸轉力度,鼓勵縣域內企業、項目用工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當地勞動力,實現了貧困群眾“家門口”就近輸轉、就地增收。堅持“志智雙扶”,加強教育培訓,激發內生動力,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依託得天獨厚的黃河奇峽風光和人文底蘊深厚的“世界第一古梨園”,什川鎮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成“農家樂”200多家,帶動貧困人口就近就業。

加快構建電商服務體系,培育建成“邁綠達”“德源農業”等特色農產品網店,有效增加農產品銷售收入。大力發展生態補償、光伏扶貧等項目,全方位、多渠道鼓起群眾的“錢袋子”。

縣委縣政府從群眾最關切的民生入手,著力解決好“三保障”問題,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實施改造薄弱學校項目,新建村幼兒園16所,改建中小學22所,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確保貧困學生都能有學上、上好學。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覆蓋城鄉的多層次醫療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完善,新農合分級診療制度使群眾就醫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惠民政策為廣大群眾織就了一張健康“保障網”。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通過政府定額補助和全額兜底的差異化補貼措施,全面改造農村危房,累計投入2754.5萬元,使1531戶貧困群眾住上了整潔亮堂的新房子。

用幹部“辛苦指數”換百姓“幸福指數”——皋蘭縣精準脫貧結碩果

致富路上 基礎先行

昔日的一條條“瓶頸路”、“難腸路”脫胎換骨變通途,鋪就了群眾增收致富的“小康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是脫貧攻堅的基礎。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累計投入各類涉農資金26.4億元,整合資金8億多元,先後實施道路交通、安全飲水、人居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進村項目,著力破解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在實現村村通硬化路的基礎上,搶抓創建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有利契機,開通城際城鄉公交線路19條,群眾出行更為方便快捷。一大批農村安全飲水和城鄉供水管網改造工程相繼建成,實施水價補助,群眾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攻堅行動和“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小康村、美麗鄉村、環境連片整治區、環境整潔村等項目的實施,使昔日落後貧困的鄉村實現了美麗“蝶變”。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一村一品”群眾性文化精品創建工程深入推進,農民藝術節、廣場舞大賽等活動蓬勃開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廣大農民養老更有保障,生活更加幸福。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鄉風更加文明向善,社會更加穩定和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用幹部“辛苦指數”換百姓“幸福指數”——皋蘭縣精準脫貧結碩果

積聚產業 提供保障

壯大縣域經濟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物質基礎。按照“12356”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立足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積極建設市區出城入園項目建設基地、現代商貿物流集散基地、都市消費品生產加工配送基地、生態文化休閒基地,形成了“一鎮一園區”的發展格局,園區建設成效明顯,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增強,園區入駐企業超過400家。全縣工業企業達到23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家。園區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皋蘭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打好攻堅戰,黨建是保證。皋蘭縣找準扶貧與黨建的結合點,全力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深入開展“兩強兩爭”活動,在貧困村全部建立了脫貧攻堅特別黨小組,切實將黨的基層組織延伸至脫貧攻堅的最前沿。開展城鄉黨建結對共建活動,推行為民服務代理制,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實施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抓黨建促脫貧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推進“三變”改革,有效盤活集體資源資產,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服務群眾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積極推廣“支部+協會+互助資金+產業+貧困戶”的模式,進一步創新了服務群眾的載體和渠道,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脫貧攻堅的畫卷正全面展開,每一道風景都是堅實的腳步和辛勤的汗水。全縣廣大幹部深入基層接地氣,轉變作風聚民心,講政策、察民情、解民憂、辦實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脫貧摘帽不是最終目標,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才是我們努力奮鬥的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新時代、新使命,新徵程、新作為。精準扶貧已成為皋蘭縣委縣政府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重要“法寶”,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幸福美好新皋蘭的目標奮勇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