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擁有的,可能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寂寞

你擁有的,可能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寂寞

你擁有的,可能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寂寞

有的人總是在抱怨自己很孤獨。但是事實上,很多人不過是錯解了自己。因為不論孤獨或者寂寞,都是種非常高調的狀態。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這段話是林語堂說的,最近在網上很熱火。但似乎林大師所說的這種狀態更類似寂寞,而非孤獨。

孤獨是什麼?從古代漢語詞義的角度,孤獨至少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幼而無父曰孤,所以人們把失去雙親的孩子叫孤兒;老而無子叫獨,淒涼無依。鰥是終身未婚者,寡是中途喪偶者,鰥、寡、孤、獨,從古以來就是人生四種彼此獨立且極為悲涼的境遇。

你擁有的,可能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寂寞

第二層:在秦始皇之前,所有的君王、諸侯都喜歡稱自己為“孤”或者“寡人”,而後來的成為皇帝專屬自稱詞的“朕”,是那個時代所有人共用的自稱詞。不論王宮貴胄還是販夫走卒,只要不是君臨天下的王者,都是“朕”。直到秦始皇把這個詞獨享以後,其他人才逐漸以“吾”、“某”、“俺”、“咱”、“我”等自稱。但“孤”始終是王者的自指向詞,是至高無上的代稱;而“獨”則有唯一、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意思。

第三層:將“孤”、“獨”兩字聯繫起來構成孤獨,則是一種天賜的、客觀的優越性在內。所以,詩人汪國真就寫下了下面的文字:“孤獨若不是由於內向,便往往是由於卓絕。太美麗的人感情容易孤獨,太優秀的人心靈容易孤獨。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因為他們都難以找到合適的夥伴。”

無親無故、無依無靠;高高在上,俯瞰萬物;無敵或卓越。這才是孤獨,孤獨是客觀的,這種客觀往往又伴隨著“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茫然,或者瞬間跌落無邊的黑暗與深淵的絕望。倘若不是前面的任何一種情況,都不能稱之為孤獨。而林語堂說的那種情況,繁華、熱鬧、快樂都有,而你卻無法感受。並不是沒有,而是你自己封閉了自己,不願意融入,不願意溝通,不願意體驗,覺得這一切都與己無關。這其實是一種主觀的選擇。這種側重主觀選擇的情態,其實是寂寞。

你擁有的,可能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寂寞

孤獨和寂寞在漢語中常常被當作同義詞或者近義詞來使用,但兩者的真實意義確實有著微妙的差異。一個人獨居深山,與世隔絕,沒有人陪伴,也沒有與眼見的世界之外溝通的渠道,那麼他是孤獨的。但是他可能並不寂寞,因為他可以對花低語、對月輕吟,鳥蟲木石,都可以成為他寄情與傾訴的對象。這時,他的獨立世界突然闖進了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和他使用著不同的語言符號系統,甚至連手勢、體態、眼神都無法實現同步。這個時候,他的大山因為多了一個真實的、有思維和情感的生命而活躍起來,這個人再也不孤獨了,但是彼此之間的不解與困惑,還是沒有將這個人從寂寞的深淵裡救拔出來。

寂寞是一種遠遠高於孤獨的主觀體驗,是一種情感飢渴和心靈災難。人潮湧動,卻無一人相識;賓朋滿座,喧譁非凡,卻一句觸及心靈的話語,沒有一絲擊穿靈魂的眼神,沒有一縷心有靈犀的默契;看似熙熙攘攘,卻是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不是沒有,而是有卻等於沒有;不是你一定有多麼特別,而是你們各自有各自的清冷、絕望、精彩或者優越;你之外的一切,並不曾和你在一個世界。林語堂的那段文字,名為為“孤獨”測字,其實是寂寞的寫照。

李白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果真是一言穿心。那些有資格被稱為聖賢的人,他們可能擁有眾多的門徒和粉絲,他們也不見得就門庭冷落,但他們依然感覺無依無靠、無親無故。這是一種來自心靈的體驗,而非客觀存在。這些聖賢們,要麼因為太過超脫、太過高深,要麼因為太過怪癖、太過脫俗,讓凡俗的人望而生畏,難以理解。在他人的眼裡,這人要麼是神仙,要麼是瘋子,在心底裡早已把他劃歸出了人的世界。寂寞是相對的,當聖賢寂寞的時候,俗人其實也因為無法理解聖賢或者無法被聖賢理解而寂寞。

你擁有的,可能既不是孤獨也不是寂寞

所以,寂寞並不是聖賢的專屬,凡人也有寂寞。但凡人的寂寞又容易和其他的情態混淆。那些寂寞的聖賢,起初的時候,他也是急於傾訴、急於溝通,急於被理解、被接受,但最終一次次失敗了,最終的無奈之下,只能被動接受寂寞與寥落。不是他不願,而是遍歷嘗試與呼喊之後,了無迴音。有,卻等於無,終歸還是無。所以聖賢的寂寞,又含有一定的孤獨。對於凡人而言,既沒有孤獨的條件,又沒有寂寞的理由,那麼只能有兩種情況最為合適:要麼孤芳自賞,要麼百無聊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