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亂,忽必烈不顧74高齡親征!

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亂,忽必烈不顧74高齡親征!

海都之亂

海都之亂是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元朝西北宗王海都聯合其他藩王發動的叛亂事件。

那麼海都為何叛亂?他又是誰呢?

海都,蒙古帝國窩闊臺汗之孫,孛兒只斤·合失之子。曾支持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汗位。他統轄葉密立(今新疆額敏東南)一帶原窩闊臺和貴由的封地。

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亂,忽必烈不顧74高齡親征!

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一部遊弋東趨,進入嶺北,馳突蒙哥之子玉龍答失所統巴鄰部眾。

漠北的元軍出兵,在北庭擊敗了反叛的軍隊,而且又追殺到阿力麻裡(位於今新疆霍城縣西北),叛軍接著逃走至兩千餘里以外,世祖下令停止追擊。

海都的西奔,引起了當時的察合臺汗國兀魯思汗八剌的疑懼。八剌深恐海都就此西渡錫爾河,奪取河中,因此急忙出兵攔截,兩軍在錫爾河畔相遇發生大戰八剌先勝,海都在獲得朮赤后王的援兵後再度出戰,大敗八剌。八剌軍退至河中,預備整軍再戰。

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亂,忽必烈不顧74高齡親征!

至元六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欽察汗國君王在塔拉斯河會盟,公開反對忽必烈和伊兒汗國,並商議以海都為盟主。會盟各王指稱忽必烈汗已經被漢族同化,言明要對忽必烈用兵以恢復蒙古人的遊牧本性。

(1270年)開春,八剌便從河中西攻呼羅珊。伊利汗阿八哈在也裡(今阿富汗赫拉特)附近用計大敗八剌軍。八剌敗退河中,不久死去。察合臺孫聶古伯(撒裡班之子)被海都立為察合臺兀魯思的新汗,察合臺兀魯思淪為海都的附庸。海都取得對突厥斯坦和河中的支配權後,對元朝的態度逐漸強硬起來,開始了與元朝在天山南北兩路直接對峙和爭奪的階段。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等同東部乃顏聯絡,乘忽必烈率領元軍主力東去平叛的機會,一度發兵佔領和林,但不久即退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以74歲高齡親征,前後五年,最後海都敗死。一直到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海都之子察八兒投降,西北諸王的叛亂才最終被平定。

背景分析

自成吉思汗死後,由第三子窩闊臺一系繼任大汗,但是窩闊臺汗之子貴由汗死後,窩闊臺汗一系失去了汗位。蒙古提議召開庫裡臺大會,力挺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自拖雷後裔蒙哥當選蒙古大汗始,窩闊臺後裔漸失勢,蒙古汗位由窩闊臺系轉移至託雷系,海都作為窩闊臺汗的孫子不滿託雷系的忽必烈,他依舊覬覦蒙古汗位。

再者忽必烈長期被分封到中原地區,接受儒家思想影響,積極準備漢化改革,這與海都等蒙古保守派格格不入。

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亂,忽必烈不顧74高齡親征!

事件影響

為削弱元廷對西北的軍事壓力,海都一再進攻嶺北。而當戰火燒到嶺北的時候,要同時維持遠離中原根據地的西域和嶺北這兩個地區的戰事,對忽必烈來說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嶺北是“祖宗根本之地”。保住嶺北對保持號令諸藩兀魯思的大汗地位至關緊要。為了集中力量確保嶺北,元廷被迫收縮它在西北方向的戰線。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撤出斡端。自此別失八里從元朝在西北地區的統治中心變為西北前沿的邊城。

忽必烈死後,元朝雖曾再度在曲先設置都元帥府,但不久就連同別失八里、哈剌火州一起被察合臺兀魯思佔有,至是,元朝勢力基本上退出中亞。從此元與西北諸藩也大體相安無事。

朱耀廷《正說元朝十五帝》:海都、昔裡吉之亂諸王之亂是困擾元朝的幾大難題之一,這是蒙古汗國的諸王分封制度、幼子守灶制度、庫裡臺選汗制度遺留的惡果。每個黃金家族的男子,只要有一定能力,都以為可以被推舉為大汗,至少可以多得到一些權力。而分封制又使之得到了部分土地、百姓、財富和軍隊,從而為其興兵叛亂提供了條件和可能。而北方諸王,又對忽必烈用漢人、行漢法一直抱著對抗的態度,因而諸王叛亂在整個元代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亂,忽必烈不顧74高齡親征!

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亂,忽必烈不顧74高齡親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