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一覺醒來,旭日照常升起、世界盃照常在進行,然而大新聞來了——伴隨著一隊巨人的倒下,與此同時筆者的一位校友前輩在國內自媒體輿論場上火了……

這位校友前輩,如今是某211高校的副教授,繁忙的教研業務使得他也沒有多少業餘時間盡情享受文娛體育的快樂。然而對於昨日的德韓大戰,他“既故作認真,但又劍走偏鋒”地,不談體育本身,而竟然結合中華易學來了個預測,卻居然玄學版地應驗了,從而迅速走紅網絡,如此——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這樣的“神預測”看得我一個吃瓜球迷拍案叫絕!老師您太牛了,球王貝利(喔,他老人家這次沒敢亂髮“烏鴉嘴”)也好、麥當勞也罷(金拱門今夏推出的某款新品,確實因中文諧音有引發爭議之嫌,而遭到天朝德迷們的詬病)都不及您的功力!

更必然可以預見的現象,也許羅列出來本身就是一種罪過:什麼“世界盃衛冕冠軍魔咒”梗、什麼“就如蝴蝶飛不過滄海,莫斯科也一定又是德意志戰車的滑鐵盧”梗,抑或是英國《太陽報》對於德意志這個老死敵的嘲諷,彷彿是在刀疤上撒下的一粒粒鹽……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有我們,你從來不用擔心大賽只會看三場比賽!”這是德國媒體和球迷們多年以來所為之自豪的。並且客觀說,在國家隊列強當中確實是他們最具備這個穩定性——坐擁歐洲第一的世界盃總積分數、總進球數;放眼全球也僅次於五星桑巴。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然而,十四年,一個輪迴,被我們這一代人有幸見證了。——上一次他們從大賽小組賽就折戟沉沙,還是遙遠的2004年:中歐鐵騎與橙衣風暴聯手將他們夾困在了當屆歐洲盃的“死亡之組”中,甚至就連迄今唯一一次參加大賽決賽圈的拉脫維亞都在那支處於更新換代中的德意志戰車身上,取得唯一一分。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但筆者提及這個數據的本意,卻是希望各位看官摒棄落井下石之心,而是更加客觀地獲得一個橫向認識:

正是因為04歐洲盃的鎩羽,德意志戰車才痛定思痛地開啟了更徹底的改朝換代之路。僅僅一年後的本土聯合會杯,以施魏因斯泰格、波多爾斯基等“83黃金一代”球員為代表的新銳國腳們,再度掀起了黑白相間的青春風暴。雖然不敵南美雙雄而屈居季軍,但正是這個里程碑吹響了他們的復興號角。又過一年,2006年的德國本土世界盃,同為“83黃金一代”的強力右後衛新星拉姆傷愈復出為國效力,更讓這臺更新換代後的“戰車”如虎添翼,豪取季軍。

此後連續五屆大賽外加2017年聯合會杯,以這“83黃金一代”和“89黃金一代”(注:2009年U20歐青賽冠軍)為班底的他們,無一例外地殺入四強,更兩次奪冠。特別是在上屆世界盃上,以打破擴軍32強以來單隊單屆總進球數的數據豪奪大力神杯,更創造世界盃半決賽歷史最大分差地送給主場作戰的桑巴軍團以國恥般的慘案,在胸前繡上第四顆閃閃的金星。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而在這十四年中,其它列強的情況呢?

被認為“只有他們才能與德國競爭歐洲國家隊雙驕”的藍衣軍團意大利,僅僅是在“一次世界盃冠軍、一次歐洲盃亞軍”這兩項成績上打平了這段時期的德國,其餘次大賽的成績都不及德國,還兩次在世界盃小組賽階段出局、更乾脆無緣本屆世界盃的決賽圈。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歐洲區歷史地位第三的法國隊,在這段時期內世界盃和歐洲盃同樣無冕,僅各取一次亞軍,其餘屆次大賽的成績同樣不及德國,並兩次在大賽中小組出局。

總體歷史地位遠不及德國的英格蘭、荷蘭,前者僅僅是憑藉本屆小組出線(當然,如此分組如果還不提前出線,才不是日常操作了)而十四年來首次單屆大賽成績好於德國(並且也有2008年無緣歐洲盃決賽圈的苦痛);後者這十四年來仍然難破“世界盃無冕之王”魔咒,並且也只是2010年的世界盃亞軍成績好於當屆德國,更已經在最近連續兩屆大賽都進不了決賽圈了……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偏居歐洲西南隅的葡萄牙,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一個傳統國家隊豪門,僅因最近二十年勵精圖治地培養出連續三個“黃金一代”而終於在2016年首奪歐洲盃,修成正果。然而在這十四年裡也同樣是只有近兩屆大賽的成績好於德國,更是在這個時段中所有四次與德國隊的大賽正式交手,皆兵敗而歸。

南美方面,傳統三強巴西、烏拉圭、阿根廷也只能靠美洲盃、奧運會、聯合會杯等賽事冠軍聊以自慰,並且都在此前兩屆世界盃淘汰賽被德意志戰車手刃過(潘帕斯雄鷹更連續三次被德淘汰,其中一次還是加時賽末段崩盤屈居亞軍,可堪回首?)。綜合來說這十四年中他們的平均表現也不及德意志戰車。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似乎,唯一能匹敵的也只有另一個歐洲新興豪門,“鬥牛軍團”西班牙。連續三次大賽冠軍,兩次在最後階段絕殺德意志,方為這一代德國足球人最偉大的對手。而且有趣的是,西班牙也是這十餘年來唯一沒有在正式比賽中被德國隊淘汰(或者悶死在小組中)的豪強。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由以上系列數據及歷史經驗觀之,相信這場敗局也並非德國足球的末日(儘管確實恥辱,竟然第一次在世界盃小組賽輸給了中北美球隊及亞洲球隊),而很可能是一個新輪迴的開始。

然而,筆者作為虎撲體育論壇的七年老用戶(JR),也不得不在這裡採用一個慣用短語“如何問責?”:這次失敗的歸因,該如何總結?

是球員單純臨場心理的調整不佳?或許是,畢竟首戰被“仙人掌”一針致命,一定程度上就是一記刺耳的警鐘;但次戰再次半場落後瑞典時,不是憑著底蘊意志逆轉了麼?按說應該是一個觸底反彈的開始呀?(更何況,德國足球向來以“我們不以出品單個爆點型的‘球王’,而靠凝成一個機器般運轉的團隊”為榮,因此即便是心理壓力而論,至少他們不需要有人像“絕代雙驕”梅西和C.羅納爾多那樣一人揹負巨大的包袱。何況他們兩人本屆至少也勉強突圍出了各自的小組賽。)

是教練戰術的保守?似乎也不一定,畢竟末輪賽前的形勢已經是“只有贏韓國隊兩球,才能確保出線”的“華山一條路”,開場後也確實是大行全線壓上的攻擊之道,全場七成的控球率更客觀印證了這份決心。

那麼似乎只能解釋為一個形容詞和一個名詞了:“務實”與“效率”,二者或許還構成一組因果關係。

傳統以來,德意志足球的標籤似乎就是“簡單粗暴,打出力量”,其高舉高打併最終由高中鋒這個傳統優勢位置完成“一錘定音”的風格,令世界足壇聞風喪膽。然而最近十年隨著以西班牙為強勢代表的傳控流派大行其道(並且由於瓜迪奧拉這個頂級名帥執教德甲巨人拜仁慕尼黑,也自然輸出到了日耳曼,並影響了德意志足球哲學的變革)。並且不可否認的一點是,2014年第四度登上世界盃之巔的那支德意志戰車,也確實借鑑了大量來自這位締造了“夢三宇宙王朝”的西班牙少帥的戰術思維。

但是,任何兵法皆有利有弊,如戰場一般的七千尺綠茵場亦不例外。如果說2014年的奪魁尚且不僅僅是中後場的所謂“體系加成”之功,而一定程度上仍靠著“老驥伏櫪”的克洛澤在前場支起大梁,那麼最近的四年,為何還如此執迷於傳控本身,而在本來就因K神的功成身退而後繼乏人的高中鋒位置上任由動盪呢?難怪筆者的朋友圈有人只是“靜靜地放上來一張K神慶祝職業生涯最後一個進球的絕影,不說話”……

平心而論,德國輸得冤嗎?

各位看官在此處不妨留意上段的一處用詞“動盪”——沒錯,筆者並不欲在這裡使用“青黃不接”這樣徹底的詞。因為這涉及到一個更具黑色幽默之處:不就是高中鋒嗎?K神老去了,不是還有拜仁慕尼黑第五座歐冠冠軍功臣戈麥斯?因傷錯過了2014年那冠軍之師的他,正希望接過衣缽證明自己在國家隊的不可或缺,然而這四年來,德國媒體竟然鋪天蓋地地製造輿論“他也已經老了,2018還靠他?”,不知是否已經先決影響了他即便入選本屆名單,但早已在心中蒙上的不快、或者在隊友心中暗中烙下的對他的不信任。而至於另一位“生不逢時”的德式傳統中鋒基斯林,則更是在屢次報國無門後含恨掛靴……

那麼好,請勒夫同志重用“更符合拉丁派足球對於前鋒‘綜合戰術功用’這種意識要求”的維爾納。這倒是他力行的了,可是效率呢?渾渾噩噩的中場體系給不出他足夠的加速衝刺空間,靠在運動戰中由他解決問題的計劃,宛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施裡芬計劃”那樣最終落於泡影。於是只好三場比賽都半途換上戈麥斯,妄圖搏命一般地強砸傳中球,然而由於三個對手在牌面實力上之於日耳曼人的巨大落差,他們都只會選擇在禁區內密集堆防,讓即便再尖銳的箭鏃也沒有會挽雕弓的空間……

在這裡不妨也稍稍地替維爾納同學驚惶一下:既然是十四年再無緣大賽淘汰賽的一個輪迴,想起了當年同樣被寄予厚望的庫蘭伊嗎?後來的四星德意志王朝與這位過早泯然眾人的天才毫無關係,他只能守在電視機前目睹當年的隊友們捧起金盃。因此謹希望維爾納能夠化這屆失望而歸的大賽為教訓和動力,繼續砥礪前行,期待有朝一日的蛻變與爆發!

更何況,這樣一個三場只進兩球、且只有一個運動戰進球的效率也與中場體系的疲軟,密切相關。一次次無效的極小肋部空間尋求滲透,成為了本屆德國隊的最常見場上劇本,那麼即便換上了“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戈麥斯,又攔阻不了中後場仍然本能選擇短傳滲透,畏首畏尾不敢長傳衝吊的集體無意識,這樣一個明顯“思路與配置不統一”的狀態下,如此調整尚有何意義?

比進攻不力更可怕的,是防守端也失誤頻頻、丟魂落魄。固然可以責怪赫克託、聚勒等大賽新人的經驗匱乏,但當三場比賽均一度出現讓厄齊爾、克羅斯兩個有球突前能力均強於防守能力的攻擊型中場悍將出任後腰的場面時,控制力的瞬間喪失並被對手伺機可乘,就成為了必然之勢。除了已經三十而立的赫迪拉,竟無更合適的專職防守後腰可用,這個隱患最終埋下惡果!更痛心之處在於,抱憾無緣本屆大名單的希望之星魏格爾,恰恰是這個位置的一個理想選擇……

與魏格爾的遺憾相似地,前場也面臨進攻手段不夠豐富的難題、門將位置則在突發變故下應對不力。當在朋友圈刷到一位曼城死忠女生的狀態時,我能感受到她的苦楚是真心的——為薩內落選國家隊鳴不平;而更為聲勢浩大的巴薩球迷,或許要責怪為何不讓特爾施特根出任主力門將、代替大傷初愈的功臣諾伊爾吧……而(嗯,又說回到前場)至於上屆決賽的絕殺功臣格策,更是狀態下滑到國家隊已經懶於問津之。

雖然總結了如此千瘡百孔的這些問題,但筆者亦並不希望將一切責任都推卸給主帥勒夫。或許我明白,有人責怪他四年前就該功成身退;有人感覺他這個十年穩如一日的帥位毫無危機感,本身就減損了他對於榮譽的繼續飢渴。但更加難堪之處難道不是——除他之外,更乏人適合堪任?

難道聘請各有兩座歐冠冠軍在手的功勳老帥希斯菲爾德、海因克斯?兩者均及古稀之年,恐怕身體健康問題才是當務之急,即便剛剛結束的這個賽季後者短暫再度出山執教拜仁,也在除德甲聯賽之外的戰線盡顯無力迴天之感。或許這兩人所代表的經典高舉高打流派本身是適合德意志的戰術正路,但是否有足夠好的球員配置能完成這樣的要求,尚且是較大的未知數。

當年被勒夫所輔佐的,以主力射手角色奪得1990世界盃冠軍的功臣克林斯曼(兩人合力執教了德國隊2005聯合會杯和2006世界盃征程),早已遠離歐洲足壇多年,並且自從恥辱地在美國隊下課(作為世界盃常客的“山姆大叔”亦在本屆時隔28年首次無緣世界盃決賽圈)也更顯他近況的乏善可陳。或許也不是好的選項。

更早的2002世界盃亞軍之師掌舵人沃勒爾,似乎近年只是對從事體育主管類崗位更有興趣,已在勒沃庫森俱樂部的該崗位上供職十年有餘,似乎也無興趣出山。

或許更適合的人選,是“搖滾教父”克洛普吧?其實當年以功勳主帥身份離開多特蒙德俱樂部時,就有過他入主國家隊的傳言,但他選擇了走出國門,挑戰更加激烈的英超賽場,並且自2015-16賽季半路接手老牌豪門利物浦後,近三個賽季一步一個腳印地殺回英超前四和歐冠決賽,正或許像當年的貝尼特斯一樣,在締造這支英超外戰王者又一段復興佳話的路上。正因他“偏向虎山行”的銳氣實屬難得,筆者反而不很希望他忽然放棄可能的英超冠軍夢和歐冠冠軍夢,貿然接手國家隊。而克洛普在威斯特法倫球場的繼任者圖赫爾,如今亦離開這裡,赴“浪漫之都”為巴黎聖日耳曼俱樂部對首座歐冠冠軍的憧憬發起挑戰,同樣不可能抽身。

而如果以上的人選皆不合適,則不難發現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德國足壇已經在一線教練崗位意義上,沒有太豐足的儲備了,尤其還考慮到大概率不會在國家隊崗位上挖角如施蒂利克、舒斯特爾這樣來亞洲足壇進行“技戰術扶貧”的德籍名帥。這一點不得不豔羨雖然無緣本屆世界盃決賽圈的意大利——經過“文圖拉之敗”後,曾經兩奪意甲、又力壓弗格森紅色王朝奪下英超的曼奇尼正躍躍欲試地開始他的“大亂後必大治”,而他們還有卡佩羅、安切洛蒂、拉涅利等一干頂級名帥(尤其前兩人,都是歐冠專家中的專家)未曾執教過國家隊,如此多人排隊爭奪這一個帥位的盛況也只有另一個教練輸出大國——嗯,也就是上述的“德國足球近十年唯一等量對手”西班牙,能與之媲美。雖然意足協也犯下聘請一位外戰經驗不夠足的主教練導致竟然飲恨世預賽的錯誤,但他們的可調整空間是足夠的。反觀德國足球,除了克洛普和“(德甲之外履歷)尚且一張白紙”的圖赫爾,還有哪位當打名帥敢於“走出去”?如果多幾個這樣的名帥,何愁“難為無米之炊”?

另一方面,德國足壇近年在帥位的“引進來”亦不成功。即便是上述的“傳控之王”瓜迪奧拉,也沒有在歐冠賽場帶領德甲巨人繼2012-13賽季第五次奪得歐冠後再接再厲,反而是連續三年遭到他母國西甲(其中一次還是他母隊巴薩)球隊“徒弟鬥不過師傅”的淘汰——更何況另兩次的對手分別是馬德里雙雄,還不算典型的傳控打法,倒帶有鮮明的反擊打法因素,同樣剋制了拜仁“半吊子”的傳控。之後的意大利名帥安切洛蒂更加大跌眼鏡——瓜迪奧拉好歹聯賽輕鬆完成了三連冠,而安切洛蒂則在磕磕絆絆拿下2016-17德甲冠軍後竟然在上賽季開頭把球隊帶得毫無狀態,歐冠更是恥辱性地潰敗給他曾經執教過的巴黎聖日耳曼,還鬧出與德國國家隊雙料主力的穆勒不合傳聞。儘管海因克斯的“四進宮”力挽南部巨人一波逆勢反超最終保住了聯賽冠軍,但其它戰線特別是歐冠,仍然無法突破2012-13那個神奇賽季的童話。至於德甲其它一眾二線豪門,也大多奉行緊縮銀根的路線,鍛鍊一些實戰經驗特別是俱樂部歐戰經驗不足的本土少帥,不但是聯賽層面無法再現克洛普時代的多特蒙德那樣對南部巨人構成實質威脅,同時在歐戰競爭力層面也江河日下。僅有一個“引進來”的案例是2017年短暫執教多特蒙德的荷蘭少帥博斯,然而他的歐冠成績遠不及前任土帥圖赫爾,直接將球隊悶死在了小組賽中,系該隊2013年以來的首次,如此失敗的例子不提也罷。

由此觀之,德國足球確實值得以本屆的滑鐵盧作為警鐘,認真來一次變革。只不過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倒不明顯是球員配置的青黃不接,更像是主帥層面的水平不力。不否認勒夫是一個偉大的功勳教練(而且他球員時代成績平平,遠不及曾經搭檔執教過的超級射手克林斯曼。因此如果沒有在作為教練身份階段的辛勤思索和耕耘,他不會有今天這個舉世揚名的地位),但只有一個他是遠遠不夠的。一如阿森納球迷在不捨溫格退休的同時也感慨“Time for change”一樣,如果說“槍手”一個多年未染指較高含金量冠軍的邊緣俱樂部豪門尚且苦求名帥而不得,那麼德意志貴為全球坐二望一底蘊的國家隊,這個需求只會更加強烈。

真心希望戰車轟鳴的下一個王朝並不遠,但這個掌舵人會是克洛普、圖赫爾,還是更加年輕的哈森許特爾、納格爾斯曼?或許,接下來數年的俱樂部歐戰舞臺就是答案,期待他們當中最能代表德系教練脫穎而出的那一位,能夠勇敢地接過這杆大旗。

最後還不妨插敘一段題外話——

“太極虎”作為本屆世界盃亞洲軍團最後一支完成單場勝利的球隊,也總歸是悲壯地站著告別了這個頂級舞臺。並且有趣的是如下一組事實:他們能夠來到這屆世界盃,至少有一半屬於德國人的軍功章——沒錯,他就是如今帶領中超勁旅天津泰達在日本集訓(或許他也“挑燈夜戰”地目睹了自己祖國被自己執教過的球隊絕殺出局)的德國名宿,前韓國隊主帥施蒂利克;而導致他下課的那一場敗仗,則竟然是中國隊送給他的,冥冥中或許是註定的“緣分”吧。然而即便他老人家,也固然不是昨夜的贏家……

歷史將記住這不眠的一夜,俄羅斯古都喀山見證了兩個失敗者的同時倒下,且其中一個是自有現代足球運動以來就誕生了無數巨星的巨人軍團。但足球就是這樣永遠渾圓滾動,不會停歇。

因此,這不會是他們任何一方的末日,倒更有可能是一個重生紀元的開啟。尤其對於底蘊深厚的日耳曼戰士們而言,即便萊茵河在今夜沉默或者嗚咽,也等待的是下一次更加強力的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