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措辭變了,Q2例會紀要,傳遞5大新信號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8年第二季度(總第81次)例會於6月27日在北京召開,28日晚間央行發佈了會議紀要,篇幅比以往明顯加長。

央行措辭變了,Q2例會紀要,傳遞5大新信號

由於央行未發佈一季度例會紀要,華爾街見聞將2018年二季度例會紀要與2017年四季度例會紀要進行比較,發現此次會議發佈的新聞稿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釋放了不少新信號。

1、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判斷更加豐富,也是篇幅加長的主要所在。

今年二季度例會: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外貿依存度顯著下降,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增強。國內經濟金融領域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突出矛盾,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更加錯綜複雜,面臨一些嚴峻挑戰和不確定性。

去年四季度例會: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穩中向好,但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複雜,主要發達國家復甦總體延續,部分新興經濟體仍面臨挑戰,國際金融市場存在風險隱患。

中金固收團隊認為,央行對經濟的看法仍偏正面,宏觀數據和國企盈利確實不錯,與市場悲觀的預期形成對比,這樣的分化近來到了峰值。

此次會議提及目前比較棘手的外部形勢,“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更加錯綜複雜,面臨一些嚴峻挑戰和不確定性”,對比去年的“面臨的形勢錯綜複雜”,央行的判斷更加謹慎,但央行對於貿易前景還是較為樂觀的,“外貿依存度顯著下降,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增強”。

2、新提出要“加強形勢預判和前瞻性預調微調”。

今年二季度例會:要繼續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走勢,加強形勢預判和前瞻性預調微調。

去年四季度例會: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運行最新動向和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

3、“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有關貨幣政策取向的表述比之前要更加“松”一些,更強調宏觀調控,貨幣供給總閘門從“切實管住”改成了“管好”,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從“保持”變為“引導”。

6月24日,央行定向降準7000億,約5000億用於支持“債轉股”,約2000億用於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今年二季度例會: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去年四季度例會: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運行最新動向和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切實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維護流動性合理穩定。

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鄧海清再次提出,央行貨幣政策已經發生“鉅變而非微調”:流動性基調由“合理穩定”切換為“合理充裕”:

6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改變流動性基調為“合理充裕”,之後6月22日,央行發佈《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8)》,確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6月26、27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均再次確認,“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此次貨幣政策例會,央行再次確認“流動性基調”由“合理穩定”切換為“合理充裕”,且近期央行進行類似於全面降準效果的“定向降準”,更符合總量政策而非結構政策的特徵,不再強調降準的“對沖作用”,這一點與4月“定向降準”很大不同,流動性不會再現4月降準之後的持續緊張,市場不必杞人憂天。

中金固收團隊則認為,雖然充裕一詞值得關注,但此次會議新增“鬆緊適度”,保留“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難推測仍不會太過寬鬆。在當前內外風險兼具的背景下,貨幣政策應該更靈活,中性偏松的取向更為明確。

4、金融防風險不能鬆懈,強調“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不再提“有效控制宏觀槓桿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今年二季度例會: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主動有序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增強金融業發展活力和韌性;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穩定市場預期,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去年四季度例會:有效控制宏觀槓桿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加強和完善風險管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5、未提及人民幣匯率

此外,今年二季度例會新聞稿中並未直接提及人民幣匯率,而在5月11日發佈的今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提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利率調控能力,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近期人民幣出現快速貶值,6月29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連續第八天下調,報6.6166。離岸人民幣在中間價公佈後下挫近百點,一度跌破6.65,創下2017年11月底以來的新低,連續12天下跌,創歷史記錄。隨後,已升至6.63左右。

央行措辭變了,Q2例會紀要,傳遞5大新信號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表示,本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趨勢,從根本上來說是由基本面與預期因素決定的,而非中國央行主動實施的貶值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